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歷史著作有開始也有結束,但他們描寫的事件卻並不如此。
——《自傳》
對於元朝,不知大家還有沒有印象?
我們都知道它的創立者是忽必烈,曾經也有著一段輝煌的歷史,然而在忽必烈繼位之前,就曾有一些蒙古國的先驅為國家奪取了很大面積的土地。
隨著他們的領土不斷的擴大化,他們的野心也逐漸加劇,甚至還將魔爪伸進了我們中原地區 。
後來忽必烈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元朝,奈何這個朝代並不長久,僅僅存在了九十幾年就滅亡了。
在這期間 ,最廣為熟知的便是朱元璋和陳友諒的民間起義勢力,他們在歷史上也留下了濃厚的一筆。
眾所周知,朱元璋在起義之前的生活非常的艱苦,為了維持生活隻能給地主家放牛,後來他又不得不與家人分開走上了各自逃亡的道路。
可即使如此,生活仍然沒有一點改觀,再加上那個時候走投無路,所以隻好削發出家成了一名和尚。
本以為生活會好過一點,奈何到了寺廟依然還要幹很多的粗活累活,後來寺院的方丈夥同其他人打發他下山去化緣,就這樣他又走上了流浪的道路,也正是因為這段經歷,讓他開闊了自己的眼界 。
那個時候國家在忽必烈的統治下民不聊生,百姓們紛紛怨聲載道,也因此民間產生了不少的起義組織。
朱元璋自從參加起義之後,他的地位逐漸提高,還受到了很多百姓的擁戴並成為了部隊的首領 ,也正是在他的帶領下,才讓百姓們有了希望。
元朝破滅,朱元璋建立明朝
人們常說:創業容易守業難,就算有著很強的軍事戰略,但不會統治國家仍然是白搭,忽必烈就是如此,雖然有著超強的體魄,但他對中原文化並不了解,也不懂得怎樣去統治國家的人民和土地,這樣的情況下國家勢必不會長久。
更為重要的是,身為一國君主,他並不懂得如何平息矛盾,也不知如何去鞏固國家,隻知道使用蠻力去征討其他部落,甚至還欺壓漢人,最終導致民間產生了很多反抗的聲音。
俗話說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忽必烈這樣的舉動無疑加速了朝代的滅亡,而朱元璋從小見慣世間冷暖,或許也正是因為童年的經歷為他以後不平凡的人生奠定了基礎。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歷朝歷代都需要經歷的,後來朱元璋建立明朝,人們也紛紛好奇他又是怎樣對待元朝餘孽?
畢竟一個朝代剛剛建立的時候,總是會有很多舊王朝的殘餘。
不見血但很殘忍
雖然朱元璋也有殘暴的一面,但他對於黎明百姓卻是仁慈的,畢竟有著這樣童年經歷的人自然會感同身受,也能體會到民間疾苦。
當然也包括元朝殘留的子民,就算攻克了元朝大都,他仍然沒有進行燒殺搶掠或者濫殺無辜,反而將他們都視為自己的子民。
不過,在處理蒙古人的方法上,他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案,雖然不見血但卻很殘忍。
朱元璋對於元朝遺留下來的軍隊都沒有改盡殺絕,反而將那些願意歸降的元朝士兵歸納為自己的明朝士兵。
值得一提的是,他並不是將這些士兵安排到一起,反而是將他們全部分散讓漢人同化,這樣各個擊破他們便不會再有反明的動機。
更為重要的是,朱元璋在日常生活習慣上也進行了很大的突破,他要求蒙古人講漢語,這樣便可以潛移默化的讓他們認為自己就是漢人,一旦發現有人穿戴蒙古族的服飾,那便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或許在我們看來,朱元璋的做法已然是非常仁慈的,但這對於蒙古人來說,無疑是非常殘忍的,如果被逼迫著要去接受別的國家的文化,相信他們寧願為國捐軀。
當然,除了前面的要求之外,朱元璋還表示到一定年齡的蒙古女子必須嫁給漢人,這樣做的原因無非是淡化他們的血統,好讓他們斷了反明的這個念頭。
我們也知道,任何一任皇帝在繼位時,都會處理掉對自己有潛在威脅的人,尤其是對上個朝代殘留的餘孽更是遵循著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個的觀念。
畢竟如果自己心軟的話,那麼將來他們返土重來是的就是自己,而朱元璋便是從思想上去一個個攻破,讓他們潛意識的就認為自己是漢人的一部分,這樣才能不費一兵一卒解除了這一大隱患 。
不得不說,能成為一國皇帝的人真的是頗具智慧,也不得不佩服朱元璋長遠的目光,也正是他這樣的特點,才能奠定明朝三百年的基業吧。
以史為鑒,吸取經驗
從古至今,有很多像朱元璋這樣的優秀人物,他們開辟疆土,實行改革,讓百姓們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就比如武則天,秦始皇等 ,都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一號人物,雖然他們也有著很多爭議的地方,但不可否認他們在輝煌時期 所做出的貢獻。
對於他們的過錯我們無法去評判,但我們可以去吸取他們的經驗,好取長補短完善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促進現代社會的發展。
正如廖沫沙所說的: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書。
這裡面所蘊含的知識與智慧 ,有的是我們現代科技永遠比不上的,所以說,我們應該以史為鑒,需要多去借鑒古人 的經驗,從中吸取經驗合理化利用到我們現代社會,那必然會推動我們社會的發展。
我們也知道,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多年下來也給我們後輩們留下了諸多的寶物,為我們研究歷史提供了很多有意義的材料。
希望大家能夠團結一心砥礪前行,攜手共創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自傳》
《廖沫沙名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