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皇帝對此山都唯恐避之不及,李世民選址於此,隱不可告人目的。《網路歷史》

據史料記載,唐太宗貞觀十年,唐太宗的皇後長孫氏病危危,臨終之時,對唐太宗叮囑後事說了10個字:『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唐太宗遵照長孫皇後的遺言,在皇後崩後把她臨時安厝在九峻山新鑿之石窟,陵名昭陵。

他還決定把昭陵作為自己的歸宿之地,等自己駕崩後與皇後合葬。

按照這些記載來看,似乎唐太宗宗『因山建陵』是遵照了皇後的遺言,其實不然,事實上是唐太宗早已選定九峻山作為自己與皇後日後的陵墓,隻不過是皇後先崩,先說出了她與太宗商量的歸宿之地。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埋葬長孫皇後不久,唐太宗曾自道玄機。

他說:『皇後節儉,遺言薄葬,以為『盜賊之心,止求珍貨,既無珍貨,復何所求,朕之本志,亦復如此。

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已有。

今因九峻山為陵,鑿石之工才百餘人,形具而已,庶幾奸盜息心存沒無累。

當使百世子孫奉以為法』由此不僅能看出選擇九峻山為陵正是他本人的想法,而又選擇『依山建陵』的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為了凸顯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防止盜墓。

雖然已經找到了唐太宗『依山為陵』的真正原因,但是現在還有另個疑問沒有答案。

那就是,為什麼唐太宗偏偏看中了九峻山,要以此作為自己的陵墓。

關於這個問題,歷史上說法不一 。

有人說、唐太宗之所以對九峻山情有獨鐘,是因為他當年征戰、狩獵經常來此,對這裡感情深厚。

當然,也有人認為唐太宗之所以選址九峻山跟風水之說有關。

對此,民間還流傳了一則非常『離奇』的傳說。

據說,九峻山是一塊風水寶地,漢武帝生前就很看好此處,可是卻遭到了東方朔的強烈反對。

東方朔對武帝說:『選陵址要看三個因素,一是龍,即地脈之行止起伏,也就是看山脈,觀察山脈走向,形勢;二是砂,看主要山與周圍山的朝迎關系;三是水,就是看水口、流向形態與山形的關系等。

從東南方向看九峻山是一筆架,中間山峰高,兩邊低,陛下要選陵址,必選在中間峰上,因為中峰乃皇帝峰。

但三峰高低不均,主以前、以後君王勢弱

難道陛下不希望自己的後代才華勝於自己,而使劉氏江山更加穩固嗎?

另外,九峻山水向也不佳,前有渭河自然美妙,但後有涇水,割斷九峻山龍脈,大會引起江山易手,小則註定國勢不興』漢武帝因此就棄九東方朔的這一風水解說對後世影響很大,所以在唐以前,歷代帝王峻山另選墳址了。

都沒有在九峻山選址,那麼為何唐太宗最終選址於此呢?

難道他不知道『割斷龍脈』之說嗎?

據說當年李世民要李靖為他挑選陵址,而李靖早就知道唐三代以後有武氏亂國,這是命中註定的事,但他一直未敢詳告唐太宗。

當他來到九峻山南麓時,見九峻山三峰相連,中峰突兀,其餘兩峰低矮不平,恰似唐高祖、太宗以及後代國勢,他便知道這是《推推背圖》中的預言在現實的再現,所以想讓李世民在此建陵。

他知道,唐太宗肯定也知道東方朔對此地的評價。

於是,為了說服唐太宗,李靖苦思冥想,編出這樣番言辭:『雖然又漢武帝傳說在先,但漢武不可與陸下相論,陛下功高漢武。

再說,漢武選址是在山選,而陛下今選址在山上。

一則則因山而建氣勢雄偉,另外,風水之地,不美者可以用補的辦法來改善。

漢武時選址沒講求穴址重要性,但依臣看來,陵址實質就是棺址,也就是穴址。

穴也是風水要素之一。

九峻山是風水寶地,不足就是與周圍山勢有隔斷,但比周圍山勢高出不少,可以一覽眾山小。

九峻山帝氣內聚,周圍山不活王氣。

再說陛下陵在中峰,既可俯視周圍眾山,還可遠眺長安,天下都在陛下蔭護之中』唐太宗聽信了李靖的分析,認為九峻山是風水寶地,便將陵址定於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