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目的是通過發掘的文物研究歷史,那麼這就有一個前提,即保證文物的完好,如果挖出來就壞了,或者說無法將其好好保存,那麼這個考古就沒有意義,還不如將其埋在地下。
對於秦始皇陵這樣的古代帝王陵墓,國家所持態度是『不主動發掘』。
之所以持此態度,主要是從文物保護方面考慮的。
畢竟所有的古墓,以及墓葬中的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如果遭到損壞,那就再也不可能被重造了。
這方面曾經有過很多次的慘痛教訓,所以,國家是不會允許再進行類似『殺雞取卵』式的考古發掘。
比如發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定陵事件。
1955年,由郭沫若和吳晗牽頭聯合沈雁冰、鄧拓、范文瀾、張蘇等學者向國務院聯名提交了《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以便更好的研究明史。
明長陵是明十三陵之首,乃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後徐氏的合葬墓。
但由於長陵的規模太過於宏大,墓葬內部結構可能會相對比較復雜。
當時的長陵發掘委員會在一系列試探性挖掘無果之後,出於保險起見,決定在明十三陵中挑選一個小一點的練練手。
而萬歷皇帝的陵墓定陵,由於保存比較完整,且萬歷皇帝在位時間久,史料可能相對豐富等因素,便被選做了練手的對象。
於是乎,在經上報批準之後,郭沫若團隊於1956年5月開始試掘,一年後,正式打開地宮入口。
明定陵也因此成為明十三陵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被發掘的墓葬。
當然了,畢竟是發掘的帝王陵墓,此次發掘絕對是收獲頗豐,金銀珠寶、金絲玉帛、書畫文物等,堆滿了墓室。
整理出來的,大小文物超過3000件,其中包括有著名的萬歷皇帝金冠,其乃是中國至今發現的唯一一頂純金的金冠,工藝水平極高。
此外,還通過打開萬歷皇帝的棺槨,檢查萬歷皇帝的遺體,發現其身體有殘疾。
總之,收獲頗豐。
但大家還沒來得及高興,就發現由於事先沒有對文物進行保護處理,導致四百多年的歲月痕跡逐漸在文物身上出現,絲綢氧化腐爛,人偶變黑,字畫脫墨……大量的文物失去了本來的面目,而且永遠無法還原。
這些都是國寶啊。
當時主持發掘工作的夏鼐先生看到這一幕,急得眼淚都出來了。
不是他們不想保護這些文物,而是沒有經驗,沒有技術,根本無法去保護。
於是乎,定陵事件成為了中國考古界最為慘痛的一個教訓
而鑒於這個教訓,夏鼐等人上報,建議停止帝王陵墓發掘,這才使得郭沫若等人所堅持的長陵發掘計劃被停止,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而同樣是因為定陵事件的教訓,國家文物部門發出來一個硬性規定,即不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
《文物保護法》規定:中國文物工作的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
注意,這裡說的是不主動發掘,不代表不發掘。
如果帝王陵墓有著被盜的風險或者遇到諸如建築施工,工程建設,甚至於地質災害這樣的意外發掘情況,文物部門出於文物保護的目的,是會對其進行搶救性挖掘的。
換句話說,只要這個帝王陵墓有條件保存下去,那麼就不會去動他。
而咱們的秦始皇陵,早已經被好好的保護了起來,所以自然沒有去挖他的必要。
畢竟其無論是塵封的年限還是地宮規模那都不是定陵可以相比的。
以目前的技術來講,很難有把握在對其不造成損傷的情況下,進行發掘。
別的不說,就說離秦始皇陵不遠處的兵馬俑。
其在最初被發掘的時候,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灰色泥土的樣子,兵馬俑身上都有著鮮艷的色彩,隻不過由於遇到空氣以後被氧化,導致顏料的脫落,這才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兵馬俑。
除了陶俑及其表面的顏色之外,秦始皇陵地宮中,還很有可能出現壁畫、絹紙、絲綢、食物等等類型的文物,現在也都沒有完美的保護方案。
這類文物的保護,特別是有機質的文物,也一直都是考古界的難題。
雖然經過了數十年的研究,可是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完美的保護方案。
誰發掘,誰可能會是歷史的罪人,因為文物不僅是某個人的私有財產,也不是某個省的,它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雖然現在中國和世界的考古發掘技術條件都有很大改善,但是它並不能夠保證出土的文物不會再見到日光和空氣的那一刻而灰飛煙滅。
當然,除了技術原因。
發掘秦始皇陵還需要考慮到一個成本問題。
因為,如果非要挖掘秦始皇陵,技術上也不是完全不可以。
面對復雜且危險的地宮結構,咱們有考古機器人,以及大量的自動化設備;面對易於氧化的環境因素,我們可以制造一個室內發掘環境,就像三星堆那樣。
但這無疑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比如那數十億立方的浩大封土堆,僅僅是挖土運方的花費那都是上百億。
此外,營造一個數十平方千米的密閉室內環境,那得需要多少的材料,多少的建築費用?
此外移除封土需要有一個過程,就要進行現場保護,避免遺跡及發現的文物遭受風吹雨淋和日光侵害,那麼就要搭建一個高達近百米的一個大型保護建築。
從工程上來說,還是有很大難度的。
而且發掘過程也會比較漫長,必須細細的進行清理,所有挖掉的封土,還要人工進行過篩,以便篩選出其中可能存留的文物。
這將會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
就比如,比秦始皇陵小近50倍的秦公大墓,發掘清理工作就從1976年一直進行到了1986年才完成,整整十年呀。
還有,傳說秦始皇地宮內大量的水銀,該如何處理?
要知道那玩意兒一旦蒸發上地表,屆時對於方圓周邊的居民無疑是一場災難,所以這又涉及到一個拆遷安置的問題。
文物部門不是銀行,其經費有限,不可能把錢砸在這一個項目上。
而如果聯合有關部門合作,甚至於引進社會上的一些投資,這就不是考古了,帶有商業性質以後,那可就變了味道。
秦始皇畢竟是中華民族的先祖,老祖宗可不是這樣來對待的。
換句話講,難道你願意去刨你家祖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