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地認爹石敬瑭,究竟是大膽的賭徒,還是卑鄙的漢奸?《網路歷史》

提起石敬瑭,人們往往恨得咬牙切齒,正是他割讓燕雲十六州給遼國人,導致中原王朝失去了對抗遊牧民族最大的緩沖區,從此契丹鐵騎不必繞過長城,而是直接從河北平原南下,終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四朝始終未能解除這種危機,賣國求榮的標簽他絕對撕不掉。

更有甚者,他開啟了中原王朝邦交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不僅對遼國以臣禮事之,還主動認爹,在比他年輕十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面前自稱『兒皇帝』,連帶著接班人石重貴也成了『孫皇帝』,簡直無恥之尤。

大家是不是也認為,石敬瑭如此做,就是為了在皇位上予取予求,用尊嚴換享受?

歷史其實挺殘酷,即使花費了如此巨額的代價,後晉高祖在位僅僅七年就憂憤而死,期間遼人輕慢、宦官抬頭、藩鎮割據、重臣離心、叛亂四起,可以說沒有一天活得痛快,堪稱五代最憋屈的皇帝,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一、賭徒的三次抉擇

稱帝之前的石敬瑭,其實是一名相當優秀的將領,《新五代史》評價他『善騎射』,多次披堅執銳左沖右突,被戰以為樂的李存勖大加贊賞;同時『沈厚寡言』,跟他的嶽父李嗣源一樣,屬於低調穩重型的人才,所以深得歷代主公的信任,一步步從基層做到了核心層。

但在他堅毅悍勇的外表下,其實潛藏著一顆賭徒的心。

石敬瑭的一生,曾有三次押上命運甚至國運的豪賭,前兩次他賺得盆滿缽滿,而第三次,則是留下了千古罵名。

沙陀人武德充沛,但理政上實在缺乏天賦,李克用本人如此,就連李存勖和李嗣源這兩位猛男也都一樣。

後唐莊宗滅梁之後,幾乎忘記了『三箭還誓』的進取心,窮奢極欲、縱容後宮幹政,即使這樣,李嗣源也不打算背棄效力一生的李家,反而幫小主人到處救火。

石敬瑭第一賭,就是教唆嶽父李嗣源起兵占據開封,坐等洛陽不戰自亂,從李存勖手中奪得天下。

老丈人稱帝後,石敬瑭也一步步封伯晉公,最終做到了河東節度使,鎮守後唐的發跡之地太原。

李嗣源駕崩之後,閔帝李從厚繼位,被潞王李從珂篡權,石敬瑭時任河東節度使兼北京留守和諸道馬步蕃漢主管,成了第一大將,被李從珂猜忌有加,召到京城形同軟禁。

彼時後唐軍力強盛,石敬瑭以太原之力不敢對抗全國,他決定再賭一次,使出了求饒《向李嗣源的老婆曹太後》、裝病《瘦得皮包骨》、辭官《主動辭去兵權》等連環計,一時蒙蔽了李從珂,將他放歸河東。

這次驚險脫逃後,石敬瑭一方面整修軍備加固河東防務,同時權衡再三,認為自己終難得到李從珂的信任,隻能賭個大的幹脆造反

而要造反,自身實力不足,得尋求外援,這外援除了契丹人還能有誰?

石敬瑭派謀士桑維翰與耶律德光談條件,只要遼人派兵幫他對抗後唐軍隊並稱帝,事成之後,割讓燕雲十六州之地,且稱臣、稱子、納歲佈三十萬匹。

打著燈籠也找不著這樣的條件啊!遼太宗立刻同意,在後唐軍圍困太原之時,契丹鐵騎突然沖破雁門關,擊敗後唐主帥張敬達,耶律德光為石敬瑭的新朝親自定名為『晉』,一個中原王朝居然要遊牧民族取名,也確實是頭一遭。

坐在禦座上,石敬瑭擦擦汗,長舒一口氣,又賭贏了,可每次都這樣非生即死太嚇人了,他像個賺翻了的賭徒一樣選擇收手,拒絕了激進派『不給燕雲、迎敵契丹』的提議,老老實實兌現了事前的承諾,乖乖當起了『兒皇帝』,遼國人一時間倒真找不到理由入侵,石敬瑭也就此當了七年鴕鳥。

二、鏡像版的翁婿

殘唐五代風雲際會,朱溫、李克用、耶律阿保機等初代創業者,李存勖、耶律德光等二代繼承者,單獨拿出來都算得上梟雄,但對石敬瑭來說,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第一代半打工人李嗣源了,從兩人的人生軌跡上看,這對翁婿幾乎就是鏡像式的存在。

李嗣源,最早追隨李克用之父李國昌,後被李克用收為義子,成為十三太保之一。

公元884年,朱溫和李克用因征討黃巢發生摩擦,朱溫設下鴻門宴,把李克用等百餘人困在開封上源驛,外面弓箭大作,裡邊主將喝醉、護衛非死即傷,時年17歲的李嗣源竟一邊牽馬一邊射箭,硬是保得李克用突出重圍。

『勇武』,是跟隨了李嗣源一輩子的標簽。

從十三歲參軍,到六十歲稱帝,四十餘年的戎馬生涯裡,李嗣源曾屢次以少勝多、扶危救主,他曾率300騎兵打破數萬梁軍的包圍圈,也因統率500人的『橫沖都』而成為戰場特種兵,簡單來說,是一個許褚式的人物。

『忠誠』,則是李嗣源一直以來的追求。

從李國昌再到李克用最後是李存勖,三代主公都給了他毫無保留的信任,因為李嗣源很聽話。

他從來不挑任務,領導說啥就是啥,能帶頭沖陣也能殿後阻敵、打得了梁兵撫得平地方,十三太保裡剩下的都節鎮一方了,五十多歲的李嗣源依然在東奔西走到處救火。

毫不誇張地講,如果沒有石敬瑭,李嗣源永遠會是李存勖忠實聽話好用的老哥哥!

說到這對翁婿,兩人相似之處極多,石敬瑭本人也是不善言辭、堅毅沉厚,打起仗來奮不顧身。

梁唐大戰時,由於李存勖經常孤身沖入敵營,李嗣源隻能拼了命的去撈他,而石敬瑭也多次突破重圍,救出老丈人和少主人,其勇冠絕三軍。

另一方面,石敬瑭對李嗣源從始至終都是絕對的忠誠,與其說他是後唐的臣子,不如說他是李嗣源的私臣。

他策劃李嗣源反叛李存勖,幫助老丈人登上帝位,立下如此大功,得到的賞賜還是比不上幾個親兒子,但石敬瑭並無怨言,直到李嗣源駕崩,他也沒有對皇位產生任何覬覦之心。

這對翁婿最大的區別在於,李嗣源是個毫無政治野心的武人,而石敬瑭審時度勢的能力更強。

所以無論李存勖怎麼作,李嗣源都願意逆來順受,而石敬瑭面對李從珂的壓迫,最終選擇了對抗,可以說兩人的政治能力不在一個層面上。

三、五代最憋屈的皇帝

五代皇帝輪流做,城頭變幻大王旗,強如柴榮,也不過當了六年天子,英明神武的李存勖幹脆就隻當了三年半,而李嗣源和石敬瑭這對翁婿,卻都坐了七年皇位,這與他們的治國策略有關:底線之上,能讓就讓

李嗣源打仗勇猛無匹,當皇帝就力不從心,治理國政完全不擅長,所以幹脆選擇放權,對內信任大臣,對外息事寧人,搞起了無為而治那一套,雖然自己沒什麼掌控力,但天下竟然相對安寧。

石敬瑭治國與老丈人風格類似,隻不過他面對的外部環境復雜得多,因為上任伊始就面臨一個危機:與遼國的誓約還要不要兌現?

有悖於大眾認知的是,石敬瑭跟耶律德光訂約時,燕雲十六州並不歸他管轄,隻有太原周遭屬於河東節度使的領地,所以說這個契約屬於透支型,你要幫我打下來江山,這地方就歸你遼國,打不下來我也當不了皇帝,說給你也沒啥意義。

老實講,這種承諾能兌現個一小半也就算了,劉知遠等大臣幹脆勸他撕毀契約,現在有了中原之地,與遼國國力相當,他們不敢隨隨便便打過來。

但石敬瑭賭了一輩子,好不容易得了場富貴,實在不敢全部梭哈,最終力排眾議,選擇全部兌現承諾,不僅割了燕雲十六州,甚至每年還要納捐三十萬匹佈,連遼國人都不敢信他會這麼大方。

對外割地、稱臣、認爹,對內其實也不好受。

後宮娘娘們爭鬥不止、外戚貪權奪利,而大臣們普遍看不起懦弱的皇帝,三天兩頭在朝會上罵街,這些石敬瑭都忍了,只要你不觸碰底線,我就睜隻眼閉隻眼,這樣的默許下,後晉朝比後唐末期還要亂得多,基本屬於湊活過。

武將當了皇帝,往往轉了性子,仿佛丟掉了殺伐決斷的勇氣,這一點無論是李存勖還是李嗣源都一樣,石敬瑭做得尤其糟糕,畢竟在他拿尊嚴換皇位的一剎那,他就永遠抬不起頭了。

與前二者不同的是,李存勖和李嗣源至少保留了相當程度的威嚴,而石敬瑭卻卑微到了塵埃裡,誰都能踩上一腳,堪稱五代最憋屈的皇帝。

當了七年鴕鳥之後,石敬瑭終於帶著滿滿的罵名駕崩了,有趣的是,在生命的彌留之際,他仿佛突然恢復了神智,沒有選擇平庸的親生兒子當繼任者,反倒是讓侄子石重貴《也是養子》接了班。

但諷刺的是,石重貴一改老爸憋屈的風格,大搞中央集權,對外十分強硬,跟遼國死磕到底,最終導致了後晉的亡國,實在讓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