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猛的宦官:多次平定叛亂,一生殺敵二十萬!。《網路歷史》

在古代歷史上,宦官幹預朝政是不少王朝普遍存在的情況。

不過,相對於漢朝、明朝,唐朝的宦官不僅能操弄權柄,甚至還可以領兵作戰。

特別是在唐朝中後期,一些宦官因為執掌兵權,乃至於左右了皇帝的廢立。

當然,在唐朝前中期,宦官還沒有那麼囂張。

對於筆者今天要說的楊思勖,就在唐玄宗時期多次平定叛亂,也即對唐朝起到了正面作用。

楊思勖《654-740年》,本姓蘇,字祐之,羅州石城《今廣東省廉江市》人。

根據《新唐書》等史料的記載,楊思勖少蒙家難,凈身進宮,得到楊姓宦官收養,改姓楊氏。

楊思勖出生於唐高宗時期,他進入皇宮時,則是武則天掌權時期了。

公元705年,武則天被迫退位,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

唐中宗景龍元年《707年》,節閔太子李重俊發動兵變,率領禁軍誅殺武三思、武崇訓等人後,直逼皇宮玄武門。

在唐中宗面臨險境,甚至手足無措的時候,楊思勖這位宦官請纓上陣,率領護衛前去迎敵。

此戰,因為楊思勖在戰場上一刀就斬殺了叛軍首領,這導致對方自行潰散,太子李重俊逃亡時被部下所殺,這使得唐中宗朝廷轉危為安。

正是因為舍我其誰的勇氣,幫助楊思勖在敵強我弱的背景下立下大功。

於是,楊思勖被唐中宗冊封為光祿大夫,行內常侍。

景龍四年《710年》,唐中宗李顯駕崩於神龍殿。

韋氏假造遺詔,冊立十六歲的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臨朝稱制,把持朝政。

不過,楊思勖卻不願意依附於韋後。

於是,他投靠臨淄王李隆基,並參加了誅韋之戰。

在這場宮廷兵變中,勇猛的楊思勖立下了汗馬功勞。

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即位後,李隆基自然沒有忘記輔佐自己的楊思勖,將其晉升為右監門衛將軍,這是一個執掌皇宮禁軍的官職。

從此,楊思勖成為李隆基的忠實宦官,並在李隆基的信任下繼續南征北戰。

開元十年《722年》八月,安南蠻渠首領梅叔鸞等起兵反叛朝政,自稱『黑帝』,聚集了三十二州的兵馬。

得知這一消息後,唐玄宗立即派遣楊思勖率兵平叛。

來到嶺南地區後,楊思勖由合浦《今屬廣西》沿海而進,隨山開道,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突然兵從天降,殺向叛軍。

梅叔鸞突然聞聽朝廷大軍殺至,驚恐不安,毫無對策,隻好束手就擒,楊思勖將他臨陣斬首,其他叛軍因為群龍無首,自然是不戰而敗。

同樣是在開元十年《722年》,唐玄宗又讓楊思勖擔任黔中《即今貴州》招討使,率軍六萬前往五溪蠻首領覃行章。

結果,楊思勖生擒覃行章,斬叛軍三萬餘人。

回到長安後,楊思勖被冊封為輔國大將軍。

按照唐朝的官制,宦官品級不得超過三品,但是,唐玄宗卻將楊思勖提升為二品,可見對他的信任和恩寵。

開元十四年《724年》,邕州首領梁大海發動叛亂。

因為楊思勖之前的表現,這一次他又被唐玄宗派往前線。

楊思勖率軍經過長途跋涉,數月苦戰,終於在同年十二月將這次叛叛亂。

根據《舊唐書》等史料的記載,楊思勖俘虜梁大海等三千餘人。

斬首兩萬餘級。

當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孟獲的時候,采取了攻心為上,恩威並濟的策略。

不過,楊思勖則比較簡單粗暴,不僅除掉了首領,連參加叛亂的士兵也一一斬殺,這自然是飽受詬病的。

開元十六年《726年》,春州、瀧州等地的首領陳行范起兵叛亂,攻陷四十餘城,陳行范自稱天子。

於是,唐玄宗再一次命令楊思勖率領弓弩手十萬人平定叛亂。

同年十二月,楊思勖生擒陳行范,將其斬首,又殺死叛軍六萬多人,繳獲馬匹、金、銀、玉石不計其數。

建立赫赫戰功後,楊思勖在唐朝官至驃騎大將軍兼左驍衛大將軍、知內侍省、上柱國、虢國公,地位和寵信超過了高力士,成為唐玄宗李隆基的得力幫手,又在龍門石窟為唐玄宗造像紀念。

楊思勖墓志銘也同樣如實記載:『七總戎律,一勘內亂,鷹揚五嶺,武鎮六州,斬級二十萬,京觀八十一,可謂禁暴戢兵,保大定功者也』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楊思勖卒於長安翊善裡私第,享年八十七。

總的來說,楊思勖雖然戰功顯赫,但他對唐王朝一直忠心耿耿,並沒有居功自傲,這是他能夠官居高位且獲得善終的重要原因。

而且,新、舊《唐書》的宦官傳,均把他放在第一位,換言之,楊思勖是唐代正史的第一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