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匡章攻破函谷關,為何不見白起力挽狂瀾?《網路歷史》

秦國原本地處西陲,歷史進入戰國後魏國第一個崛起,秦國在魏文侯和吳起的連番打擊下退守至洛水以西,連河西之地都被魏國奪了去;秦獻公時期秦國雖然實力有所恢復,但仍然是被魏國壓著打,直到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並於前356年正式變法後,秦國才真正開始崛起。

秦國崛起的過程其實也是其軍事上取得一連串勝利的過程:前341年商鞅趁魏國馬陵之戰慘敗之際拉開了第五次河西之戰的序幕,並誘俘了魏將公子卬;前339年岸門之戰秦軍再次大敗魏軍並俘虜主將魏錯;前332年開始的雕陰之戰秦軍又一次大敗魏軍並俘虜了主將龍賈,幾次大戰魏國均大敗於秦國之手,魏惠王割地求和,把河西之地全部歸還給了秦國。

秦國並不滿足於此,連續對魏國用兵,魏國河東汾陰、皮氏、曲沃等要地落入秦國之手,秦國兵勢如此之強,引起了關東六國的不安和警惕,於是在前318年和前298年連續發動兩次合縱攻秦之戰,第一次秦國大勝,第二次齊、韓、魏三國組成聯軍以齊國名將匡章為主帥一舉攻入函谷關,秦國遭遇商鞅變法後的最大慘敗,秦昭襄王大驚之下隻能主動割地求和。

商鞅變法之前不說,商鞅變法後秦軍戰鬥力迅速提升,連戰連捷罕有敗績,這次大敗也是戰國歷史上秦國唯一一次被六國攻入函谷關,不過有點奇怪的是,兩三年之後橫空出世的白起當時在哪?

匡章攻破函谷關,為何不見白起身影,也不見他出來力挽狂瀾?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白起者,郿人也。

善用兵,事秦昭王』歷史上對白起的出身有多種說法,比如《戰國策》中提到白起又名公孫起,所以由此推斷白起出身於秦國公族,其祖上可追溯到被封到平陽《今山西眉縣》的秦武公嫡長子公子白;另外一種說法則認為白起是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時期的名將白乙丙的後人。

白起的崛起和商鞅變法獎勵軍功應該有一定關系,《史記》記載:『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這是史料中記載的白起第一戰,秦昭襄王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94年,左庶長在秦國二十級軍功爵中位居第十級,握有實權級別不低,不過第二次合縱攻秦發生於前298年,結束於前296年,也就是說在此期間白起還不是左庶長。

真正把白起一步步提拔上來的是他的伯樂曾四任秦相的魏冉,魏冉第一次出任秦相是在前295年也就是第二次合縱攻秦剛剛結束之後,在此之前的秦相是趙國人樓緩,正是在魏冉的力薦之下,白起才橫空出世在前293年的伊闕之戰中一戰成名,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並俘虜魏將公孫喜,令六國膽戰心驚的白起自此強勢崛起。

在伯樂魏冉的提拔之下,白起在軍中地位一步步得到提升,先是左庶長、伊闕之戰後升為國尉、第二年《前292年》又升為大良造,並在前279年攻破楚國郢都後受封為武安君。

所以不難理解為何第二次合縱攻秦中秦國遭遇慘敗,卻不見白起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實在是因為當時他在軍中級別並不高,既沒有聲名鵲起也沒有赫赫戰功,更關鍵的是賞識他的伯樂魏冉還沒出任秦相,白起不見身影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