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得志?
我無法理解,堂堂開國之君,一手創建大漢王朝的劉邦,為何會與小人掛上鉤。
難道就是因為他誅殺了異姓王,誅殺開國功臣?
如果這叫小人的話,那麼歷史上可以稱之為小人的帝王不要太多。
什麼叫小人得志?
其大致就是指一類人,長期處於社會底層。
突然有一天走了大運,翻身有了權勢,然後趾高氣昂的炫耀,甚至於忘恩負義。
比如《紅樓夢》中的孫紹祖。
其人家境困難,是個落魄的小人物,曾還一度跑到賈府求助。
後來孫紹祖走了大運,在京城當了官,一下成了大人物。
正所謂『得志便猖狂』,孫紹祖逆襲之後便開始為非作歹,橫行霸道。
而賈府衰敗後,孫紹祖更是忘恩負義,強娶迎春不說,還虐待他,僅僅一年不到,迎春便香消玉殞。
這便是小人得志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而劉邦顯然不是這樣的人,他沒有忘恩負義。
當初從沛縣跟他一起出來的那群人,哪個不是高官厚祿,飛黃騰達?
即使是屢次背叛他的雍齒,劉邦也依然沒有報復,而是給予其爵位,讓其榮華一生。
雖然有作秀之嫌,但也看得出來,劉邦怎麼都與小人搭不上邊兒。
至於劉邦建立大漢朝後,誅殺異姓王,純屬帝王權術使然,談不上功與過。
很簡單,這其實就是一個功高震主的問題。
劉邦誅殺異姓王不是因為他小人得志,而是因為異姓王對他構成了威脅。
當初建立漢朝,劉邦為了早日擊敗項羽,大封諸王,由此形成了漢初一個郡國並存的局面。
雖然漢王朝的諸侯權力不如春秋戰國那般獨立,但卻依然是有著相當大的自主權。
且不說春秋戰國,就是項羽那都是前車之鑒。
當初劉邦擊敗項羽,可不是憑借一己之力。
如若不是因為田齊作亂,可能劉邦當初還定三秦第一時間就是面對項羽的鋒芒。
而後來楚漢對峙階段,如果不是英佈反水,項羽也不至於腹背受敵。
所以,諸侯的存在始終是一個很大的不確定因素。
當初打天下他們是助力,而如今坐天下,他們則是最大的威脅,誰也保不齊他們哪天就反了。
站在劉邦的角度,這種事情肯定要未雨綢繆,即事先拿掉他們的權力。
不然等到他們造反,那就來不及了,悔之晚矣。
那為何要殺?
斬草除根這這四個字足以解釋一切,對於這些威脅,任何辦法都沒有比直接殺掉來得更簡單。
而且這裡面有一個過程,劉邦一開始並未起殺心,隻是想奪權。
但是,對於眾諸侯來說,失去權力則意味著成為任人宰割的魚肉,屆時劉邦想殺便殺。
於是他們便謀反,既然都謀反了,自然是死罪,殺他們名正言順。
比如八大異姓王之一的燕王臧荼,其便是謀反被殺。
秦末天下大亂之際,臧荼本是燕王韓廣麾下將領,後隨項羽西入關中滅秦,因功被封為燕王,韓廣則被改封為遼東王。
之後,韓廣不願遷王遼東,遂與臧荼發生火並,臧荼殺死韓廣後吞並遼東之地,遂盤踞於東北。
楚漢爭霸之際,劉邦派韓信開辟北方戰場,韓信攻滅趙代之地後,臧荼遂被韓信勸降,就此倒向劉邦一方,並在垓下之戰後擁立劉邦稱帝。
由於臧荼地處東北,一直以來勢力相對獨立,而劉邦對其也鞭長莫及,因而稱帝後保留其封國。
然而就在劉邦稱帝建國當年,燕王臧荼在同年十月便起兵反叛,並攻占了趙地,但隨即便被劉邦剿滅。
『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
高祖自將擊之,得燕王臧荼』《《史記·高祖本紀》》
還有韓王韓信,更是勾結匈奴謀反,最終叛逃匈奴後死於漢將柴武之手
韓王信本是韓襄王庶出孫子,早在劉邦率兵西入關中時便已經投奔劉邦,後在楚漢爭霸時被劉邦封為韓王,長期率領韓地軍隊跟隨劉邦。
然而在滎陽對峙期間,即漢高祖三年《前204年》,楚軍攻破滎陽後,韓信曾一度投降楚軍,但隨後又逃走重新投歸劉邦,劉邦再度立其為韓王。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春,劉邦建立西漢之後,依舊封其為韓王,建都潁川。
次年春,劉邦認為潁川戰略位置太過重要,於是命韓王信將封國遷往太原以北地區,從而成為抵禦匈奴的塞王,建都晉陽《後韓信以晉陽距離邊境太遠為由遷都馬邑》。
由於匈奴常年南侵,韓王信不敵之下便多次派使向匈奴求和,劉邦懷疑其私通匈奴後曾派人予以責備,韓王信擔心被殺於是與匈奴約定共同攻打漢朝,公然起兵反叛,不僅將國度馬邑獻給匈奴,並與匈奴合兵南下攻打太原。
漢高祖七年《前202年》冬,劉邦親率大軍平叛,在銅鞮擊敗韓王信的軍隊,並將其部將王喜斬殺,韓王信逃奔匈奴,但之後劉邦因輕敵冒進慘遭『白登之圍』。
後來,韓王信仍然多次與匈奴合兵南下,最終在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被漢將柴武斬殺。
至於彭越、英佈這些,本就反復無常的小人,他們手握重兵,又是項羽舊部。
雖然後來投靠劉邦並幫助其擊敗項羽,奪得天下。
但說到底他們隻是因為利益而和劉邦走到了一起。
所以他們隨時都有可能造反。
特別是是韓信被殺之後,他們有了前車之鑒,為了保命,造反的可能性更大。
有人說韓信他根本就沒有謀反,為何被殺?
沒錯,韓信他確實挺無辜的,堂堂漢初三傑,國士無雙,一代名將,最終卻死在一個女人手裡。
就算是死,他也應該是死在戰場上。
但大家要注意的是,此人過於高傲,功高震主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早在當初楚漢相爭的時候,他便一度坐山觀虎鬥,以此來要挾劉邦,為自己謀取高位。
要知道,這對於一個領導來說,是最不舒服的。
所以後來他韓信才會被劉邦從齊王改封為楚王。
更何況,他韓信雖然功高,但這裡面有劉邦的一份功勞。
如果沒有劉邦高臺拜將,他韓信可能一直都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卒而已。
根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有人告發韓信謀反,依據便是其私自容留項羽麾下大將鐘離眜。
隨後,劉邦根據陳平的計策,以外出巡視為借口,要各地諸侯到陳地相會,韓信於是殺了鐘離眜前去拜見,結果被擒,遂被廢為淮陰侯,遷居長安。
對於劉邦來說,我既然可以給予你地位權力,自然也可以收回去。
再加上異姓王本就是劉邦必須要鏟除的存在,韓信被貶淮陰侯也在情理之中。
就算沒有鐘離昧,遲早韓信都會被貶。
其實到這裡,韓信如果老老實實,也就沒事兒了。
但是素來高傲的韓信他不服啊,而且還要表現出來甚至於與謀反的陳豨有所交割。
漢十年《前197年》,趙相陳豨起兵反叛,劉邦親自率兵前去平叛。
按照《史記·淮陰侯列傳》的記載,韓信與陳稀相互勾結,意圖在長安城作為內應,但卻被一個家臣的弟弟告發,呂後和蕭何隨後將韓信誘至長樂宮的鐘室殺死,並夷三族。
目前對於韓信是否與陳豨合謀造反未有定論,但是對於劉邦來講,他隻需要知道韓信和陳豨有關系就行。
既然被確定有不臣之心,那韓信便非死不可,比較是韓信啊。
如果不殺他,要是哪一天有人造反,韓信為將,誰能阻擋?
劉邦可沒有這個自信。
最為典型的反例就是長沙王吳芮,他也是異姓王,可人家為什麼就活得好好的,連爵位都沒有被削?
因為人家懂得示弱啊,人家在封地從來不搞事情,老老實實抓生產。
他還主動削弱自己的實力,將兵權和土地送個劉邦,讓他分封劉姓子弟。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告訴劉邦,我吳芮絕無反意,忠心耿耿。
對於劉邦來說,實力被削的吳芮已經沒有了威脅,人家還那麼熱情。
自然沒有殺他的理由。
所以,一個巴掌拍不響,誅殺異姓王這事兒,不能全怪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