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選擇了一位平庸的李治,背後有怎樣的隱情?《網路歷史》

唐太宗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知名最傑出的帝王之一,中國人往往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稱,由此可見唐太宗和『貞觀之治』在中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這位傑出帝王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卻很耐人尋味,他選擇了一位在諸子中頗為平庸的李治為儲君。

這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隱情呢?

史書記載,唐太宗一共有十四個兒子,其中有資格繼承大統的當屬長孫皇後親生的三個嫡子,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第九子李治。

其中李承乾作為嫡長子,又生性聰敏,自然是最有資格的人選。

李世民繼位稱帝後便立李承乾為皇太子。

貞觀九年太上皇李淵去世後,皇帝李世民令太子李承乾處理政事。

史書記載,李承乾頗識大體,自此以後,太宗每次出京巡幸,往往就由李承乾居長安監國,由此可見其並非無能之輩。

然而李承乾早年有過足疾,行動頗為艱難。

與此同時,身為魏王的李泰當時頗有美譽,逐漸得到了太宗的喜愛和倚重,這對李承乾構成了極大威脅,而李泰本人也自負其才能,頗有奪嫡之心,於是兩人各自聯結朋黨,彼此鬥爭。

李承乾曾招募壯士封師進和刺客張師政、紇幹承基,對其頗為禮遇,大加賞賜,令他們刺殺魏王李泰,卻沒有成功。

於是李承乾勾結叔父漢王李元昌、兵部尚書侯君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洋州刺史趙節和駙馬都尉杜荷等人謀反,密謀縱兵進入西宮,奪取政權。

貞觀十七年,太宗五子齊王李祐於齊州造反,李承乾與紇幹承基密謀發動政變。

然而紇幹承基勾結齊王敗露,下獄當死,告發了李承乾。

太宗立刻將李承乾另外囚禁起來,召集長孫無忌、房玄齡等重臣審問調查。

最終李承乾被貶為庶人,流放黔州,漢王李元昌賜自盡,侯君集等人伏誅。

李承乾的奪位心理和當年的李建成相似,政變卻與頗類其父,黨羽又有玄武門之變中的幹將,不知李世民心中作何感想。

李承乾落得如此下場,李泰也沒能改立為太子。

李泰少年時就擅長寫文章,李世民還專門讓他在府邸設置了文學館,任他征召學士。

然而李泰不斷拉攏重臣,聯結文武官員,已經形成朋黨。

李承乾事發之後,李泰也被幽禁在將作監,接下來降封為東萊郡王,又改封為順陽王,徙居均州,形同流放。

李承乾和李泰相繼被剪滅後,太宗的嫡子隻剩下了晉王李治一個人。

李治當時不過是十幾歲的幼子,絕無結黨營私的能力,在此局面下,才有了被立為儲君的可能。

立儲之前,太宗曾和長孫無忌等幾位重臣商量。

據記載,太宗因為三子一弟謀反大為痛心,抽佩刀欲自刺,長孫無忌等人驚懼不已才攔下來。

諸臣請問太宗的想法,太宗說要立晉王李治。

長孫無忌立刻回答,我等都奉詔,如有異議,我定要斬殺。

太宗便對李治說,這是你舅舅的許諾,應立刻拜謝,李治隨即下拜。

太宗又問長孫無忌輿論如何,無忌回答說晉王仁孝,天下歸心。

我請求召問群臣,必定沒有不同意見。

從此可以看出,太宗善於做作,如此一番不過是為了給李治找有力的重臣來輔佐。

此後太宗也曾想立吳王李恪。

長孫無忌極力勸阻才罷,這也可以看出長孫無忌這樣的外戚親貴支持在立儲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