周世宗先難後易。
趙匡胤的先易後難都是站在自己戰略利益上考量。
談不是誰的多高明,多厲害,實際上,無論采取何種策略都必須建立在自己強大武力基礎上,如果自己武力不強大,何種策略都沒用。
柴榮的樞密使王樸在《平邊策》在戰略上提出進攻先近後遠、先易後難,戰術上進攻避實就虛,擾敵令其疲憊的方法而擴展後周版圖。
但有意思的是柴榮沒有采取這個策略,而是趙匡胤采取這個策略。
才得以基本統一天下。
但柴榮采取了先難後易的策略。
集中兵力攻擊契丹,但由於柴榮中途去世,這個策略沒有完成,而趙匡胤采取《平邊策》策略,後世證明是錯誤的。
柴榮自所以先難後易,關鍵是建立在自己的強大信心之上,也就是說,柴榮沒有認為契丹過於強大,應該數,當時的契丹遠遠沒有二趙在位的時候那麼強大。
柴榮采取在這個時期進攻契丹應該是合適的。
而當時南方諸國,基本上已經處於衰敗的狀態,柴榮覺得他們已經盤中餐,隨時可以退摘取。
而契丹才是強敵心腹之患。
但天不假年,柴榮過早去世,如果他不去世,能否擊敗契丹應該是五五之數。
並沒有絕對的把握,但可以指出的是,柴榮的策略是正確的。
而趙匡胤原本是想按照柴榮的策略繼續發展,但趙匡胤屬於篡位登基,趙匡胤怕萬一進攻契丹失敗,後方造反來個二次陳橋兵變,這種情況是完全存在的,李重進造反就是證明,所以說,這個險趙匡胤不敢冒。
趙匡胤隻有先易後難,這既是迫不得已,也是趙匡胤覺得王樸《平邊策》是正確的。
趙匡胤原本計劃平定南方以後,再穩固一段時期,在經濟和軍事有了一定積蓄之後,再發傾國之兵攻取契丹,也不能不說趙匡胤的策略有錯誤,也是沒有想到趙二害死趙大,在趙匡胤給趙二打下雄厚的基礎之上,趙二大敗。
就此永遠喪失了時機。
一是趙二飯桶,二是當時也是大遼最強大的時期。
但不能就此說明趙匡胤的策略是錯誤的。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
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