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劉邦楚漢爭天下的時候,劉邦派韓信帶兵攻打齊國,同時還派酈食其去齊國進行策反工作—也就是說,給兩個人下了同一個目標。
於是,怪事發生了:韓信帶兵尚未渡河,聽到消息說酈食其已經完成說服工作,齊國不戰而降,目標達成。
韓信立刻急了。
酈食其隻是一個書生,竟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動了齊國70多處城池降漢,將軍的功勞,反而趕不上一個小小書生?
於是韓信繼續進兵,趁齊兵因為酈食其忽悠的緣故放松了警惕,輕松地攻了進去,很快打到齊國首都。
齊相田橫以為酈食其欺騙了他,就把酈給烹煮了。
這件慘烈的事情說明了一個管理問題:一個目標隻能同時下達給一個團隊,讓他想不同的方法來完成,作為管理者,責任是選擇好適合完成目標的團隊。
有兩手準備是可以的,但要讓兩個團隊成為補位關系,而不是爭奪,否則,很有可能演變成互相破壞的結果。
這件事之後,齊國徹底跟漢掰了,聯合楚軍與漢交戰。
楚將龍且承擔攻打被韓信占領了的齊國的任務,他的任務全文為『打敗韓信,奪回齊國』。
有謀士出主意說:『漢兵深入齊境,情況不利,一定會奮勇戰鬥;齊楚之兵在自家地面作戰,容易眷戀家室導致兵敗。
不如堅守陣地,高築防禦工事,同時叫齊王派人招撫淪陷區的人。
等齊國城邑背叛漢軍,漢軍沒有糧食,就可以不戰而使漢軍投降了』
但龍且拒絕了這個主意:『我的任務是來救齊國,是要有行動的。
如果不用作戰就讓韓信投降,我還有什麼功績可言呢?
』於是龍且揮兵出戰,結果大敗,龍且和齊王也被抓住殺了。
龍且不折不扣地去完成任務,程序符合要求。
這是管理者的錯誤—你下了目標即可,不要管過程。
人家怎麼完成這個目標是方法問題,方法怎會是統一的呢?
龍且的例子,固然有些耍小聰明,但如果不是楚國在多年的管理中形成了要靠表現來爭榮譽的思維定勢的話,也不會讓他有這種耍小聰明的想法了。
管理失誤,毀了多少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