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從秦孝公到秦莊襄王,貢獻最大的是哪兩位?《網路歷史》

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賈誼在《過秦論》中點評了從秦孝公到秦二世的功過得失,其中提到秦始皇時說到:『時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這裡的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六任國君,他們分別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國之所以地處西陲卻能破關而出橫掃六國,和秦國這六任國君都是明君有一定關系,那麼從秦孝公到秦莊襄王,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是哪兩位?

我們來分析一下。

第一個是秦孝公無疑:秦孝公之前的秦國是怎麼樣的呢?

雖然說秦國是春秋大國之一,但是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的秦國卻是內亂頻生,自秦厲共公之後的幾代國君爭權奪位,秦國陷入長期動蕩之中,內耗嚴重國力大不如前。

屋漏偏逢連夜雨,三家分晉出來的魏國在魏文侯的銳意進取之下,國力和軍事實力大大提升,成為戰國初期的絕對霸主,早在春秋時期秦晉兩國就為了爭鬥河西之地打了幾百年,所以強盛起來的魏國首先盯上的就是河西之地,從公元前419年開始,經過十餘年的蠶食和爭鬥,魏國終於在公元前408年從秦國手中奪取了整個河西之地,並設立了西河郡,名將吳起出任第一任西河郡郡守。

直到秦獻公時期秦國國力才有所恢復,但仍然不是魏國對手,雖然秦獻公取得了石門之戰和少梁之戰的勝利,但是在魏國主力從中原回援後,秦國仍然不堪一擊。

秦孝公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從父親秦獻公手中接過了振興秦國的重擔。

商鞅入秦變法是秦國蛻變和強盛的開始,但是如果沒有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和他以鐵血手腕震懾國內反對變法的守舊勢力,商鞅變法絕對不會一帆風順,甚至還有可能半途而廢;正是有了秦孝公的鐵腕和高壓,比如他不惜對反對變法的核心人物自己的哥哥嬴虔施以劓刑,這才使得商鞅變法成為戰國最成功和最徹底的變法,也因此奠定了秦國強盛的基礎,秦孝公是當之無愧的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國君。

第二個應該是秦惠文王,雖然說其子秦昭襄王在位時間長達五十餘年,取得的功勛也勝過他,特別是長平之戰打垮了當時秦國最大的勁敵趙國,掃清了秦國統一最大的障礙,但是考慮到秦昭襄王前期大權在宣太後之手,直到前266年才正式親政,親政時間也才十餘年,所以功勞不能全部算在他手上。

秦惠文王的貢獻主要有三點:第一,他雖然車裂了商鞅,但是卻未廢其法,仍以商鞅變法之法治國,這點相當重要也很難得,秦國也因此得以一直強盛下去。

第二,秦惠文王以五座石牛為餌,成功攻滅了巴蜀兩國,此舉意義重大,不僅使得秦國可以源源不斷地從巴蜀得到大量戰略物資,更是大大拓展了秦國的戰略空間。

第三,秦國自春秋時期開始在北方就有一個勁敵義渠,秦惠文王時趁義渠發生內亂之時果斷出兵,成功使得義渠臣服於秦國,其後又攻取了義渠二十五城,不僅大大削弱了義渠的實力,又使得秦國擁有了大片的優良牧場。

其他值得一說的還有秦武王,秦武王任內軍事上聯越制楚、平定蜀亂,攻取韓國重鎮宜陽使得秦國有了一個東進的橋頭堡,如果不是舉鼎意外身亡的話,秦武王或許還能取得更多功勛。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