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不聽勸諫執意伐吳,僅為關羽復仇?夷陵戰敗的鍋該誰背?《網路歷史》

公元221年的四月份,劉備在成都稱帝,六月份,就開始調兵遣將,七月份,劉備親自率領數萬蜀軍討伐東吳,雙方在荊州地區展開激戰。

結果蜀軍大敗,劉備自己也憂鬱而死。

▲夷陵之戰

這一次的大敗,讓我們不得不對劉備的軍事能力重新評估,不僅如此,很多人都覺得劉備伐吳是個錯誤的決策,失敗了也是自作自受。

那麼,當時的劉備是怎麼考慮的呢?

為什麼他執意要發動伐吳戰爭呢?

按三國演義的說法,劉備伐吳是為了給關羽報仇,可身為一國之君的他,難道會單單因為二弟之死而大動幹戈?

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劉備伐吳會有哪些原因呢?

第一:東吳實力較弱,不是不可一戰

柿子挑軟的捏!相比於曹魏,東吳的實力確實更弱點。

此時,孫劉兩家的實力是不相上下的。

我們不妨來看看夷陵之戰時雙方的實力對比:

西蜀 東吳

兵力 約50000人-80000人《有爭議》 約50000人

主要領導者 劉備 陸遜

主要指揮將領 馮習、張南、傅彤、沙摩柯等 孫桓、朱然、潘璋、徐盛等

很明顯,兵力軍備上吳方偏弱,將帥能力上蜀方稍弱,並沒有演義中所寫驍勇善戰的關興張苞。

進一步分析一下,蜀軍伐吳有沒有有利因素呢?

1、禦駕親征,鼓舞士氣。

雖說劉備剛稱帝不久就發動戰爭有點過於匆忙,但皇帝的親自指揮對軍隊士兵的鼓舞作用是極大的。

事實也證明,蜀軍一開始是占據上峰的。

▲劉備《示意圖》

2、水陸並進,居高臨下。

從地勢上看,蜀方是居於高處,位於上遊,順江而下,作戰有利。

《三國志·陸遜傳》記載: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

吳軍懼怕的也是劉備的水陸軍共同出戰。

▲夷陵之戰

3、熟悉荊州,收買人心

蜀軍對荊州是很熟悉的,不管是地形還是河流,畢竟在這裡住了很長時間。

《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遣侍中馬良安慰五猇蠻夷,咸相率響應。

劉備他策動了蠻兵共同伐吳,增強了自己的力量。

▲馬良《示意圖》

不過,吳軍也有有利的因素。

1、上下一心,早有準備。

孫權在一年多前幹掉關羽,奪取荊州後,早就料到終有一天會和劉備決裂,早早的做好了準備。

向曹丕稱臣,避免兩面受敵。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二年四月,劉備稱帝於蜀,權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

就是說,孫權已經遷好都城,在積極備戰了。

2、拖延時間,積極守備。

主動進攻的一方一般都會要求速戰速決,時間一旦拖長,糧草不足,士氣低落等問題都會出現,而吳軍巧妙的抓住了這一點。

▲陸遜《示意圖》

綜合各種因素,伐吳戰爭不是不可以打!

第二:荊州必爭之地,才有望奪中原

荊州,北靠曹魏,東近孫吳,西挨蜀漢,戰略要地,三方都想要。

哪一方占領了這塊地,對另外兩方都是威脅。

而且在《隆中對》中也曾強調跨有荊益是平定中原的前提條件。

荊州如果沒有占有,意味著蜀漢隻能在可憐的益州過安逸日子。

劉備知道,荊州是一定要奪回來的,因為它太重要,關系到蜀國的存亡。

▲荊州和益州

第三:伐吳出師有名,為報關羽之仇

說得有情懷一點,身為大哥的劉備,對二弟關羽的死肯定是會痛心的,畢竟是肝膽相照的鐵哥們。

說得難聽點,做為政治家的劉備,為關羽報仇隻是一個幌子,不過是提出一個口號,鼓舞將士,震懾對手。

所以,為關羽報仇是一個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

▲敗走麥城

第四:劉備年過花甲,後主能力有限

劉備是有雄心的霸主,多次寄人籬下,仍壯志未消。

而劉禪是公認的平庸皇帝,劉備當然也十分清楚自己的兒子有幾斤幾兩,這時候他近60歲了,不趁著自己還健康,做點大事,難不成也坐著等死嗎?

▲劉禪《示意圖》

以上幾個原因,可以表明劉備伐吳並不是一時魯莽,也並不能說是錯誤的決定。

隻是這一戰確實讓劉備親手搞砸了!大部分的鍋得他自己來背!

劉備這一戰犯了很多錯誤。

1、文武缺人,準備不足。

武將方面,關羽已故一年多,黃忠也病逝了,張飛被部下所殺,馬超、魏延要在漢中防備曹操,不重用趙雲。

所以,劉備沒有像樣的大將可用。

文臣方面,龐統早已去世,善於奇謀的法正在幫助劉備取下漢中後次年也亡故了,諸葛亮是需要鎮守成都的,並做好後勤服務的。

所以,劉備沒有好的謀士相助。

▲法正《示意圖》

2、心浮氣躁,冒然挺進。

出征前,黃權曾中肯地建議,他為先鋒先探探吳軍的虛實,讓劉備在後面坐陣。

可劉備不聽,執意深入東吳境內,把自己的戰線拉長。

3、決策錯誤,紮營叢林。

長途跋涉幾個月,蜀軍士氣低落,又逢上入夏,天氣極其炎熱,大樹底下好乘涼,劉備決定放棄水路,在叢林處讓大軍紮下營寨,這恰恰給了吳軍用火攻的機會。

你可能還會有疑問,劉備犯了這麼多錯誤,為什麼就沒有人來勸諫他?

為什麼沒有人給他出謀劃策呢?

當然有人了,而且進諫的人還不少。

比如,趙雲真性情,就曾站出來,勸諫劉備說,當今的國賊是曹魏,不是孫吳,應該好好備戰,準備北伐,魏國滅掉後,東吳就臣服了,一旦和東吳先開戰,肯定是一場持久戰啊!

《三國志·趙雲傳》記載: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

秦宓也曾勸劉備說,天時不當,必難取勝。

前面說的黃權也向劉備諫言。

▲秦宓《示意圖》

可是固執己見的劉備誰的話都不聽。

還把他們都冷落了。

伐吳戰爭不使用趙雲,讓他督江州,把秦宓關押了起來,不采用黃權的建議,讓他督軍防備曹魏的進攻。

面對那麼『任性』的劉備,作為丞相的諸葛亮怎麼不勸呢?

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既知道劉備執意這麼做是有他的道理的,還知道自己也勸不動劉備。

在《三國志·法正傳》中記載,諸葛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意思是說,如果法正在就好了,他應該能讓劉備不伐吳,就算勸不成功,隨同劉備一起出征,也不至於慘敗啊。

這就說明了在軍事兵略方面劉備更為信任的人是法正和龐統,其次就是自己。

確實他們兩人更擅長軍事奇謀,龐統出謀伐川蜀,法正出謀定漢中。

都不是徒有虛名的。

而諸葛亮更像是劉邦的蕭何,一般是不會隨劉備出征的。

明知道自己勸不動主公,為什麼還要公開攤牌反對呢?

一心做好本職工作,守好成都,並且希望上天庇佑蜀軍,才是諸葛亮的智慧呀。

▲火燒連營《示意圖》

可惜夷陵戰敗了,本想著能在有生之年為蜀漢擴張版圖的劉備,不僅自己一命嗚呼了,更給剛剛建立不久的蜀國挖了一個巨大的坑,難以再圖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