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東吳兵力有五萬蜀兵卻隻四萬,為何劉備不多帶些人去?《網路歷史》

公元221年,白手起家的劉備終於在成都正式稱帝,建立了蜀漢政權。

劉備創業時以『匡扶漢室,安定百姓』為口號,並且俘獲了天下民心,因此『得民心』的劉備終於得了『天下』。

當時正值曹丕篡漢,按道理來說劉備身為漢室宗親應該為漢獻帝討伐亂臣,這才對得起他的『匡扶漢室』的口號;然而劉備卻不顧趙雲、諸葛亮等人的勸阻,為報關羽之仇而興兵伐吳,最後在夷陵之戰慘敗。

當時東吳投入的兵力有5萬之多,而劉備卻隻帶了4萬人前去報仇。

這裡就有個疑問:為何劉備不多帶點人馬前去攻打吳國呢?

下面來一起分析。

按照古代戰爭的戰例來看,大多數情況下進攻方的兵力應該多於防守方的兵力才有取勝的希望,而且如果其中發生變數還有可能會演變為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鄱陽湖之戰』等戰例。

但是這次劉備為報關羽之仇卻隻帶了4萬大軍前去伐吳,東吳輕松地就派出了5萬人抵擋劉備。

劉備能夠不顧一切前去報仇,應該盡了全力,也就是說把能帶的人都帶去了,那麼蜀國隻能抽出4萬人去前線,其中肯定有些緣由。

原因一:荊州地區丟失,蜀國元氣有傷

在劉備伐吳以前,荊州大半地區還掌握在關羽手中,劉備方實力還很雄厚。

可是公元219年,關羽發動了襄陽之戰,可惜因『後方失火』導致兵敗身亡,同時丟掉了整個荊州地區。

荊州地區不但經濟繁榮,而且人口眾多,是當時兵家必爭之地。

荊州的丟失損耗了劉備的實力,反而增添了東吳的力量。

因此劉備興兵伐吳之時本身實力就有所損耗。

原因二:曹丕虎視眈眈,不能掉以輕心

劉備興兵伐吳之時,曹丕剛廢掉漢獻帝,隨時有可能對吳蜀兩國進行偷襲。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曹丕剛做皇帝勢頭正盛,正需要通過對外戰爭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同時樹立自己的威信。

當時吳國假意投降曹丕,曹丕好面子也就不好偷襲吳國。

這麼一來曹丕就有可能趁吳蜀交兵之時進行『趁火打劫』。

曹丕要偷襲蜀國,漢中是蜀國的門戶,首當其沖會受到沖擊;陽平關、劍閣等重要關隘也需要人把守,故劉備留下了魏延、馬超等人鎮守隘口以防魏國偷襲。

這些重要據點需要兵力鎮守,因此劉備沒有把他們抽掉走。

原因三:南方民心不穩,需要防止變故

公元215年,劉備占領了西川。

7年後,劉備正式在成都稱帝。

劉焉、劉璋兩人曾在益州地區經營了幾十年,相比較下劉備在益州地區經營時間很短,因此少數人依然不把劉備當主人。

益州南方的蠻族就沒有把劉備當成益州的主人,後來還曾經發動了叛亂。

夷陵之戰時,雖然劉備用厚禮請來了蠻族首領沙摩柯助陣,可是也不能代表蠻族手下人對劉備的認可,因此劉備還需要在南方邊境城市永昌、牂牁、越嶲留下兵力以防有變。

原因四:劉備做事謹慎,懂得輕重之分

雖然劉備不聽趙雲、諸葛亮的勸阻還是對吳國發動了戰爭,但是他其實還是做到了顧大局、分輕重。

如果劉備真的是一個不懂輕重的人,那麼他就會帶著趙雲、魏延、馬超、王平等猛將並發動全國的兵力前往報仇。

(歷史上黃忠病逝於夷陵之戰前一年,張飛、關羽已遇害)

可事實上劉備卻沒有這麼做,他隻是帶領張南、馮習、傅彤、吳班這樣的二、三線人物前去討伐吳國。

劉備把魏延、馬超留下鎮守漢中、陽平關等地方,用來防止魏國偷襲;趙雲雖然為後應,其實也是為了防止魏國偷襲方便救援成都。

由此可見,劉備不帶更多的人前去報仇是為了顧全大局。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在夷陵之戰中,劉備隻投入了4萬兵力,並且隻帶了張南、馮習、傅彤等二流將領前去討伐吳國,結果被陸遜一把大火燒得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