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大講堂丨『司馬相如季』正式開啟 文學與愛情之外的他還做了什麼?《網路歷史》

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

提及司馬相如,他的文學家身份以及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總是最先浮現腦海,但我們往往忽略了他的另一個重要身份——政治家。

據史料記載,司馬相如曾兩次出使西南,將西南民族團結統一於大漢疆域,被稱為『安邊功臣』。

在他的作品《諭巴蜀檄》《難蜀父老》中,集中展現了推動民族團結、拓展大漢疆域的政治功績。

9月29日,名人大講堂將正式開啟『司馬相如季』。

下午3點,本季度首場講座將邀請西南民族大學教授、四川司馬相如研究會副會長徐希平,為線上線下的觀眾帶來全新解讀——《司馬相如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和影響》。

其中,徐希平將把講座重點放在司馬相如的政治功績上。

西漢時,漢武帝對西南少數民族非常重視,派遣使者出使蜀地是武帝拓邊的重要舉措。

據正史記載,當時朝廷為誰能出使西南有較大爭議。

但司馬相如提出的『懷柔』政策與武帝想法很一致,且他本身又是蜀人,便被武帝派遣治蜀。

沒想到的是,司馬相如不僅在文學上造詣非凡,在政治和外交上也是一把好手。

在處理漢朝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上,司馬相如是至關重要的人物,可謂『萬代推功』。

徐希平認為,司馬相如的《諭巴蜀檄》《難蜀父老》《哀秦二世》《諫獵疏》《封禪文》等,皆為傳世名篇,集中體現了他的政治才幹。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相如擔任郎官數年,先後為溝通巴蜀、開發西南而作《諭巴蜀檄》《難蜀父老》宏文,曉喻百姓,說服家鄉父老,文人參政,從而使巴蜀和西南民族地區為漢朝中央政府有效管轄,為開發西南邊疆,民族團結合作作出了積極貢獻,使重大實際問題得以成功解決,充分體現其作為傑出政治家的遠見卓識、政治智慧和能力,彪炳史冊,功在千秋。

同時,他還註重解決社會治理和經濟貿易等問題。

他是拓邊功臣,也是西南絲綢之路的開拓者之一。

司馬相如的青少年時期一直在蜀中生活,在他身上具有濃厚的巴蜀文化特征。

後又為君主賞識,登上朝堂,名聞天下,再回報巴蜀大地,立下蓋世之功。

徐希平提到,雖然司馬相如在之後被貶,稱病隱居,但他依然不改初心,只要有機會就會以各種方式進諫。

在他身上,的確展示了政治家應有的擔當,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楷模。

司馬相如在蜀地具體做了什麼?

為何能成就這樣的『非常之功』?

9月29日下午3點,名人大講堂為你解答。

同時,封面新聞將對本場講座進行全程直播。

『名人大講堂』是由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承辦的重要文化活動,受到廣大粉絲追捧。

自2018年11月正式開講以來,名人大講堂已經連續舉辦了29場講座,邀請到包括李敬澤、阿來、酈波、於丹、梅錚錚、方北辰、孫小淳、劉躍進、孫華等全國歷史人文、自然科學等領域專家,圍繞20位四川歷史名人及巴蜀文化精神內核,與觀眾坐而論道,如今已經成為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更是一個『千萬』量級的IP。

2022年,名人大講堂升級迭代,以主題季的形式舉行。

在已經結束的『考古季』中,邀請了齊東方、霍巍、雷雨、王巍等考古文博界名家開講,生動解讀了巴蜀大地歷史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和當代價值,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