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記》,讀《史記》,用《史記》,今天陶陶為大家帶來《史記·吳起列傳》的講解。
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而一代戰神吳起的坎坷的經歷,或許就是這六個字的完全詮釋。
吳起是戰國時期名將,他文能安邦,武能定國。
從文來說,吳起在楚國掀起轟轟烈烈的『吳起變法』,短時間內振興積弱之楚國,可與大改革家商鞅相比;而從武來說,吳起打仗百戰百勝,經常能以弱勝強,而他的著作——《吳子兵法》,更是能與《孫子兵法》相媲美。
然而可悲的是,吳起的事業最終都未能盡全功。
他一生輾轉於魯國、魏國、楚國,雖然都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最後卻都以眾叛親離、半途而廢甚至人亡政息而告終。
那麼擁有天縱之才的吳起,為何卻沒能取得更大的功業?
而這就要從他性格來說起了。
一、殺妻求將
戰國時代,是一個朝氣蓬勃,人人都汲汲營營尋求功名和富貴的時代。
與商鞅、呂不韋等大賢一樣,吳起也出生於衛國。
然而衛國國小力弱,實在容不下這些大佛。
因此吳起和那些衛國大賢一樣,都選擇出仕於異國。
青年時代的吳起,到處求學,然而由於沒能拜到名師,導致其即使耗盡家財,也沒有學到什麼真本事,更別說做官了。
吳起遊學歸來後,受到了鄉民的恥笑。
而吳起一怒之下,竟持劍殺盡嘲笑自己之人。
由於犯了人命案,衛國算是待不下去了。
在跑路前,他對自己母親發誓:『不為卿相,誓不回衛國』
其後,吳起逃到了魯國,並拜孔子高徒曾子為師。
不久後,吳起母親去世,而吳起卻借口學業未成,不肯回國奔喪。
聽聞此事後,曾子將吳起斥為禽獸,並親手將他趕出師門。
其後,吳起棄儒學兵,立志當一名將領。
吳起學成後,選擇在中等國家——魯國為官。
公元前412年,強鄰齊國入侵魯國,魯國面臨滅國之危。
魯國人很想起用吳起為將,但考慮到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因此有所顧慮。
而吳起聽說後,竟毫不遲疑地殺死了妻子。
隨後魯國放心地將軍隊交到他手中,而吳起也不負眾望,以弱勢之兵擊潰了強齊。
然而吳起的赫赫戰功,反而引起了魯國人的恐懼。
人們紛紛說:『吳起為了富貴,連妻子都能殺,母親死了都不奔喪。
為了功名利祿,恐怕他會毫不遲疑地背叛魯國』還有人說:『魯國是小國,吳起是大賢,列國聽說此事後,恐怕會圍攻魯國』。
就這樣,魯元公解除了吳起的職務,並將他趕到外國。
而吳起的第一份工作,最終以慘敗而告終。
二、出仕魏國
吳起被魯國人趕走後,決定前往魏國求職。
在戰國初期,魏國是最強大的國家,可謂是人才濟濟。
而魏國名臣李克卻認為,吳起的才能超過所有人。
因此,吳起被任命為西河守,負責抵禦秦國的進攻。
在西河,吳起與士兵們同甘共苦。
士兵不吃飯,他就不吃飯;士兵睡不了覺,他也不睡覺。
出行時,他從不騎馬,與士兵一樣步行;甚至連幹糧,他都是自己背著。
有士兵長了膿瘡,吳起竟親自為他吮吸傷口,把士兵們感動得痛哭流涕。
然而這名士兵的母親卻看出了端倪,她哭著說:『吳起也曾為他的父親吮吸傷口,最終死於戰場;如今又為我兒傷口,我兒子的性命肯定不保!』不久後,士兵果然在戰場上拼死搏殺,最終戰死於疆場。
吳起帶兵不僅講政治、講感情,同時也講法制。
據《尉繚子》記載,吳起有一次帶兵出征,他手下有一名特別勇敢的士兵。
還沒等吳起下達進攻指令,這名士兵就殺入敵陣,取得兩顆首級。
然而在事後,吳起卻以不聽軍令為名,殺掉了這名士兵。
利用政治、法制兩種手段以及最嚴酷的訓練,吳起最終訓練出一支不敗強軍——魏武卒。
在與秦國的交戰中,吳起百戰百勝。
其中一次,吳起甚至用5萬人擊潰秦軍50萬,奪取秦國多塊要地。
如果讓吳起在西河再待上一段時間,秦國必亡無疑。
然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魏國國相公孫痤見吳起威名日盛,生怕他威脅自己相位,因此整日愁眉不展。
公孫痤的仆人看出主人的憂愁,於是向他獻計:『吳起很好對付啊!』
公孫痤一聽,來了精神,於是向仆人問計。
於是仆人回答:
『吳起是賢能之人,但是我們國家太小,他的轄境又與秦國交界,恐怕吳起沒有長留之心啊!你可以向國君獻計,說要將公主嫁給他。
如果吳起不肯接受,就說明他不願久留!』
仆人的建言讓公孫痤眼前一亮,隨後他趕緊入宮,為吳起和魏武侯的女兒做媒,而魏武侯也欣然答應。
隨後,公孫痤召開宴會,請吳起赴宴。
宴會開始前,公孫痤故意指使自己身為公主的妻子,讓她在宴會上撒潑,耍公主脾氣。
吳起見魏國公主竟是這番德行,於是拒絕了魏武侯的婚約。
魏武侯見吳起不肯娶公主,果然對他的忠誠大為懷疑,並明升暗降,解除了他的兵權。
吳起見魏國不再信任自己,心知有人詆毀自己。
為了保命,他趕緊逃到了楚國。
吳起的第二份工作,最終也以失敗而告終。
失去了吳起,魏國沒能消滅秦國。
而未來秦國的崛起,也讓吳起的功業毀於一旦。
三、以身殉法
聽說吳起來投,早聞其賢名的楚悼王熱烈歡迎他的到來。
而楚悼王之所以如此重視吳起,是因為楚國自戰國初年以來,已經不復當年雄霸中原之勇。
三晉屢屢聯合攻伐楚國,楚國因此失去了很多土地。
而楚悼王希望吳起能改變這一切。
到了楚國,吳起一針見血地指出楚國衰弱之所在,那就是『封君實在太多,分散了國家的實力。
欲使楚國富強,必先實現集權』。
隨後,吳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廢除了楚國封君的世襲特權,降低俸祿待遇,裁撤冗餘官員,並將省下來的資金用來擴充軍備。
隨後,吳起又將貴族和富商遷居到偏遠空虛之地,讓廣大楚國腹地得到充分開發。
由於吳起變法抓住要害,楚國實力因此大增。
其後楚國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國,重振楚國的國威。
然而吳起變法卻得罪了既得利益群體,特別是那些貴族。
楚悼王死後,貴族便發動兵變。
在箭雨之中,吳起自知性命不保,於是將身體伏在楚悼王的屍體上,最終被亂箭射死。
然而根據楚國法律,損害君王身體者,判處族刑。
因此有72家貴族,因此被滅族。
吳起死後,他的變法被徹底推翻,而楚國又重返積貧積弱的局面之中。
吳起此生最大的功業,還是以半途而廢而告終。
四、對於吳起的反思
在筆者看來,吳起雖然擁有天縱之才,但在性格上卻有嚴重缺陷。
他的性格實在太過剛直,缺乏柔性。
也就是說,這人實在不通人情,過分執拗,喜歡盛氣凌人,不懂與他人合作。
在做事方面特別極端,不留餘地,更不講變通。
例如吳起殺妻事件,對於自己齊國妻子,他休之即可,為何一定要殺死?
而這種不留餘地、不講情面的過分行為,不僅不能得到魯國的信任,反而會讓人感到恐懼。
當然,這種剛直的個性,讓吳起養成百折不撓的個性,因此無論失敗多少次,輾轉於幾個國家,都能取得耀眼的功業。
然而可惜的是,世界上許多事情,不是我們靠主觀努力和出眾的才能就能決定的。
如果想讓自己的事業更加完滿,必須要有他人的配合。
然而一直到最後,吳起從來都隻是一個孤家寡人,從來都被人群起而排擠,群起而陷害。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他過分剛直、不圓滑的個性所致。
而正是如此,最終導致吳起身死而政息。
因此我們做人做事,要懂得亢龍有悔的道理。
不可過分剛猛,凡事都要留有餘地。
吳起雖然失敗了,但毋庸置疑,他是一個出眾的英雄。
在清朝,人們為了紀念吳起的軍事才能,在陜西靖邊縣設立吳起鎮,而這裡乃是吳起駐軍的地方。
1942年,人民政府設立吳起縣,屬於延安市的管轄。
而吳起縣的名字一直延續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