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說明朝是無明君、名將和名士的三無朝代,他說得對嗎?《網路歷史》

高曉松曾在電視節目中調侃明朝是『三無』朝代,即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

首先,高曉松認為明朝皇帝多奇葩,他們朱家人要麼像朱元璋那樣殘忍嗜殺,要麼就萬歷那樣懶政不上朝,要麼就天啟皇帝那樣不務正業。

總之就是沒有出過什麼有作為的皇帝。

其次,明朝多是『以文制武』,老是文人出來打仗,比如洪承疇這樣的,所以無名將。

最後呢,明朝沒有什麼大知識分子,沒有像唐宋八大家這樣的大文豪。

這樣的觀點大家看看就好,不必當真。

雖然其中有些東西確實有點道理,比如後期的『以文制武』,比如皇帝大部分政績平平,少有作為。

但這些都隻是部分,多少有些以偏概全。

首先比如明君這一塊,明太祖朱元璋怎麼都算是吧,雖然其有著諸多牽連甚廣的大案在身,但其歷史功績沒法抹殺。

首先其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平定天下,成功恢復了中華,帶領華夏復興。

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還影響到清朝。

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

如果僅僅是因為其在朝堂上手段鐵血就否認其成就的話,那中國歷史上估計找不出多少明君。

至少漢武帝不是、因為他有巫蠱之禍;唐太宗也不算,因為他有玄武門之變;宋太祖其實也不算,他欺負人家孤兒寡母。

還有明成祖朱棣,雖然是搶了侄子的皇位,但永樂一朝也算不錯,其功績也足以青史留名。

例如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設奴兒幹都司,置哈密衛、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佈政使司,開疆拓土,鞏固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等等。

此外、明仁宗、明孝宗、明宣宗這些皇帝其實都還挺不錯的,畢竟仁宣之治與弘治中興也不是全靠吹出來的,總不能一棒子打死。

事實上,所謂『明君』、『昏君』,都是封建社會史學話語體系的概念,與我們當代所謂的『好皇帝』、『壞皇帝』的標準已經不大一樣了。

封建社會中的好皇帝要有『立功、立言、立行』等標準,要有那種獨斷乾綱、勤於政務的特點,但在當代史學標準下,無論皇帝本人如何,人們更註重他在社會實際運行中的作用,無為其實依然可以治世。

在明代,這一特點尤其突出,比如萬歷朝,雖然他20多年不上朝,在施政上亦有不少失誤,但萬歷時期的社會經濟總體情況都非常好,特別是晚明的江南經濟的高速發達,還曾被不少史學界譽為『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吸引了很多學者就此進行研究。

明朝中後期的皇帝政績不突出,其實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明朝諸如內閣制度這樣的一系列政治措施,其有效的為皇帝減輕了負擔。

這套以內閣為決策中心的政治體系,使得明朝的皇帝沒有太多的『用武之地』,即使是二十多年不上朝,國家依然能穩定的運行。

這應該算是明朝皇帝懈怠政事的一個重要原因。

至於名將,徐達得算吧?

朱元璋從南打到北,徐達當居首功。

戚繼光也算吧,雖然打倭寇這種戰績由於民族原因被放大,但其戰法、兵書、以及包括之後駐守北方,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一系列戰法和武器改進研究,那都是軍事史上不可多得的財富,之間甚至會被一些軍事院校當作課堂典例來講,這不能算名將?

說不過去吧?

即使是後期居功自傲,最早引火自焚的藍玉,單就從戰功來講,他也有著大戰捕魚兒海,大破蒙元,俘敵十萬,繳獲金銀無數的輝煌。

也堪稱一代名將。

此外,還有常遇春,王弼,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馮勝等等,都可以稱得上名將啊。

名士那就更不用說了,就算看不起唐寅徐渭,但王陽明總繞不過去吧?

那可是一代心學聖人。

他所創的『心學』,是朱程理學後的又一個學術高峰,不僅對當時的名噪一時,而且對後世影響也很大,就我們熟知的曾國藩對王陽明都極其崇拜。

心學起源於北宋程顥,後南宋陸九淵將其發揚光大並與朱熹的理學有了分庭抗禮的實力。

但此時的心學並沒有一個宗旨,也就是中心思想,直到王陽明提出了『致良知』的宗旨,後心學開始擁有了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而王陽明的王學可以說是當時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遠播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等地。

而集立德、立言和立行於一身的聖人王陽明如果不是名士,誰還是呢?

還有方孝孺,那可是一代大師。

估計許多人就隻記得人家滅十族。

所以,對於明朝三無朝代這個說法我不是很贊成,雖然明朝沒那麼好,但也並不是毫無閃光點,一無是處。

畢竟歷史擺在那兒,不能瞎說。

如果高曉松說『明朝三無』指的無和親、無割地、無賠款,那我承認這個事實,如果說明朝無明君、無名士、無名將,真的不敢茍同。

作為觀眾和讀者的我們,任何一位名人和大咖的言論我們都可以關注和評論,但必須要有自主判斷的能力,最好不要人雲亦雲,堅持自己的主觀意見,形成獨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就是所謂的『三觀』,擁有獨立的『三觀』意識,才能創造具有個人鮮明特征的別樣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