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篡位,為什麼郭威被點贊,作為『學生』的趙匡胤被鄙視?《網路歷史》

有一句名言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還有一句名言卻說『歷史不會簡單重復』。

事實上,這兩句看似矛盾的觀點其實都非常有道理。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中國歷史上的兩位開國皇帝,他們幹了同樣一件事情,但後人對他們的評價卻截然不同。

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的開國皇帝名叫郭威。

他自幼失去雙親,依靠姨母撫養方才長大,這出身也就比明太祖朱元璋要稍微強那麼一點點。

郭威成年後,選擇了去投軍。

由於長得人高馬大,加上好勇鬥狠,郭威在軍中很受上司賞識,被選入親軍營成為領導的親兵。

雖然親兵也是兵,但跟其他士兵比起來,前途卻是天壤之別。

除了可以整天圍著領導轉以外,親兵隊伍中還有不少來基層鍛煉的『官二代』。

所以當親兵不僅待遇高,還可以結識一群家中有權有勢的朋友,為將來平步青雲打下基礎。

郭威人生的重要轉折是加入到時任後唐陜州保義軍節度使石敬瑭的陣營中,並被分配到石敬瑭的愛將劉知遠手下工作。

劉知遠也是親兵出身,和郭威早就熟識,所以他對郭威非常信任,也非常照顧。

從此,郭威的人生便進入了飛速上升期,不斷被授予要職。

公元947年,劉知遠在山西稱帝,建立後漢政權。

郭威因擁立之功晉升為樞密副使、檢校司徒。

一年後劉知遠病逝,郭威和史弘肇、王章、蘇逢吉等人成為托孤之臣,共同輔佐幼主劉承祐。

同年,郭威官拜樞密使,掌管全國兵權。

劉知遠臨死前做的一系列安排本意是讓這些自己信得過的大臣幫助兒子穩定江山,可是年輕的劉承祐心中卻很是不爽。

因為這些托孤之臣都是他老爹的班底,不是自己的班底,新皇登基總是想要啟用自己信得過的人,而非老爹信得過的人。

於是,劉承祐便暗中策劃鏟除這些老家夥,讓軍政大權完全都掌握到自己和自己的親信手中。

在經過一番血腥的權力爭鬥後,劉承祐成功鏟除了一批元老重臣。

不過,當他準備下郭威下手的時候,後者並沒有束手就擒。

失去理智的劉承祐下令將郭威在京城的家屬全部殺光,『嬰孺無免者』。

此舉讓劉承祐和郭威徹底決裂了。

此後,雙方各自帶兵經過一番激戰,劉承祐兵敗身死,郭威成功勝出後率兵進入京師。

不過,郭威並沒有立即選擇取而代之,而是讓李太後《劉承祐之母》主持大事,以安人心。

他又嚴禁士兵騷擾京城,恢復了京師的治安秩序。

同時,郭威還派人去迎接劉崇《劉知遠的弟弟》之子來繼位,以此穩定宗室。

當一切形式穩定後,郭威讓手下將領發佈契丹人進犯的假消息,然後奉太後之命領兵迎敵,當大軍到了澶州後,郭威手下將士按預期中的發動兵變,以黃旗加於其身。

自此,郭威正式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周』,史稱後周。

郭威此舉雖是篡位,但由於當時的形勢逼的他不得不這麼做,因此後人在評價郭威代漢建周的行為上,並沒有給予多少苛責,反而是點贊的居多。

而且郭威成為皇帝後,治國有方,讓當時極為混亂的北方社會逐漸走向安定。

對於百姓而言,郭威這個皇帝要遠勝過劉承祐。

可是,郭威萬萬沒想到,他所建立的後周政權僅僅維持了三代人。

而且取代後周的人用的套路跟他如出一轍,此人名字叫趙匡胤。

當時郭威在澶州發動兵變黃旗加身的時候,趙匡胤還隻是郭威手下的一個不起眼的小軍官。

由於郭威的子嗣都被劉承祐殺光了,所以他在臨終前將皇位傳給了養子柴榮。

柴榮是一位在歷史上評價極高的皇帝,史稱『五代第一明君』。

柴榮在位僅有短短六年時間,就讓後周成為了當時無可爭議的霸主,連北方強大的遼國也忌憚不已。

柴榮在位期間提拔和重用了不少有能力的文臣武將,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趙匡胤。

六年時間裡,趙匡胤從一個幾乎被人忽視的小軍官,飛速上升,成為後周的殿前都點檢《禁衛親軍統帥,同時也是全軍除皇帝外的最高統帥》。

如果柴榮在世,那麼趙匡胤會是他身邊的一把利劍,劈向哪裡都勢如破竹。

可是柴榮卻在三十九歲的時候英年早逝,趙匡胤這把『利劍』很快就反過來對準了他的主子。

公元959年六月十九日,周世宗柴榮病逝,他年僅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繼承皇位,符太後《柴榮的第二任皇後》垂簾聽政。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趙匡胤及其手下在京師散步假消息宣稱契丹大軍南下進犯。

於是趙匡胤就臨危受命率領大軍北上禦敵。

結果趙匡胤在率領軍隊至陳橋驛後,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趙匡胤在手下的『逼迫』下黃袍加身。

隨後率軍返回京師,威逼符太後和小皇帝讓出皇位,同時改國號為『宋』。

此時離柴榮去世才僅僅過去了半年時間。

雖然趙匡胤這篡位套路跟當年的郭威如出一轍,但後人的評價卻沒有對郭威那麼寬容。

首先是因為兩人立場不同,郭威當時面臨的是魚死網破的絕境,不反抗就死路一條,但趙匡胤卻完全沒有這方面的風險。

其次是劉承祐殺了郭威全家,彼此有血海深仇,但柴榮對趙匡胤及其老趙家都是恩重如山,結果柴榮去世僅僅半年,趙匡胤就欺負柴榮留下的孤兒寡母,既不忠,也不義。

因此遭後人鄙視也自然是理所應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