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熾體質虛弱,還身患腳疾,為何朱棣還要選他當太子?《網路歷史》

歷史記載,明仁宗朱高熾從小喜靜厭動,體態肥胖,而且據說身有腳疾,需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走路,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

這對於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來說,身體虛弱,形象欠佳的朱高熾並不是他滿意的接班人。

但選太子又不是選美,看重的是能力德行,而不是外貌。

朱高熾胖得快走不動道,並不代表其就因此被取消了繼承皇位的資格,以貌取人這一條標準,怎麼都講不通。

人家康熙還滿臉麻子呢。

朱元璋恢復漢家天下後,就極力恢復漢家禮制,這一治國理念被朱棣所繼承。

當然也包括皇位繼承制度當中的嫡長子繼承制。

朱高熾是朱棣的嫡長子,按照朱元璋的《皇明祖訓》,他就應該是太子。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皇明祖訓》

所以,出身是朱高熾被立為太子的關鍵因素。

當然了,朱棣是個強權人物,加上他自己也是得位不正,不是嫡長子,卻當上了皇帝。

所以他本身就違背了《皇明祖訓》,開了先河。

如此一來,他如果不按照朱元璋的規矩來,也沒有太大的心理壓力。

而朱棣武將出身,常年征戰沙場,對於朱高熾這種連走路都費勁的胖子,估計也不會有太大好感。

反而是次子朱高煦,為人勇武,頗有朱棣年輕時候的風范。

特別是起兵靖難之後,朱高煦和父親朱棣,在戰場上共同拼殺,生死與共,這種背景下結下的感情更是深厚。

單從個人喜好來說,朱棣更喜歡朱高煦。

但他最後依然選擇了朱高熾,因為他知道,朱高熾才是自己最優秀的兒子。

朱高熾雖然身體一般,但腦子好使。

此人端重沉靜,大智若愚,不僅行政能力強,而且德行極佳。

無論是朱棣靖難南征,還是驅虜北伐,朱高熾在後方都將一切打理得僅僅有條,全然找不出什麼缺陷。

比如當初朱棣帶著朱高煦起兵靖難,讓朱高熾在北京留守。

結果北京城遭到了建文帝麾下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圍攻。

當時朱高熾手中僅有萬餘兵馬,要是一般人面對這種場面估計早就投降了。

要知道當時建文帝可是派人送信給朱高熾,讓他大義滅親,然後承諾不追究責任,還給其裂土封王。

但是朱高熾沒有背叛自己的父親,同時還領軍守住了北京城,保住了朱棣的老巢。

否則,就算朱棣和朱高煦再怎麼勇武,也免不了被釜底抽薪。

所以,靖難之役,朱高熾功不可沒。

其作用堪比劉邦之蕭何,曹操之夏侯惇。

僅僅這一點,就足以讓他穩坐太子之位。

而在其後的太子生涯中部,朱高熾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

朱棣遠征時,一般都是由他以太子身份監國。

其不僅將內政治理的井井有條,還保證了朱棣多年來南征北戰的糧餉供給。

朱棣的永樂盛世,有他朱高熾一半的功勞。

當然,除了能力以外,朱高熾的德行也是極佳的,這從他明仁宗的廟號就看得出來。

在他登基做了皇帝後,改變朱棣大興兵戈的做法,而是選擇與民休養生息。

正是朱高熾的這些決策,才開創了『仁宣之治』的局面。

這一點,似乎和西漢初年很像,西漢初年,施行黃老學說『無為而治』,使得百姓可以休養生息,才開創了西漢的『文景之治』。

而在他當太子時,面對弟弟朱高煦的嫉妒排擠,他彰顯兄長風范,從來都是以德報怨,這些,朱棣都看在眼裡。

朱棣很清楚,朱高熾身上的這個特質,註定他日後將會是一代明君。

當然,這麼講或許有些虛無縹緲,畢竟誰也不知道朱棣是怎麼想的。

但是,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朱高熾的德行威望,贏得當時朝中許多重臣的支持。

與常年追隨在父皇身邊,好武嗜殺的兩個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不同,太子朱高熾好學上進,禮賢下士,他的師傅有後來入仁、宣內閣的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和大儒黃淮等人,在這些大臣的悉心指導下,太子朱高熾在成祖北征奉命監國期間政績有目共睹,這無形之中也為他穩固儲君之位加分不少。

比如當初立皇太子,大學士解縉、黃淮就力挺朱高熾。

大學士解縉更是當著朱棣的面表示:

『世子忠敬仁孝,天下莫不聞,守成令主也,且奪長為亂道』

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朱高熾,仁義孝順,守成之主的人選,不立長恐怕對朝廷不利。

而這些人可都是朱棣手下的重臣,他們的意見,朱棣必須要考慮。

明朝自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以來,內閣一直是連接皇帝和臣僚的最高機構,內閣的一切決定,皇帝都不能輕易一概否決,更何況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嫡庶分明的制度都在某種程度制約著他。

如若不然,他就得為朱高煦再換一套行政班子,就如同當初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大殺開國功臣,其實就是為朱允炆剪除威脅,為他更新系統。

當初朱元璋是沒得選,但這次朱棣顯然有更好的選擇。

其實,對於朱高熾當太子,朱棣是沒多大意見的。

他唯一擔心的是朱高熾的身體,其肥胖多病,說不準什麼時候就掛了。

所以他當年才會對朱高煦說:『努力吧,皇太子身體不好,多有疾病』

世子多疾,汝當勉勵之

從這句話裡也看得出來,朱棣是想讓朱高煦做太子的備胎,而不是取而代之。

但是,這唯一的擔憂,也被解縉用『好聖孫』三個字搞定了。

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是個厲害人物。

這個皇長孫打小就討朱棣喜歡,他的出現給朱棣吃了一顆定心丸。

因為就算朱高熾身體不好掛掉了,自己這個孫子也可以補上,他就是大明朝的未來。

而如果自己不立朱高熾為太子,那麼朱瞻基就失去了繼承皇位的資格,這顯然不是朱棣所希望看到的。

因為朱瞻基的存在,朱棣給朱高熾隔代指定了一個接班人,實際上等於對朱高熾將來作為皇帝的權力已經做出了一些限制和剝奪。

朱棣自己當了皇帝之後的第二年,也就是永樂二年,就宣佈立朱高熾為太子,而到了永樂八年,就宣佈立朱瞻基為皇太孫,而且經常當著朱高熾的面指著朱瞻基說:『這是將來的太平天子』

九年十一月,立為皇太孫,始冠。

自是,巡幸征討皆從。

嘗命學士胡廣等即軍中為太孫講論經史。

每語仁宗曰:『此他日太平天子也』

這意思就是再明確不過了,就算是朱高熾死在朱棣前面,繼位的也是朱瞻基,不會是朱高煦了。

所以,結合以上種種因素考慮下,朱棣最終還是選擇了長子朱高熾,而不是他更喜歡的次子朱高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