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一般是退位皇帝或者皇帝在世父親的稱號,比如秦始皇在建立秦朝後追封其父莊襄王為太上皇,劉邦建立漢朝後尊在世父親劉太公為太上皇,而明朝朱祁鎮的太上皇稱號則來得有些特殊,他是在北狩期間被弟弟朱祁鈺遙稱為太上皇。
這些人雖然都為太上皇,但受到的待遇卻並不相同,比如李淵、朱祁鎮等是被囚禁,趙構、乾隆等則在退位後繼續掌握大權,皇帝也隻是輔助太上皇處理一些朝堂小事。
按照封建禮法而言,『國無二主』,既然太上皇已經禪位,那麼朝政大權就應該掌握在新帝手中,但實際上,所謂的禮法,大多隻是上位者愚弄底層百姓的工具而已,兩者誰的權力更大,主要還是看誰真正掌握了朝堂。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太上皇自稱時使用體現皇權威嚴的『朕』字,那麼皇帝又該如何自稱呢?
『朕』字的使用
『朕』這個字說出來就有一種霸氣外露的感覺,其在秦始皇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之前便存在了,隻不過當時『朕』隻是一種自稱的稱謂而已,比如周公就曾自稱朕,屈原同樣是也是如此。
不過,秦朝建立之後,為了體現秦始皇作為皇帝的無上威嚴,規定『朕』隻能由皇帝自稱,後來趙高擅權專政時,也曾進讒言,聲稱天子自稱『朕』是為了彰顯尊貴,讓大臣們隻聞其聲,而不能見其人:
初,趙高為郎中令,所殺及報私怨眾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毀惡之,乃說二世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
而關於古代皇帝的自稱,其實有多種說法,比如『孤』『寡人』等,但自秦之後,直到封建王朝徹底成為歷史,『朕』這個字一直被歷代皇帝沿用,其他人即使權力堪比皇帝也不得使用,比如東漢末年的曹操封魏王之後也隻能自稱孤或本王,隻有漢獻帝才能自稱『朕』。
有意思的是,『朕』雖然是皇帝的自稱,但在宋代之前,皇帝們也不經常以此自稱,反而喜歡用『吾』『寡人』以及『我』等字自稱,甚至在正式的詔書中有時候也不用『朕』字。
隨著皇權的不斷集中,在明清之際達到頂峰,皇帝認為除『朕』之外的其他自稱已經不能體現出皇帝大權在握的威嚴,所以經常將『朕』字掛在嘴邊,比如康熙皇帝在其詩作中就曾使用過這個自稱。
太上皇與皇帝
既然『朕』字是皇帝的專屬稱謂,那麼當太上皇與皇帝並存時,兩者平時又是怎麼自稱的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看歷史上的幾種太上皇。
首先是『退休養老』派,這類太上皇將手中權力完全交給繼任者,自己則不問世事,在宮中頤養天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李淵。
李淵退位也是無奈之舉,他是被次子李世民強行逼迫退位的,當時宮內宮外都被李世民控制,李淵被兒子幽禁在宮中,除了一些服侍他的宮人之外,其餘人都無法接觸到,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沒人在乎他是如何自稱的了。
其次是『甩鍋』派,這類太上皇之所以禪位完全是不想背負『亡國之君』的名頭,比如宋徽宗趙佶。
北宋一共有九個皇帝,趙佶是第八個,而他之所以沒能成為亡國之君,是因為在北宋滅亡之前,他機智地將皇位禪讓給了兒子趙桓《宋欽宗》,後來趙構建立南宋稱帝,也尊被金國俘虜的徽宗為太上皇。
最後則是『假退休』派,這類太上皇雖然已經禪位,但仍舊將權力牢牢把控在手中,不肯放權給繼任者,是絕對的實力派,比如清朝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曾發誓在位時間不超過祖父康熙,於是在其禦極六十年後,選擇禪位給皇十五子顒琰《嘉慶帝》,但乾隆並不是真想放棄皇權,在進行皇位交接儀式的時候甚至還鬧出了笑話,乾隆不願交出玉璽,最終礙於禮制才不情願地交給嘉慶。
雖然將象征皇帝權力的玉璽交了出去,但乾隆並沒有將手中權力一起交給嘉慶,美其名曰為新帝保駕護航一段時間,他不限制兒子自稱為『朕』,但朝廷大事的決定權還在他手上,嘉慶帝的權力甚至比不過乾隆身邊的寵臣和珅。
唐睿宗李旦
回到太上皇和皇帝並存時,該如何自稱這個問題,其實唐朝時期就已經給出了答案,據《舊唐書》記載:
八月庚子,帝《李旦》傳位於皇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帝,五日一度受朝於太極殿,自稱曰朕……皇帝每日受朝於武德殿,自稱曰予,三品以下除授及徒罪並令決之,其處分事稱制、敕。
也就是說,唐睿宗李旦在禪位給李隆基後,仍舊自稱為『朕』且接受百官的朝賀,而繼任皇帝隻能自稱為『予』,此時李旦隻是交出了手中的部分權力,朝堂大事還是由他決斷,可見後世乾隆也隻是有樣學樣。
有意思的是,唐睿宗退位是被逼迫的,在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的鬥爭中,他不知道該如何抉擇,兩人都是他的血脈至親,同時也在他登上帝位過程中立過大功,李旦不願兩人刀兵相見,又無法平息爭鬥,隻好通過禪位給李隆基,但不交出權力的方式,暫時維持兩方勢力之間的平衡。
不過令李旦沒想到的是,李旦的禪位卻令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間的鬥爭走向白熱化,太平公主一直謀劃廢掉李隆基的皇帝之位,而李隆基則感覺到了危險,搶先一步解決掉太平公主勢力的主要成員,被打個措手不及的太平公主最終被賜死。
自此之後,李旦宣佈徹底將權力移交給李隆基,不再過問朝堂政事。
結語
太上皇與皇帝其實不在乎能否自稱『朕』,他們更在意的反而是權力在不在自己手中,皇帝向來被稱為天下至尊,但太上皇的存在反而令皇帝的權力大打折扣,因此太上皇和皇帝之間便有了不可避免的沖突與對抗。
兩者相爭必有一傷,不是太上皇被幽禁不得插手朝政,就是皇帝老老實實聽話,熬到太上皇去世再掌權,可見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封建王朝時代最難克服的問題之一,當然,這種情況出現的機會也並不多。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