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國不重用奪回河西之地公孫衍,而選擇張儀?既生瑜何生亮。《網路歷史》

世人皆知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但其實公孫衍和張儀兩人亦是如此,而兩人在秦國的不同境遇,隻能說是歷史的最終選擇。

《一》合縱連橫

這兩位都是玩縱橫家策略的,在政治上的不同見解導致兩人之間必須是『針尖對麥芒』,永遠無法和解。

公孫衍在六國羸弱之際,首創合縱之策,即『合眾弱以攻一強』,而張儀則偏偏與之拆臺,提出了連橫之策,即』事一強以攻眾弱『,因此兩人成為了不死不休的仇敵。

而這兩人也勢必在戰國紛爭的舞臺上攪動風雲,蘊含巨大能量,因此景春曾經評價二人是『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兩人最初都是魏國人,最先來到秦國的是公孫衍,他在十三年間多次為秦國而戰,立過多次戰功,還獲得了最高的大良造爵位封賞。

他本以為能夠長久地維持自己的地位,卻因為一位不速之客的出現而不得不另謀出路,這個人就是張儀。

那麼當時的秦國為何會放棄屢立戰功的公孫衍,而選擇了空口白牙單憑一張嘴的張儀?

《二》其中緣由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當時的公孫衍並沒有站在秦國國家利益角度考慮問題。

當時的魏惠王在割讓河西之後,派人重金賄賂公孫衍。

於是公孫衍向秦惠文王提出,趁秦魏暫時和好之機,進攻別的國家。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公孫衍的這一建議,顯然是存有私心的。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繼續攻打魏國,無疑是有利於秦國的,而轉頭進攻韓國、趙國等諸侯國,隻會給魏國以喘息之機,並導致秦國樹敵眾多,這對於正在崛起中的秦國,顯然是非常不利的結果。

而張儀的到來,則一針見血的戳穿了公孫衍的小算盤,認為公孫衍見利忘義,想要幫助魏國。

對此,秦惠文王可謂如夢初醒,這樣一來公孫衍的計劃也就泡湯了。

張儀憑借出色的謀略,很快受到了秦惠王的重用,與此同時冷落了公孫衍。

後來秦國的相邦去世,公孫衍原本對成為下一任相邦的事勝券在握,可最後也被張儀搶了去。

他在秦國的地位一日不如一日,無奈之下隻好去了魏國。

而公孫衍之所以存此私心,也是因為從內心裡不希望自己的國家真的被秦國滅亡。

如果秦國繼續攻打魏國,後者完全有被秦國消滅的可能。

正是因為這一原因,促使公孫衍阻撓秦國繼續攻打魏國。

而這,無疑和秦國的利益相沖突,也即公孫衍雖然能力不輸張儀,卻不能一心一意為秦國出謀劃策,這自然是秦惠文王不能接受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