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傳——房玄齡篇。《網路歷史》

前言: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為君十幾年的唐太宗從當初意氣風發的少年英雄步入了中年,年紀越大也就越懷念舊事,為了紀念當初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唐太宗便命畫家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

這些畫像比例皆真人大小,面北而立。

凌煙閣總共三層,最內一層是功勛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層為其他功臣。

按照順序這二十四人是: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勣、秦瓊。

今天要說的正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五的房玄齡,成畫時位居司空、梁國公,時年65歲。

房玄齡生於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本名房喬,字玄齡。

出身於官宦世家,曾祖父房翼是北魏鎮遠將軍、宋安郡守,襲爵壯武伯;祖父房熊是北魏齊州主簿;父親房彥謙是涇陽縣令,富有辯才,是個大學者。

房玄齡受父親影響,自幼博覽經史,善詩能文,頗承其父遺風。

十八歲時舉進士出身,被授予羽騎尉、隰城縣尉等官職。

李淵起兵入關後,年逾40的房玄齡在渭北投靠秦王李世民,隨之出征,在軍中參謀劃策,典管書記。

房玄齡知道李世民是個明主,為報知遇之恩,每攻滅一方諸侯他就首先收攏人才,為李世民收服了不少富有謀略和驍勇善戰的人。

張亮、薛收、李大亮、杜如晦等人都曾受到房玄齡舉薦。

房玄齡在秦王府工作了近十年,一直掌管軍謀大事,負責管理文牘。

寫一些軍書奏章都是手到擒來,所寫內容文字簡約,義理豐厚。

就連唐高祖李淵都忍不住對侍臣誇贊房玄齡道『這個人深重地了解機宜,足能委以重任。

每當替秦王陳說事務,一定能了解人性心理。

千裡之外,好像對面說話一樣』

房玄齡等人的存在使得秦王李世民威脅到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李建成便上言李淵,將房玄齡、杜如晦、程知節等秦王手下的猛人都逐出了京城。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房玄齡參與策劃玄武門之變,成功幫助李世民奪得帝位。

登基後的李世民稱贊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將房玄齡進爵為邢國公。

追隨李世民出生入死多年的房玄齡深知創業的艱難,所以一直不敢懈怠,兢兢業業輔佐李世民治理天下。

房玄齡在輔佐朝政的過程中最重視吏治,認為隻有解決了吏治問題才能治理好國家。

李世民也十分同意這個觀點,提出了『量才授職,務省官員』的主張,房玄齡將皇帝的主張深刻落實了下去,大力簡政,並省官吏。

此精簡官吏的做法一改隋末政府部門辦事效率低的情況,不僅提高了各部門的辦事效率,還為朝廷節省了開支,間接減輕百姓負擔。

飽讀詩書的房玄齡還精通典制政令。

李世民登基之時天下初定,朝章國典還不完備,房玄齡便與杜如晦兩人制定了臺閣規模以及法令、禮樂、制度等,受到眾人稱贊,他二人也被稱為良相。

在修訂律令方面,房玄齡以『用法寬平』作為宗旨,簡化律令,除去隋朝的苛酷刑法,編纂成《貞觀律》,終唐一朝都沒有對律令進行大變動。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二月,房玄齡被改封為魏國公,授尚書左仆射,監修北周、隋、南朝的齊、梁、陳共五代史書。

修史可是大事,房玄齡為此盡心竭力,早起晚睡,終於在貞觀年間撰成了《晉書》、《魏書》、《周書》、《北齊書》、《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共計八部史書。

其中《晉書》130卷是房玄齡親自主持撰定的。

另外又撰高祖、太宗實錄各20卷。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房玄齡護高祖山陵制度有功,加封開府儀同三司。

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改封梁國公。

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加太子少師銜。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李世民禦駕親征高句麗,命房玄齡留守京城,可見李世民對其的信任。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時年70歲的房玄齡病重,李世民派太醫為其醫治,每日供給禦膳,並親臨探望,可房玄齡的身體還是一天比一天差。

臨終之際房玄齡還上表勸諫李世民要停止征討高句麗、以天下蒼生為重。

李世民看見奏表十分感動,親至房玄齡病榻前握手訣別。

貞觀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房玄齡與世長辭,享年70歲。

李世民為其輟朝三日,追贈太尉。

後世史學家在評論唐代宰相時,無不首推房玄齡,總是說:『唐代賢相,前有房杜,後有姚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