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地利人和,兵家三要素缺一不可,能得上天眷顧是能傲立一方、名垂青史的上上簽。
明清兩朝改朝換代之時,歷史紛落在硝煙中塵埃落定。
決定性的一戰中,多方齊聚想要一爭高下,幾萬鐵騎本可以改寫歷史,卻隻因三日之差錯失千古。
或許若是此人早抵達三日,如今的一切都要被改寫,可能中國後三百年歷史不是清朝,那本可能出現的另一條命運,全憑他說了算。
三日之後
1644年4月,大順軍隊在兩方夾擊下,終究潰敗。
在這之前,起義軍攻破京城,明皇遙望破敗山河,以身殉國,大明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悲壯哀章,就此烈烈落幕。
遼東吳三桂就在揮師京城的路上,得知皇帝自縊,停下了腳步後,他開始審視如今局面,決定投降歸順大順皇帝起義軍總領李自成。
如果就此發展,李自成將是下一個王朝的締造者,清朝不會出現或者要晚上一百來年才能打敗大順。
可惜就在吳三桂要歸順李自成時,他京城的家被起義軍洗劫,年邁的父親被抓,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搶。
吳三桂登時怒火中燒,勢必要與李自成決一死戰。
而此刻派人去接洽的李自成還想著吳三桂投降後,自己接手兩萬士兵,再沒有威脅。
被派去的人被吳三桂打了個措手不及,李自成也生氣,打算親自帶兵到山海關解決他,人數懸殊的較量,雖然有半數之差,但損失也難免不了。
吳三桂也自知自己與李自成打仗勝算不大,所以他決定請願援軍,即便這一招無異於引狼入室。
他請求多爾袞帶清軍來援助他,而此時清軍正想辦法去攻占京城呢,收到了吳三桂的消息後立馬掉頭向山海關奔去。
吳三桂的這封信這對清軍來說是個驚喜,李自成怎麼也沒想到吳三桂會和老冤家合作,看來父親被抓妻子被搶這件事對他打擊不小。
李自成帶兵前往山海關,到達後與吳三桂的軍隊展開了戰鬥,起義軍人多勢眾,遼東軍自然不敵。
眼看不出一天就要陷落,李自成正感欣喜時,對面的吳三桂正焦急萬分地等待援軍,清軍再不來,黃花菜都涼了。
就是這命懸一線的時刻,李自成接到後方來報,清軍襲擊了他的軍隊。
苦戰一天後,起義軍早就不及先前穩固,且清軍又如一支利箭直插這不算牢固的盾牌,眼看它裂縫四下蔓延,顯然撐不了多久。
五萬清軍協同吳三桂的殘餘隊伍開始了對李自成的反擊,起義軍大敗,李自成趕回京,帶著軍隊逃回了西安。
其實按照李自成攻打山海關的原計劃,他可以提前三日到達,就是這晚了的三日,讓他與王位失之交臂。
三日時間足以奪下山海關再守株待兔,等清軍送上門,可惜『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李自成微小的錯誤決斷,改變了整個歷史章程。
塵埃落定在4月22日的山海關,清軍旗開得勝,吳三桂剃發歸服,最終是滿人入主中原,寫下了歷史。
三日之前
李自成到底為何會晚了這三天?
想必也是源於他對吳三桂的低估,還有對戰局先入為主的自負,過於自負的他早就丟了嚴謹和大局,對自己惹怒吳三桂這件事沒有半點認知。
吳三桂與清軍合作,是李自成失敗的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就是起義軍對他家人的侮辱。
李自成最初起義成功,就是得到農民支持攬收人心。
而這源於他對人心和局勢的把控,合適的政策,讓處在明末腐敗黑暗中的百姓看到了救命稻草,各州縣不攻自破。
但這種養民不取於民的方法畢竟隻是緩兵之策,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隊伍不斷壯大,需要開支的糧餉也不斷增多。
於是為了補充軍餉,開始四處逮捕鄉紳,不論罪名就折磨處死,奪去他們的錢財,接著農民百姓也開始遭殃,被軍隊逮捕、搶奪。
『兵丁斬門而入,掠金銀奴女,民始苦之』
大順政權的另一重要人物劉宗敏,借此設立了比餉鎮撫司,通過條令指示士兵搶掠,『以此論臟:一品累萬,以下至七品累千。
能,即立搜進之;不能,即加嚴法』。
一時間搶奪成了軍中風氣,因為他們可以在收繳的贓款裡貪污錢財,這些世代為農的小人物被眼前的財富迷惑,貪欲不斷上漲。
這種風氣向藤蔓一樣,將大順政權從上至下都侵蝕寄生。
李自成打下北京後也同樣並未將北京當作自己的領地,而是將其看為被自己打下的一座大金庫。
『陜我父母國也,富貴即歸故鄉,即十燕京豈易一西安乎』
這是這種觀念,使得李自成的軍隊開始了對北京的大肆搶掠,城中人以為只要上交錢財就能留命,誰知這些殘忍之徒不論男女老少都不放過。
就如周皇後的父親周奎,為起義軍上交了五十萬兩銀子,仍然沒能保住一條老命,被活活夾死。
吳三桂家更是如此,他的父親將家財散盡,卻還是在苦獄受盡刑罰。
小妾陳圓圓也沒能逃脫,被在京城主持追贓工作的劉宗敏看上。
打下北京的李自成自以為如今已天下太平,忽略了蟄伏於外的幾十萬滿人軍隊和比想象中要血氣方剛的吳三桂。
得到了金鋤頭的農民在北京哼哧哼哧開鑿自己欲望,從財富到美人美酒,上上下下一片狼藉。
上梁不正下梁歪,統帥既以如此,下面的人也開始沉迷享樂,搶奪金錢、強搶婦女……『福安胡同一夜婦女死者,三百七十餘人』
李自成飄飄欲仙,逐漸自負,連派出去和吳三桂談判的士兵部隊,也是毫無鬥志自以為是,又為吳三桂的怒火加了把柴。
看著國家被糟踐的憤恨不如看著自己家人被糟踐,所以吳三桂幡然醒悟選擇背棄國家與民族也要和李自成鬥個你死我活。
一路凱歌打過來的李自成自以為勝券在握,倉促應戰後,就要帶兵出城,而尚還清明的下屬曾勸阻過他:
『主上不必興師,招撫吳三桂,許以父子封侯,仍以大國封明太子,奉明祭祀,世世朝貢,與國咸休,則一統之基可成,幹戈之亂可熄矣!』
這本是一個很好的折中策略,卻入不了李自成看不清未來的那雙眼裡。
三日當日
李自成對吳三桂招撫政策的失誤隻是其中一個原因,縱然雙方反目沒能達成一致,但以起義軍數量來說,若是沒有清軍的援助,後續的歷史也可能出現另一種走向。
但凡對吳三桂和清軍多一些重視,也不至於慢慢悠悠在路上走個好幾天才到山海關。
以清軍支援之前的情況來看,吳三桂這邊已經開始搖搖欲墜,李自成的軍隊雖然鬥志不高,但勝利的希望還是很大。
四月二十一日當日,起義軍剛剛到達,李自成在山海關下對吳三桂下了最後通牒,又磨了許久才派遣部署與吳三桂部隊正式展開戰鬥。
先是一片石和西羅城,接著是東羅和北翼兩城。
人數占優的起義軍攻勢猛烈,吳三桂的部隊雖驍勇,但也是敗多勝少,加上士兵死傷無數,後路也被李自成切斷,且據守山海關北面的部隊已向李自成投降。
目前情況十分危急,吳三桂知道想扭轉局勢已經來不及,損失慘重的隊伍讓軍心越發不穩,但此時並非放棄的時候。
吳三桂知曉多爾袞的部隊就在山海關幾裡外,他數次派人送信請其來助,隻是收到消息的多爾袞遲遲未動。
因為多爾袞與李自成一樣對吳三桂會找他們合作這件事,也抱有懷疑。
雖然現下已經摸清局勢,但最穩妥的還是等著雙方筋疲力盡之時,坐收漁翁之利。
4月22日的凌晨,山海關多地被破,起義軍雖死傷慘重但推進依舊未停,勝利就在眼前,李自成依舊不相信吳三桂會選擇歸清。
另一邊,窮途末路的吳三桂點齊將官精騎,一路殺出重圍,前往清軍營地。
吳三桂趕到多爾袞營外,請求他出兵,並願意向清軍投降,多爾袞起初還對他投降的誠意有顧慮,但看吳三桂幾次表忠不似作假,接受了他的請求。
吳三桂按多爾袞要求剃發表誠意,二人商議刻不容緩帶兵剿敵。
山海關危,李自成信心滿滿等著將其納入囊中,而遠處塵土飛揚,頭鋒手中高舉白旗殺了進來。
唾手可得的江山在這個冒進之人手中被奪走,李自成的自負無疑是引發了山海關一戰的全部原因。
剛聽到士兵來報清軍來襲的消息,他便二話不說上馬跑路,主帥逃跑,軍隊霎時化作散沙,清軍三路突破隻一擊就拿下了勝利。
李自成這個隻做了四十二天皇帝的人,在沒了翻盤機會,回到京城火速帶著他的金銀財寶以及軍隊逃跑了事。
此次敗給清軍後,起義軍屢戰屢敗,大順政權日益瓦解,李自成本人最終慘死農民刀下。
歷史的選擇向來有趣,縱使吳三桂背棄民族放進了一隻狼,但誰能說清這些拿著金鋤頭的農民是比他更好的選擇。
初顯腐敗殘忍的大順政權,隻用三天便毀了長久以來打拼的一切。
文獻:
《明朝山海關之戰》
《真實的山海關之戰》於明忠
《歷史天平的詭異傾斜:得一人得天下,失一人失天下》蔣青林
《論李自成起義失敗的內因》湯汶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