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隋煬帝楊廣,大家對他的印象一定是停留在了荒淫無度,好逸惡勞上。
覺得楊廣十分貪戀女色,整天不務朝政,還開展了許多大型工程,例如開鑿大運河,三征高句麗等,許多工程都讓老百姓累的夠嗆,最後死於苦役的百姓實在忍無可忍,隻能被逼造反。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楊廣實際上並不是我們想象中那麼荒淫無度,反而還很勤政。
最後也正是因為他太過勤政,才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楊廣即位時的年號叫『大業』,這裡的『大業』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就是要闖蕩一番大事業,這也是楊廣給自己定下的宏偉目標。
他的理想就是要像秦始皇和漢武帝那樣名留青史,從真正意義上完成一統天下的偉業。
所以,其實我們仔細探究會發現,楊廣並不是想象中那麼荒淫,相反還是一個非常勤於朝政,有著宏偉理想的皇帝。
你比如說,楊廣曾親自率軍越過海拔4000多米的祁連山,又在燕支山同西域王國的使節團和經商代表進行會晤。
幾百年前曾經因為戰火遭到破壞的絲綢之路,在楊廣的開辟下就變得更加繁榮。
楊廣在位期間非常努力,他為了能夠盡快實現自己所定的目標,基本沒有任何閑暇休息,更不要談什麼貪戀女色了。
東征西戰,各地視察,在歷史上諸位皇帝中,楊廣走過的路可以算得上是非常多的。
在長安呆了也就不到兩年,在洛陽住了也不過4年而已,其他時間都基本在外奔走鉆營中。
楊廣給自己定的目標太大了,但是人生苦短,區區幾十年的生命,說什麼也不能浪費了,就這樣,楊廣的一生幾乎都在操勞中度過。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一個勤政操勞的皇帝,隋朝按理說應該會更加繁榮富強,可為什麼這隋煬帝還成了亡國之君了呢?
這裡面的問題究竟出在了那裡?
其實啊,楊廣敗就敗在了三征高句麗上。
這段歷史要從東漢末年說起,一直到隋朝建立前,中國的局勢一直都處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遼東半島沒能被中原王朝牢牢控制住。
而在漢朝時期,遼東隸屬於中原王朝,是國家的一部分,東漢以後一直未能收復。
想要完成國家統一大業,收復遼東是必須做的一件事。
所以楊廣剛登基做了皇帝,國內形勢才剛穩固,壯志雄心的楊廣就早已下了決心要征討高句麗,收復遼東半島。
在第一次東征高句麗時,隋煬帝信心滿滿,因為在這之前剛剛攻打了陳國並且大獲全勝。
這高句麗比起陳國,實力相差太多,對於強大的隋朝而言根本不在話下。
可是打仗並不是誰強誰弱就能定勝負,楊廣忽略了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地理環境。
處在遼東半島的高句麗占據了首要的地理優勢,先前的隋朝軍隊都是在陸地上作戰,這一次有一半都是出海作戰。
由於忽視了海戰的重要性,楊廣所率的隋朝大軍很快就吃了虧,30多萬的隋軍可以說是無一生還,片甲不回。
面對第一次失利後,隋煬帝也沒有給出足夠的時間去做調整,很快就對高句麗發動了第二次征戰。
雖然高句麗占據了地理優勢,可是終究不敵強大的隋軍接二連三的進攻,這個時候高句麗正準備投降了。
可偏偏就在此時,隋朝的後院起火了,隋朝內部的貴族勢力和統治集團發生叛亂。
楊廣沒有辦法,隻能率軍回去,先把叛亂勢力給解決了。
就這樣,錯過了攻占高句麗的絕好時機。
打仗對於老百姓來說是最頭疼的,戰爭的整個過程其實就是傷亡和燒錢的過程。
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了戰爭中,那麼生產力和勞動力自然也就大大降低了。
據史書記載,當時由於參軍參戰,苦役等造成死亡的人數遠遠超過了隋朝所有大型工程的總和。
換句話說,這隋朝的百姓基本都用到了打仗上去了。
這百姓的生活真是民不聊生,水深火熱,日子根本就沒法過下去。
楊廣的這一舉措不是逼著老百姓造反嗎?
這三征高句麗真可謂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強大的隋朝都消耗不起,更別說是高句麗了。
所以在第三次被隋軍強行攻打後,高句麗算是徹底投降了。
最後,隋朝的確是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可是整個隋朝的經濟和百姓的民心也收到了重創。
老百姓承受不住隋朝的統治就自然選擇了起義反抗。
隋朝內部本就不穩固,這個時候農民又紛紛揭竿而起,各地貴族勢力也跟著一起起兵反抗。
就這樣,楊廣最後被殺死在了江都,隋朝也就徹底滅亡了。
所以我們再來回顧,這隋朝的滅亡並不是因為楊廣的荒淫無度,而是因為他的急功近利所導致的。
百姓常年處在水深火熱的生活中,根本沒有喘氣的機會,最後隻能舉刀反抗了。
隋煬帝本是一個發憤圖強的好皇帝,卻想著快速實現自己的目標,最後卻是欲速則不達。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