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是否被曹寅所偽造檄文蒙騙而逼死王叡?難道是無知的大老粗?《網路歷史》

荊州刺史王叡曾經與孫堅一同平定過零陵、桂陽郡賊亂,但與同時代肚裡有墨水的大多數士族人士一樣從心底裡瞧不起寒族人士武將,如同蜀漢政權尚書令、大名士劉巴對拜訪自家的萬人敵張飛愛搭不搭理一樣,甚至比劉巴更甚,對待孫堅說話帶刺,充斥著輕蔑之意。

沒辦法,東漢末年文人雅士們的通病,都不善待孫堅一樣的寒族武夫,畢竟人為有感情動物,孫堅早已對王叡心存不滿,這也是人之常理。

▲孫堅與部下

董卓獨攬朝政禍害天下,引起天下公憤,各地州郡紛紛起兵討伐,幾年前就看不慣董卓的孫堅更不在話下,還嘆息道:”張公昔從吾言,朝廷今無此難也。

” 中平二年《185》,前往涼州征討邊章、韓遂叛亂之時,身為參軍事的孫堅羅列董卓三大罪狀,勸導當時戰前總指揮,代理車騎將軍張溫斬殺董卓以樹軍威,可惜張溫左盼右顧,沒有當機立斷,從而錯失早已除掉反賊良機。

此時,王叡也起兵討伐董卓,但他素來與武陵太守曹寅不和,或許前往征討董卓之際,顧忌後院起火,揚言要除掉曹寅。

然而事與願違,曹寅先下手為強,反戈一擊,偽造案行使者光祿大夫溫毅的檄文給孫堅。

所謂案行使者為臨時受皇帝之命,調查處理某事件的巡視員,事情處理完畢之後會撤回職位,檄文中羅列王叡罪狀,讓孫堅先斬後奏。

臨湘至江陵

向來辦事果斷的孫堅,立馬前往當時荊州治所江陵,王叡看到兵臨城下,就詢問意圖。

馬上有兵士回答:”我們常年累月在外奔波勞苦,但所得賞賜甚少,希望刺史大人再資助。

“王叡信以為真,爽口答應,馬上打開倉庫,讓兵卒們隨心所欲地挑選所需物品。

兵卒們一擁而上,此時,王叡在人群中發現孫堅,很詫異地問:”為何孫府君也在此?

”孫堅就說:”奉案行使者之令,特來取你的項上人頭。

“雲裡霧裡的王叡又問:”我何罪?

”孫堅斬釘截鐵地答道:”在下我也不知!”可謂”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被逼無奈,走投無路的王叡刮金飲而致死。

以上為孫堅逼死王叡的經過,《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裴註所引《吳錄》中有記載,當時看著此記錄就有了很多疑問。

檄文是通過曹寅之手,不是安行使者或者他所委派的人直接傳送給孫堅,為何孫堅如此輕信同級二千石官員?

難道孫堅果真是無知的大老粗?

難道身為太守,身邊就沒有學問的有識之士?

還是另有隱情?

那麼今天一起逐一了解一下,首先聊聊孫堅其人。

叡先與堅共擊零、桂賊,以堅武官,言頗輕之。

及叡舉兵欲討卓,素與武陵太守曹寅不相能,楊言當先殺寅。

寅懼,詐作案行使者光祿大夫溫毅檄,移堅,說叡罪過,令收行刑訖,以狀上。

……叡曰:”我何罪?

”堅曰:”坐無所知。

“叡窮迫,刮金飲之而死。

>>> 《吳錄》

▲孫堅

出身、經歷

陳壽所著《三國志》記載,”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蓋孫武之後也。

“其中”蓋”字意思為大概、大致,就是不可斷定之意。

由此可知,孫武與孫堅各自生活的年代,已經相隔六七百年,以二十年為一代計算就隔了三四十代,鬼才知道其真相。

就像說同時代劉備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而不是說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後;說曹操為西漢第二位宰相曹參之後,有同工異曲之妙,都是撰寫者不得已或者自願美化的包裝而已。

其實,孫堅為瓜農之子,出身於普通老百姓家庭,所謂的寒族子弟。

之所以,無法與二十歲被舉孝廉入京為郎的曹操相比,更無法與年少為郎,不到二十歲出任濮陽縣長的袁紹相提並論,人比人氣死人。

但也無奈,出身不是自己所能選擇的,但後天的可以靠自己改變。

戰場

孫堅十七歲起,靠沖鋒在先,拼死奮戰,用血和汗水立下屢屢戰功,從代理校尉,逐漸擔任為郡司馬、鹽瀆丞、盱眙縣丞、下邳縣丞、佐軍司馬、別部司馬、參軍事、議郎、長沙太守,當孫堅三十三歲那年《公元187》,東漢朝廷以”錄前後功,封堅烏程侯。

“期間斬殺過海賊、會稽賊人許昌,討伐過長沙賊區星、黃巾軍、邊章和韓遂,還征討過零陵、桂陽反賊周朝、郭石等等,戰功顯赫。

從一介草民,以一己之力,經過十六年艱苦奮鬥,榮升為尊貴的侯爵,雖然孫堅為朝廷出力不少,但朝廷也並未虧待他,同歲的曹操三十七歲才任命為東郡太守,還不是皇帝詔敕的正兒八經的”朝廷命官”,而是所謂關東軍盟主袁紹板授的”冒牌管號”。

故此,孫堅對東漢朝廷具有感遇之心,討伐董賊義不容辭,也是情理之中事情,加之討伐邊章、韓遂之時就與董卓有瓜葛,之所以孫堅與董卓勢不兩立。

之後,董卓為了拉攏孫堅,派遣屬下悍將李傕提出和親之時,孫堅斷然拒接之舉也足以說明此點。

卓憚堅猛壯,乃遣將軍李傕等來求和親,今堅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許表用之。

堅曰:”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縣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

”>>> 《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

董卓

單單從上述經歷來看,把擅長馳聘戰場,沖陣殺敵的孫堅認知為無知的標準”大老粗”,也無可厚非,但他有自知之明,曾經對屬吏們說:”太守無文德,以征伐為功。

“至少說明雖然無學問但人還是蠻聰明。

當時殺死王叡之時,已經擔任長沙太守的孫堅,身邊難道沒有學問的屬下?

全都是目不識丁的粗漢子?

東漢時期,按通常情況,身為一郡之長太守手底下有郡丞《長史》、功曹、主簿等屬吏,他們協助太守處理政務,不可能讓胸無點墨的武將《大多數情況,也應該有學問之人》即外行擔任此業務。

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千石,丞一人。

郡當邊戍者,丞為長史。

尉一人,……皆置諸曹掾史。

諸曹略如公府曹,無東西曹。

有功曹史,主選署功勞。

有五官掾,署功曹及諸曹事。

其監屬縣,有五部督郵,曹掾一人。

正門有亭長一人。

主記室史,主錄記書,催期會。

無令史。

合下及諸曹各有書佐,幹主文書。

>>> 《後漢書·百官志》

孫堅屬將

確實,孫堅身邊有不少善於打仗,胸無點墨的粗漢子,如程普、黃蓋、韓當、祖茂等將領,但並非所有人無學問,其中丹楊人朱治初為縣吏,之後被察舉為孝廉,辟為州從事,隨之跟著孫堅南征北討。

中平五年《188》,遷為司馬,參加過長沙、零陵、桂陽等討賊之戰。

據錢穆先生說:”漢代是鄉舉裡選之後,而再由中央加以一番考試的。

其先是對策,對策隻是征詢意見而已。

直要到東漢晚期,左雄《?

-138》為尚書,才始正式有考試。

由此可知,朱治是通過考試被選為州從事的有學問的人,還有根據史料記載,至少當時長史和主簿是跟隨孫堅參加了此次征戰,之所以當時孫堅身邊,並非全是粗漢子,還有朱治、長史、主簿等有學問之人,難道他們沒有分辨曹寅所送檄文真偽能力?

遂治兵於魯陽城。

當進軍討卓,遣長史公仇稱將兵從事還州督促軍糧。

施帳幔於城東門外,祖道送稱,官屬並會。

>>>《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 比至南陽,眾數萬人。

南陽太守張咨聞軍至,……長沙主簿入白堅:……咨大懼欲去,兵陳四周不得出。

有頃,主簿復入白堅……郡中震栗,無求不獲。

>>>《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

洛陽城

就如橋瑁假冒三公偽造公文頒發於州郡,鼓動大家討伐董卓,州郡紛紛響應之時,難道全天下都是”粗人”而不能分辨公文真偽?

其實不然,隻是大家有心討伐董卓,沒有捅破那層紙。

同理孫堅不是不知曹寅檄文真偽,而是早已對王叡心存不滿,隻是順水推舟而已。

這是孫堅的性格使然,那麼什麼樣的性格導致的呢?

性格使然

當初,孫堅看上才貌兼備的吳氏,想娶為妻室,但是吳氏家族親戚們都嫌棄孫堅”輕狡”,一致反對婚事。

此時,吳氏就對親戚們說:”為何憐愛一個女兒家而惹來禍災呢?

若我遇到壞丈夫,也是命中註定。

“於是才答應婚事。

孫堅聞其才貌,欲娶之。

吳氏親戚嫌堅輕狡,將拒焉,堅甚以慚恨。

夫人謂親戚曰:”何愛一女以取禍乎?

如有不遇,命也。

“於是遂許為婚,生四男一女。

>>>《三國志·嬪妃傳》

由此可見,所謂”輕狡”的孫堅,按字意為輕佻狡詐之人,其實為誰也不敢得罪的”豪俠”之類人物,說難聽點就是擁有一幫馬仔的黑社會大哥之類人物,行事果斷、心狠手辣,隻有欺負他人份,無被人欺負之事的狠角色。

吳太後

故此,以孫堅性格憑借所謂朝廷之命,借機逼死屢屢輕慢自己的王叡不足以為奇,綽綽有餘。

然而此時的孫堅未能預料到事情的嚴重性,之後無奈,心不甘情願地投奔袁術當其馬仔,為何這樣呢?

投奔袁術

孫堅殺死王叡之後,雖然朝廷沒有對此舉正式表態,但不久任命當時擔任北軍中侯的劉表為新荊州刺史,顯而易見,董卓所掌控的朝廷是不認可孫堅逼死王叡的行為正當性,且江南宗賊盛行,宗賊吳郡人蘇代,自領太守霸占長沙地區,此時,實力並不強盛的孫堅無回頭之路,隻能往北繼續討伐董卓,隻有這條路才是生存之道。

就如曹丕《典論·自敘》所言,”山東大者連郡國,中者嬰城邑,小者聚阡陌,以還相吞滅。

“當時以討伐董賊之名,各地湧現大大小小軍閥,無計其數,大魚吃小魚,弱肉強食。

無背景、無靠山的孫堅勢單力薄,環顧四周都是虎狼之師,稍不留神就神不知鬼不覺被人吞並,甚至連骨頭也不剩一根,必須找人聯盟或者投靠力量更強盛的人,畢竟背靠大樹好乘涼。

北上路線

之所以,繼續北上討伐的孫堅,還未到南陽,就已經與當時炙手可熱的強勢人物袁術取得聯系,兩人達成某種共識,果然,袁術表孫堅為代理中郎將,這也是孫堅無奈之舉。

袁術表堅假中郎將。

堅到南陽,移檄太守請軍糧。

咨以問綱紀,綱紀曰:”堅鄰郡二千石,不應調發。

“咨遂不與。

>>> 《獻帝春秋》

孫堅率軍抵達南陽之時,已有數萬之眾,缺糧為常態的東漢末年,保證軍糧供給,確實為極其棘手的問題,於是孫堅向當時南陽太守張咨伸手,但遭到拒接,孫堅一不做二不休,設計”鴻門宴”邀請張咨赴會,以”道路不治,軍資不具。

“等無須有的罪名斬殺。

目的很顯然,其一為占據南陽掃除障礙物,其二為”以一儆百”策略,結果超出想象,”郡中震栗,無求不獲。

“孫堅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推測為事先與袁術商量的結果,隨後孫堅親自前往魯陽正式歸附於袁術。

袁術

此刻此景,在當時為家常便飯,也是一種生存之道,大丈夫就要能屈能伸。

不僅孫堅如此,還有被董卓屬將徐榮打敗之後,手上無兵的曹操去丹楊招兵四千多人,但返回中途士兵嘩變,手裡隻剩下五百多兵卒,無奈,雄才大略的曹操也隻能前往河內投奔袁;劉備擔任高唐令之時,被盜賊打敗之後,投奔同鄉兼師哥公孫瓚也是同樣道理。

當時,對袁術來說,也是求之不得,因公子哥袁術不善於打仗,手下也確實需要像孫堅一樣能征善戰的悍將,為自己拓疆開土;身為寒族的孫堅也需要投奔”四世三公家族”之後袁術提高名望;此時的袁術還是關東軍聯盟十二路諸侯之一,投奔袁術就有討伐董賊為國除害的正義名分;滿地都是虎狼之師,單打獨鬥,容易受困,有個聯軍不容易被人所剿滅等等相互好處,使兩人一拍即合。

之後,袁術派遣孫堅攻打荊州劉表,不幸與劉表屬將黃祖交戰之時,孫堅遭到暗算被殺,享年隻有三十八歲。

結語

孫堅真心真意討伐董卓;還有攻入洛陽之後,修復皇陵、填充被董卓挖掘的墳墓、清掃漢室宗廟,以太牢祭祀等等舉止,足以說明其為既勇武又忠義之人。

孫堅得玉璽

還有孫堅,十七歲時候一人自編自導,官府人員抓捕海賊的劇情,使海賊一哄而散,還追殺海賊一人;在陽人城外,設宴踐行長史之時,碰到董卓的數十名先前部隊騎兵《其後有數萬步騎兵》,不慌不忙,鎮定地帶領大家入城,從而讓董卓軍隊感到孫堅軍隊紀律嚴明、訓練有素,不敢貿然攻城,於是退兵等等事情,足顯孫權的膽略。

雖然孫堅確實為無太多學問的人,但是為有勇有謀、識時務的俊傑,並非無知的大老粗,故此,他逼死荊州刺史王叡不是中了曹寅的圈套,而是順水推舟之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