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梁戰死後,楚懷王為何要派劉邦和項羽進攻咸陽?原因很震憾。《網路歷史》

劉邦起義後,也遭遇當頭一棒,因為出了內部叛徒雍齒,結果他屢敗屢戰,很快劉邦發現,自己身處『三座大山』的壓迫之中:西邊有日益強大的魏國,北邊有日薄西山的秦國,東邊有日新月異的景駒《實際權力在大將秦嘉手裡》。

相對這三強,他劉邦顯得太渺小了,簡直微不足道。

在這個亂世,如果不去抱強者的大腿,僅憑自己這點勢力,不談發展,連生存下去都難於上青天。

劉邦選擇抱的第一個大腿,是張楚政權的景駒,原因有二:

其一,狐假虎威的需要。

景駒因為有張楚這塊金字招牌,所以雖然勢力不大,但名聲在外。

劉邦投靠他,對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人氣都有幫助。

其二,符合就近原則。

景駒是楚王,自己又是楚人,而且大家所在地盤又相鄰,幫襯起來也方便。

理清思路後,大病初愈的劉邦帶上人馬就直奔景駒所在的彭城。

他希望此行能與景駒正式簽訂加盟合約,實現聯合互保,然後再向他借兵,收復豐邑。

景駒一聽劉邦有意加盟自己的張楚政權,受寵若驚的同時,立即大手一揮,派了一員大將,撥了一批人馬給劉邦。

劉邦得了援兵,馬上掉頭回豐邑找雍齒算賬。

然而,盡管劉邦用盡了手段,但仍然拿不下來。

正在這時,秦軍的支援部隊如黑雲壓頂般襲了過來。

若內外夾擊之勢形成,非得全軍覆沒不可。

劉邦知道事態的嚴重性,於是趕緊招呼手下的兄弟撤退。

可是,往哪裡撤呢?

劉邦的第一反應還是往駐紮在彭城的景駒那裡撤。

但是,就在這時,壞消息傳來了:秦嘉死了,景駒逃了,張楚政權隨風飄逝了。

真是禍不單行啊!

而這時,義軍中勢力最大的便是項梁項羽所率領的楚軍。

劉邦思索一翻後,最終決定投奔項氏集團。

當然,說『投奔』有些言過其實,稱之為『借兵』倒更準確。

於是,在薛縣,劉邦和項梁這兩位重量級人物見面了。

結果項梁給劉邦的見面禮是五千精兵。

值得一提是,他和項羽還一見如故。

當時,已經四十九歲的劉邦在那個壽命普遍較短的年代已經屬於『老者』了,而二十五歲的項羽正是血氣方剛的青年。

用我們現在的觀點看,這兩人之間大大小小的代溝不知隔了多少個。

但是,劉邦和項羽見面後,竟然十分投緣,國事、家事無所不談。

兩人越談心越近,幹脆就拜把子結成了兄弟,兩人設案焚香,拜天拜地,一同起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然而,歷史總是充滿了諷刺。

兩人成了拜把兄弟後,項羽隻活了六年。

最後,三十一歲的他,在烏江被大哥劉邦逼得自殺身亡。

隨後項梁因為輕敵,死於秦朝第一悍章邯之手。

『攝政王』項梁死後,『傀儡王』楚懷王馬上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遷都。

楚懷王把國都從盱眙遷到了地理位置優越、城防堅固如鐵的老革命根據地——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

理由是為了防止章邯來攻。

第二件事:封賞。

楚懷王封劉邦為武安侯,封項羽為長安侯,封老將呂臣為司徒。

對劉邦來說,原本勢單力孤的他此時算鯉魚跳龍門,不但成了侯,而且擁有了帶兵的實權,真可謂時來運轉。

而項羽卻一下從天堂跌進了地獄。

他被封的長安侯隻是一個空爵位,沒有兵權。

同時,楚懷王還重用了呂臣,把朝中軍機大權交給了他。

楚懷王這樣做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利用呂臣和劉邦牽制和打壓項羽。

單從這一點來看,這個楚懷王是極富政治手段的。

項梁死後,項羽羽翼未豐。

他雖然心裡一千一萬個不情願,但也隻能順應形勢,聽從楚懷王調遣。

第三件事:開會。

開什麼會呢?

——第二屆革命軍首腦聯席會議。

會上,楚懷王先發表了對項梁的吊唁之詞,眾將領也紛紛表示要為項梁報仇,與章邯勢不兩立。

眼看大家的情緒都被調動起來了,楚懷王開始『亮劍』——宣佈接下來的兩步走軍事行動。

他首先封宋義為主將,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領軍隊北上救趙。

其次,他下令由劉邦率另一支軍隊在南線《黃河以南》開辟戰場,並向關中方向挺進。

說是兩步走,其實這兩步是同時走的。

因為楚懷王還規定,誰先打敗秦軍,占領關中,就封誰為關中王。

關中王,這是一個很有誘惑力的位子。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楚懷王就是想以『關中王』,套住劉邦和項羽,讓他們相互制約,相互消磨,達到自己『唯我獨尊』的政治目的。

可惜,對項羽這樣的貴族子弟和劉邦這樣的流氓的本性,楚懷王的認識還很不足;而且他當時乃一文弱少年,又不能親自帶兵打仗,以致奪回的兵權又迅速地失去了。

楚懷王怎麼也想不到,這兩路人馬這麼放出去後,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再也收不回來了。

不論是年輕的項羽,還是已老大不小的劉邦,他們等到了一展抱負的機會。

歷史的舞臺註定是由他們二人來唱主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