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山東人為啥闖陜西?隻因陜西出了一個焦青天!。《網路歷史》

前一段時間去了趟西安,去了著名美食街——西安回坊,吃了羊肉泡饃、肉丸胡辣湯、烤肉、串串……

然後喝了冰峰、烏蘇、漿水……

大半夜一個人走在西安街道上,兩邊時不時就會出現一家串串店,或者是燒烤店,男女老少都在邊吃邊聊,充滿著生活的煙火氣。

其實這樣的看似平凡的煙火氣,是多少朝代的老百姓都羨慕不來的天堂!

比如我們在陜西閻良,吃到了一家特正宗的山東煎餅卷大蔥背後就是一出悲慘的歷史。

清末的時候天下大亂,當時原本富饒的山東連年災荒,許多人都開始去當時人口較少的東北尋找安身立命之地,這就是著名的『闖關東『。

但是同期還有一批山東人,卻選擇了向西,去陜西尋找機會,這批人也成了如今陜西齊魯文化的一個重要來源。

其實提到山東人在陜西,就不得不說一個人,清代官員焦雲龍。

焦雲龍是山東淄博周村人,是清朝同治十三年的進士《1874年》,他後來一直在陜西本地做官,歷任陜西省三原、安康、富平、長安、咸寧等縣知事,綏德、商川知州,潼關廳同知等職。

圖註:三原知縣焦雲龍

焦雲龍在擔任三原知縣時,發現三元已經破敗得不成樣子了,當地因為連年戰亂,百姓傷亡過半,原來是村落的地方如今野狼成群結隊……

焦雲龍準備了三招對策:

一是打狼,為民解除後顧之憂;

二是減免田稅,增加百姓開墾荒地熱情;

三是收攏流民,將他們落戶三原;

正是因為焦雲龍應對得當,三原縣衙門收入雖然大幅減少,衙役們滿腹牢騷,焦雲龍也是清貧苦淡,但是整個三原卻迅速地恢復了過來。

尤其是焦雲龍將河南、湖北、山東的流民一視同仁,不但給他們分發種子和耕牛,還給他們安家費。

這些移民有了官府的支持,也有了活下去的希望,於是大力開墾荒地,渭水北岸的荒田再次成為沃土,這一舉措也被當時人譽為『關中曠古之舉』,焦雲龍也被老百姓稱為『焦青天』。

可以說當時山東籍村民自清末民初遷移至此,都要感念焦雲龍的良策。

焦雲龍不僅善待百姓,還註重教育,每到一地就開設書院,培育當地的學子,教化百姓。

陜西三原縣人之前以好勇鬥狠著名,村落之間的械鬥尤其激烈。

但是在焦雲龍擔任知縣的四年間,當地民情大順,極少發生犯法、械鬥之事。

甚至到了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關中遭遇大旱,當地官員賑濟不力,百姓人皆相食。

陜西省府在無計可施,求到了61歲的焦雲龍家裡,當災民聽到是焦雲龍來賑災了,便自發聚集在官道,大呼:『公來,民得活矣』

焦雲龍主導了開倉放糧,也因為放糧及時,許多災民得以在緊接著到來的風雪天氣中幸免於難,災民都說:吾等得活,皆『焦青天』開倉救民也。

但是焦雲龍卻因為在賑災中感染了疾病而病逝,他在彌留之際,口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廣大災民。

他還囑咐家人,自己死後切記薄葬,不再運回故鄉,將資財省出好救助災民。

焦雲龍逝世後,潼關舉城哀震,巷號戶哭,一日傳遍全境。

後焦雲龍靈柩停於當地華佗廟中,當地百姓日夜祭祀,哀痛之聲不絕。

華陰、洛南等鄰縣以及鄰省山西、河南鄰境邊民連續十餘天結伴而來,進入府衙吊唁。

陜西渭北地區目前有400多個山東莊,生活著30多萬山東移民後裔,他們為三秦大地帶來了豐富多彩的齊魯文化,並帶動旅遊等經濟發展;

其實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案例,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都是體現著中國人精神當中堅韌不拔的一面。

我們今天的生活看似普通,但縱觀中國歷史,能享受如此平穩安定的生活也是極為罕見的。

圖註:西安串串

這一切其實根源,就是近代前輩們的犧牲和付出!沒有抗美援朝,沒有兩彈一星,沒有航母,沒有背後默默付出的勇士!我們怎麼可能會有這樣的煙火氣呢?

不是說生活在中國就很幸福,而是生活在一個大家都努力奮鬥、大家都一心想著發展的中國才幸福!

幸福是我們所有人一起親手創造出來的。

祝大家國慶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