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62年7月3日,有著『包青天』之稱的包拯去世!消息傳來,北宋京城的百姓為之慟哭不已!之後紛紛來到包拯家門口,希望能夠再看一眼心中的『青天大老爺』!
幾天後,到了包拯出殯的日子!京城的百姓們紛紛放下手中的活計,早早地等候在城門口,想著無論如何都要送一送這個為民請命的人!
可奇怪的是,出殯當日,包拯家中竟然運出了多達21口棺木,之後分別從七個城門穿過,前往不同地點下葬。
看到這一幕,送葬的百姓們不知所措,根本分辨不出究竟哪一隊人馬才是護送包拯靈柩的!
可見此情景,盜墓賊卻是心下了然!於是,自包拯去世之後,盜墓賊行當也定下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那麼,這條規矩是什麼呢?
包拯為何煞費苦心要準備21口棺木出殯呢?
這一切,都要從包拯的為人和為官說起!
嫉惡如仇包青天
包拯之父包令儀曾任福建惠安知縣、朝廷虞部員外郎、應天府留守,
因此包拯年少時就跟隨父親四處遊學,飽讀詩書,見多識廣。
小小年紀就便老成持重,行事一板一眼,不像普通孩童一般喜歡嬉鬧。
雖然包拯出身官宦世家,但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出身而自命高貴,反而自認『生於草茅』,與普通人無異。
對於書中的道理和聖賢的事跡也始終堅信不疑,他認為自守克己,忠君報國,是為人應有的本分。
在這種極為正統的儒家思想影響下,包拯23歲時就遇到了人生中一位非常重要的師長,那便是劉筠。
劉筠不僅久歷宦海,更是詩才過人,是當時北宋文壇的重量級人物。
當時的朝廷由於宋真宗久病,宰相丁謂趁機結黨營私,由於劉筠不肯同流合污,還罵道:『奸人用事,安可一日居此!』於是便奏請離朝外派,去了廬州。
作為瀘州有名的青年才俊,包拯很快贏得了劉筠的關注和賞識,更難得的是,二人脾性相投,劉筠也因此成為了包拯的授業恩師。
於是在父親和師長的雙重影響下,包拯的人格愈發樸直剛健。
包拯29歲那年,宋仁宗開科取士,得益於恩師劉筠平時在策論方面的重點指導,他接連通過鄉試、會試和殿試。
成為進士後,包拯被授予大理評事,任建昌縣知縣。
然而包拯此時卻做出了出人意料的決定,那就是辭官回鄉,奉養父母。
原來,包拯父母年事已高,難以承受長途顛簸之苦,無法隨他赴任。
聽聞原由後,朝廷體恤包拯的孝心,又改任他為離家鄉不遠的和州監稅,結果又被包拯推掉了。
就這樣,包拯守在父母身邊,直到二老離世。
後來,等他守孝期滿重入仕途時已經年近40歲。
但年齡並未磨平他的棱角,反而是積年的沉淀讓他看清世事,愈發地敢於任事!
慶歷三年《1043年》,外任的包拯被調回開封任監察禦史。
禦史雖是沒有實權的言官,但有監督糾察的職能,相當於官場中的紀律委員,因此為百官所忌憚。
而這對於眼裡不容沙子的包拯來說簡直再合適不過。
所以一旦他發現任何人有不端行為,必定會行使糾彈之權,從不因為對方的身份地位而有半分顧慮。
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汾州知州任弁、太監閻士良、轉運使王逵、張貴妃伯父張堯佐等人,都先後遭遇過包拯的彈劾,其中又以扳倒王逵最為艱難。
王逵其人如何,在《周敦頤傳》中可見一斑:『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辨,不聽。
』
原來,在周敦頤擔任南安軍司理參軍時,有犯人罪不當死,時任轉運使的王逵卻堅持要將其處死。
面對霸道的王逵,隻有周敦頤據理力爭,然而對方置之不理,氣得他直跳腳,大怒道:『如此尚可仕乎!』(這官沒法當了)
包拯得知王逵惡行,立刻上疏彈劾,指責其『行事任性,不顧條制,苛政暴斂,殊無畏憚。
』請求將之查辦。
然而一向從善如流的宋仁宗卻對此置若罔聞。
原來當朝宰相陳執中、賈昌朝與王逵私交甚篤,而且王逵詩才過人,繳稅可觀,頗有能耐,所以仁宗舍不得罷免他。
一般情況下,見到皇帝態度如此曖昧,言官就會知趣後退,然而偏偏包拯心堅如鐵,誓要硬剛到底。
面對仁宗的冷處理他毫不氣餒,連續七次上書彈劾,措辭一次比一次嚴厲,最後甚至直斥皇帝『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是天下人的大不幸。
這話幾乎就等於指著皇帝的鼻子開罵了,包拯如此血性剛烈,讓整個朝野都為之震撼。
事情鬧到如此地步,仁宗臉皮再厚也無法繼續裝聾作啞、無動於衷,自知理虧的他隻好將王逵革職。
面對這個敢把皇帝懟得下不來臺的包拯,朝堂百官無人不敬畏三分。
所以人送外號『包彈』。
而且這個名號在當時流傳甚廣,百姓之間『目人之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彈矣』
大意是,當人們發現自己身邊有人犯錯時,會開玩笑『當心包彈』,而『包彈』一詞在後世也時常被引用,有批評、指責之意。
在這種情況下,因包拯的彈劾而被處分、降級甚至革職查辦的大小官員權貴足有60多人。
雖然仁宗皇帝有容人之量,但對權貴們來說,包拯就是眼中釘肉中刺,隻恨不能將他挫骨揚灰。
但是包拯作為為民請命的大清官,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實在太高!因此一些心懷不軌的宵小才不敢輕舉妄動!
愛民如子包青天
包拯在參贊中樞之前,曾前後近20次作為地方官治理一方。
在他擔任端州知府前,由於端硯石質細膩溫潤如水玉,有『呵氣成墨』的美名,所以文人墨客趨之若鶩,達官顯貴爭相追捧。
而歷任端州知府更是利用進貢之便,將端硯的產量強加了幾十倍之多,為了中飽私囊,絲毫不顧民間疾苦。
然而包拯到任後,歪風邪氣便為之一清,他下令隻生產貢品之數,不做額外追加,大大減輕了民間負擔,面對唾手可得的端硯,他直到離任都沒有為自己私取過一方。
而『端州三年任,不持一硯歸』的故事也成為了民間美談。
嘉祐元年《1056年》,包拯以龍圖閣直學士之身代理知開封府。
包拯一上任,便改革了訴訟制度,允許百姓直接面呈訴狀,避免下層官吏從中作梗,
百姓對此稱頌道:『關節不到,有閻羅老包!』
嘉祐三年,包拯重歸禦史中丞,做回了諫官的老本行。
時任三司使張方平『乘勢賤買所監臨富民邸舍』,仗勢豪奪民產,被包拯彈劾罷免。
繼任三司使宋祁,由於生活奢靡、作風浮華,同樣被包拯拉下馬。
仁宗無奈之下,索性就讓包拯代理三司使,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
然而諫官奪位在朝野引發了巨大爭議,翰林學士歐陽修更是帶頭反對。
因為歐陽修在文壇擁有極大的影響力,一時間天下文人無不對此議論紛紛。
可盡管輿論壓力巨大,仁宗仍然力排眾議,堅持讓包拯上位。
包拯在任上選拔人才,精簡冗餘,整頓稅制,對於皇室貢品,一改各地攤派之法,設立市場公平交易。
對於司內無法完成嚴苛績效而入獄的官員,包拯也都從寬處理,避免牽連其家人。
包拯在沒有增添基層負擔的情況下,讓國庫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做到了『以民為本,寬民利國』,沒有辜負仁宗對他的信任。
雖然外界物議如沸,可由於包拯潔身自好,那些想要攻擊他的人始終找不到任何借口!嘉祐六年(1061年),在仁宗的支持下,包拯由代理轉正,升任為正三司使。
然而第二年5月,包拯突然病倒在樞密院,即便是宋仁宗親自賜藥也未見好轉。
沒多久,包拯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四歲,
他逝世後,『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聞於衢路』,仁宗更是輟朝一日 ,親臨吊唁。
在見到包拯年僅5歲的幼子包綖時,仁宗感傷不已,對身邊人嘆道:『包拯公而忘私,不徼陰幸也。
』隨後下令追贈包拯禮部尚書銜,謚號『孝肅』。
對於忠孝肅直、愛民如子的包拯來說,鞠躬盡瘁乃是本分,他一向提倡待民從寬、與民生息,不願做影響民生之舉,其中也包括自己的喪事。
如果因為他出殯就引得民眾聚集、爭相祭拜,無疑會擾民傷財,這絕非包拯所願,所以多棺齊出,讓人真假難辨,也是他留給百姓的最後一絲善意。
包拯生前曾留下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
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包拯雖去,但百姓對他的敬仰和懷念卻並沒有因此而中斷,民間以包公為主角的文藝作品層出不窮。
在各種藝術加工下,包拯被描繪成了星宿下凡的神人,他慧眼如炬,斷案如神,日審陽,夜斷陰,奸人惡黨、妖魔鬼怪莫不對他畏懼三分,甚至他還因為一身堂堂正氣死後封神,化身地府閻羅。
所以對盜墓賊們來說,如果對包公這樣的清官下手,無疑極損陰德,再加上民間包公鬼神難近的種種傳說,又有哪個宵小之徒敢去尋他的晦氣?
最後,『盜墓不盜包公墓』也就此成為了盜墓賊們不成文的規矩。
身後風波
然而,無論是佈下的疑塚還是生前的名望,包公墓最終還是沒能免於被破壞的命運。
1973年,合肥二鋼計劃在安徽省合肥市大興集建石灰窯,於是在當地有900多年歷史的包公墓也不得不因此遷走。
雖然當時合肥包公墓被認為隻是包家當年佈下的疑塚之一,但是出於慎重考慮,當地還是組織了一個清理發掘小組,在遠離中心墓群的一個小墓穴進行了試探性的發掘。
可出人意料的是,從這個『疑塚』裡居然真的發掘出了一口金絲楠木棺材,還有包拯和妻子董氏破碎的墓刻石碑。
根據宋制,金絲楠木棺是二品以上官員才可以使用的,棺中發現的遺骨經過檢驗,年齡性別都與包拯吻合,基本可以斷定就是他本人。
然而從棺中遺骨凌亂破碎的擺放來看,顯然有經過人為移動的痕跡,據此專家判斷該墓為遷葬墓,而非最初下葬的地方。
遷墳在古代是大事,一般也隻有在原墓出現問題的情況下才會動遷,非萬不得已不可輕動,那麼原墓又在哪裡?
這時,一位名叫夏廣宏的老人來到小組,他自稱祖上曾受包公恩惠,因此世代為包公守墓,在他的指引下,考古小組在一片油菜地下發現了真正的包公墓。
果然,這個墓穴的規模明顯更大,在其中還發現了宋朝二品以上官員殉葬專用的木制十二辰神俑,遷葬墓中發現的墓志銘與此處的基座規格也吻合。
然而遺憾的是,原墓已經被『大揭頂』的手法挖開過,破壞極其嚴重,甚至連地磚都沒有幾塊完好的,如此明目張膽,不似一般盜墓賊的手筆。
專家估計,盜墓時間應該發生在宋金戰爭時期。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兀術率兵南下,曾占領廬州,當時金兵一路擄掠,很多墓塚都被挖開洗劫,包公墓也很可能因此而受到波及。
可能是為了防止被進一步破壞,後人才將包公遺骨和墓志銘轉移,與董氏合葬。
真相大白後,包公和董氏遺骨被移交給包氏後人,但由於一些歷史原因,部分遺骨不知去向,唯有最初被送到北京檢驗的一批遺骨保存了下來。
1985年10月,合肥市重建包孝肅公墓,兩年後竣工,包公和夫人董氏以及子孫的遺骨都被遷入其中。
如今,包公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位一代名臣終於入土為安,並且在新時代裡繼續受到人民的敬仰。
對於這個一心為民,忠直一世的清官,本就沒有幾個盜墓賊能下得去手,更何況包拯是星宿下凡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更沒有人敢去尋他的晦氣了。
包公墓碰不得,也因此幾乎成為摸金校尉們不成文的規矩。
而民間出於對他的敬仰和懷念,在各種文藝作品的加工下,包拯被描繪成了慧眼如炬,破案如神的天人,日審陽,夜斷陰,鬼神惡徒莫不對他敬畏三分,甚至還因為一身正氣死後封神,成為地府閻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