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話:嚴格的說,孫堅不能算是三國人物《當然,把他作為三國人物也是很有理由的》,不過由於他被其子孫權尊為始祖武烈皇帝,所以,吳國的歷史不得不以他開始——雖然個人認為吳國的真正歷史是孫策和周瑜開創的。
因為孫堅是個很復雜的人物,而且關於他的史料相對較多《畢竟是皇帝嘛》。
孫堅是吳郡富春人,據說他們孫家『世仕吳』《見韋昭吳書》,可是從劉宋劉義慶的《幽明錄》『種瓜為業』和陳壽的評語『孤微發跡』等來看,恐怕那是韋昭的褒美。
不過,至少在17歲時,孫堅已經做了富春縣的縣吏了。
三國志上孫堅初次發跡的記載是這樣的:熹平元年,年僅17歲的孫堅和他父親孫鐘乘客船辦事《應該是沿著浙江——即今富春江——的》,到錢塘時,碰到當地著名的海賊胡玉《既然連姓名也留垂青史,可見不是一般強盜了》領著一幫弟兄在岸邊分贓,孫堅見狀,獨自一人操刀上岸,對著眾賊人指東劃西,好像在指揮人馬,胡玉等以為是官軍來了,怕寡不敵眾,棄財而逃,孫堅不依不饒,竟然還追上去砍了一個賊子。
於是,名聲大振,被吳郡太守看中,當了代理郡尉,也算是個小司令官了。
同年,發生了一件大事,盡管當時可能連孫堅也沒有意識到。
還是熹平元年,在會稽稱了好幾年越王的許氏家族中的許昌繼任新『家督』,他顯然不滿足越王的稱號,改稱陽明皇帝,並且在老巢句章《就是現在的餘姚,1300多年後,這裡居然又出了一個大名鼎鼎的陽明!難道餘姚人對『陽明』一詞有偏愛?
》起兵,反守為攻,居然也有了不小的聲勢,叛軍有上萬人。
身為鄰郡司馬《其實就是郡尉》的孫堅閑不住了,招募了千把人吳郡『精勇』,和揚州的官軍、會稽的官軍一起投入了平亂之戰。
一會兒,許昌的造反就被鎮壓了。
關於這件事,三國志裡記載得很簡單,不過,我認為,對於孫堅來說,它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於以後建國的吳國中吳郡、會稽郡兩郡的尖銳矛盾。
現在我來解釋一下。
從靈帝紀來看,會稽許氏家族應該是屬於會稽的土豪。
東漢末年,中央政府和地方土豪為了爭奪廉價勞動力,矛盾非常大,許氏家族的造反就是其極端表現之一。
孫堅率領的吳郡『精勇』在參加這場戰爭的同時,對於會稽郡的其他地方土豪也有嚴重的沖擊《比如,當地最有勢力的周家,其代表人物為周昕、周[日禺]、周昂三兄弟》。
說實在的,孫堅的吳郡『精勇』從中央政府來說自然是『解放軍』,可對於會稽人而言,其實就是侵略軍!這些吳郡『精勇』在會稽除了平亂,還應該會做很多諸如燒殺搶掠、奸淫婦女的勾當,這從孫堅的為人看,極有可能!這個可以從孫堅向其正妻吳夫人逼婚一事可見一斑。
吳郡的吳家是同郡土豪,孫堅由於垂涎吳氏的美色,連『兔子不吃窩邊草』的原則也拋棄了,從當時吳家的口氣來看,孫堅應該是當地的一個大流氓,屬於古惑仔老大一類的,結果,吳郡貴族吳家由於害怕孫堅的『輕絞』《當時的輕絞之徒即意現今的搶劫犯》還是把美女吳氏嫁給了孫堅,當然,吳氏的因禍得福是後話了。
既然對於同郡豪族,孫堅都不會手軟,何況對於鄰郡的豪族,更何況鄰郡的豪族有造反的嫌疑,而自己卻是堂堂政府軍的司令官之一。
所以我認為,孫堅在會稽的惡行導致了會稽土豪對於孫氏家族的強烈不滿,這種不滿情緒一直持續到東吳的滅亡。
得勝而回的孫堅雖然受到了揚州刺史臧旻的表彰,可是好像並沒有升官,而且還被調出了吳郡,甚至調出了揚州《其實,這個很容易解釋,當時,會稽土豪代表周氏三兄弟是屬於官家的——當然,其勢力遠沒有之後那麼大,否則孫堅應該就消失在三國志上了——在他們的授意下,孫堅被遠調是很正常的了》,從此,一直到死,揚州在孫堅的政治、軍事生涯中消失了,孫堅走向了新的人生道路。
孫堅被調出揚州後,最早擔任的是徐州廣陵郡鹽瀆縣縣丞《相當於常務副縣長——說起鹽瀆,就是現在的江蘇鹽城,那可是在下的祖籍啊》,幾年後,又被調到下邳國擔任盱眙丞,最後,又被調為下邳丞。
雖說基本上是平級調動,可究竟也是從窮縣往富縣方向發展,那個下邳城還是下邳國的首縣呢。
值得指出的是,盡管孫堅被迫離開了家鄉,可是,他在故鄉的弟兄《其實就是當地的小混混,他們中的主力就是前文所說的吳郡『精勇』》們有相當一部分人跟了過來,這成了日後孫堅賴以起家的基本力量。
所以說,被調離揚州吳郡之後,孫堅的地方政治力量被嚴重削弱,可是,他的軍事力量仍然被保存了下來。
經過十多年的徐州邊遠地帶的平淡生活,中平元年,孫堅終於出現了轉機。
那一年,中古時期最著名的農民起義——黃巾起義爆發,衰弱的東漢王朝的政府軍顯然已經無法對此加以控制,於是原本就已經很強大的地方軍終於堂堂正正的站在了2世紀末中國歷史舞臺的中央!
當時征討黃巾的政府軍主力由左中郎將皇甫嵩《吳書上說他是車騎將軍,這顯然是錯誤的,皇甫嵩要到董卓死後才擔任此職,不過在征剿黃巾期間他曾任左車騎將軍》和右中郎將朱儁率領,因為政府軍實力實在太弱,所以不得不從地方上籌軍。
身為下邳丞的孫堅被朱儁征為佐軍司馬參戰。
為什麼朱儁點名要孫堅?
這裡,我花點時間把朱儁給大家介紹一下。
朱儁字公偉,是會稽上虞人。
早年的生涯和劉備差不多,也是幼年喪父,隨母賣佈為生。
以『好義輕財』著稱《看來也是個挺有錢的商人家庭》,被上虞縣長看中,推薦給當時的會稽太守韋毅,從縣辦公室秘書升到市辦公室秘書。
尹端繼任太守後,朱儁升任為主簿《即辦公室主任》,成為一郡的紅人。
前文已經講了,熹平元年,許昌在會稽造反,吳郡的孫堅率兵來到會稽作戰,朱儁此時應該與他有過接觸,而且兩人應該還挺合得來的。
後來,盡管孫堅在客地犯下許多觸及當地豪族的惡行,可是由於朱儁並非當地豪族《雖然可能有點關系》,所以對此並不是很在意。
熹平二年,尹端在討伐許昭《許昌子》時大敗,犯了死罪,朱儁替他到京師行賄,這才使尹端免於極刑。
尹端的繼任徐珪很看重朱儁,把他推薦做東海國的蘭陵令。
朱儁和孫堅這時同在徐州,應該又有了不少接觸吧。
二世紀七十年代末,東漢的邊緣地帶交州發生嚴重叛亂,朱儁在光和元年被拜為交阯刺史《以區區一芥縣令被拜刺史,看來史書多半漏記了朱儁5、6年的官宦生涯》前去平亂,結果不負眾望,靠著家鄉的5000兵馬《看來,朱儁和孫堅也差不多,也是家鄉的地頭蛇一類,不過比老孫強多了》,以少勝多,平定交州七郡,展現了他優秀的軍事才能。
由於僅歷時半月就平定了上萬人的叛亂,朱儁受到東漢政府的高度賞識,被封都亭侯。
到了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的時候,朝廷又想起了朱爵爺,被征為兩帥之一。
朱儁一下子就想到了當年在會稽並肩作戰的老戰友孫堅,請他出山,孫堅立馬就答應了。
孫堅除了帶上本郡的鐵哥們外,還在當地招募了不少士兵《其中包括後來的東吳第一武將,當時流寓淮泗的程普》,有千把人,隨同朱儁出征,屢建奇功,被升為別部司馬。
黃巾之亂平定後不久涼州的邊章、韓遂造反,車騎將軍張溫出兵西征。
可能也是出於朱儁的力薦,或者孫堅曾與張溫有過交情,張溫讓孫堅屯長安,留守關中。
在留守關中期間,孫堅與董卓有過一面之交,據說還向張溫說過老董不少壞話。
涼州叛亂平定後,孫堅被拜為議郎。
此時,長沙區星又造反了《看來,東漢末年的叛亂從未停止過》,孫堅被任命為長沙太守南征。
從此,孫堅脫離了中央政府,他的人生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憑借優秀的軍事指揮能力加上當地部分豪族的支持,孫堅到荊南後不過一月就平定了區星的叛亂。
由於周朝、郭石在零陵、桂陽響應區星,孫堅很有魄力地越境討伐《這在當時是不為中央政府所允許的》,結果獲得勝利,中央政府不但沒有怪罪孫堅,反而加封他為烏程侯《屬於縣侯》。
由此可以看到,當時的中央政府對於地方政府已經基本失去控制了。
另外,吳錄上還說孫堅曾經越境至廬江討賊,如果屬實,那麼,在靈帝末年,孫堅不但在荊南三郡站穩了腳,還在老家揚州有了一定的聲勢。
不過,孫堅的這一次出兵廬江,最大的收獲應該是結識了當地的豪族周家——當然,那時他不可能意識到廬江周家對他後繼者的幫助竟會有那麼大……
中平六年仲夏,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力將軍董卓控制了中央政府。
顯然,董卓的進京嚴重觸犯了當時山東大官僚集團的利益,在第二年,即初平元年的正月,山東大官僚集團達成了聯合陣營,共同抵抗董卓——名義上固然是討逆,實際上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其實他們本身又何嘗不是『逆』呢?
》。
當時,幾乎所有的非涼州、並州集團都參加了這一陣營,孫堅也不例外。
不過,孫堅參加這一陣營後幹的第一件事不是和涼、並軍事集團開戰,而是把矛頭指向了同為山東集團的荊州刺史王叡。
早在孫堅平定荊南時,王叡就和孫堅打過交道,應該說,當時是並肩作戰的戰友《其實,當時刺史和太守的官階是一樣的,當然前者的社會、政治地位更高些,不過軍事地位還不一定》,可是王叡卻很看不起孫堅,而且還是明著看不起,為什麼?
大家都知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句詩吧。
在晉朝,以至後來的南朝,王家是數一數二的名門望族,開創王家最發達史的是王祥,而王叡就是王祥的伯父!在當時,王叡屬於一流名門,不免有些矜氣,而孫堅屬於暴發戶類型,而且是以軍功立足,根本沒有政治背景,小時候還是吳郡著名的古惑仔,可以說,王叡輕視孫堅是理所當然的,而以孫堅的脾氣來講,是一定會記仇的,所以當時就已經有了殺意,這時時機成熟,報復的機會當然不容錯過。
借著北上的機會,孫堅『過殺之』。
按理說,孫堅是長沙太守,王叡是荊州刺史,即便孫堅要殺王叡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兒,為什麼不費吹灰之力就把王叡砍了呢?
在下在這裡案著吳錄解說一下。
王叡是徐州瑯邪貴族,在荊州當刺史應該說是很不容易的,因為畢竟在這裡屬於外鄉人,而王叡本人也不懂得團結當地土豪《相比之下,同屬外鄉人的孫堅就比他強多了,雖然可能會比他還魯莽些》,所以在荊州很孤立。
當時荊州的治所在武陵郡的漢壽縣,離武陵太守的治所臨沅城很近,按理,王叡至少應該和武陵太守保持一般關系才對,可事實卻是他和當時的武陵太守曹寅有尖銳的矛盾。
在荊州軍準備北上伐董時,王叡曾揚言要殺曹寅,曹寅當然很害怕,當即先發制人,求救於正在北上的、同樣和王叡有怨的孫堅,孫堅當然立馬就答應了。
於是,在客軍孫堅和地頭蛇曹寅的夾攻下王叡兵敗而亡。
孫堅在殺了王叡後,又殺了荊州南陽太守張咨,事情是這樣的:
孫堅按著北上計劃,到達了荊州最北面的一個郡——南陽郡,可是當地太守張咨卻沒有任何表示歡迎的舉動。
其原因當然很容易理解。
張咨是豫州人,和王叡一樣屬於外鄉貴族,倆人之間的關系應該還可以。
孫堅殺了王叡,老張當然心裡不太樂意,所以對孫堅愛理不理的。
另外,張咨也有這個資本。
在東漢,南陽不但是帝鄉,還是著名的繁華地區,南陽太守在當時幾乎和刺史、州牧的地位相當,他當然有理由小看孫堅了——雖然後者在荊南有著不一般的根基!孫堅當然不能忍受,既然已經殺了刺史了,索性再殺個太守吧!張咨不過是一介文士,當然慘死於孫堅手下。
這時,孫堅知道自己在荊州已經快待不下去了,因為太殘忍!而且北上也不太方便了,畢竟他殺的兩個人也是山東官僚集團裡的大人物!不過,事情在一個人出現後發生了轉機,那個人就是袁術,從此,直到孫堅37歲去世,袁術都一直影響著他!
初平元年,孫堅以長沙太守的身份,借著討伐國賊、興復漢室的口號在荊南起兵。
可是,矛頭所指卻是與自己有宿願的、同為山東大官僚集團領導人物的、當時分別擔任荊州刺史和南陽太守的王叡、張咨。
孫堅的舉動遭到了絕大部分山東上層人物的反對,這時他已經有些走投無路了:很顯然,以他自己的實力是不可能一統荊州的,連回到家鄉的實力也和很有些不夠,又遭到了當時盟軍的敵視——處境可見一斑。
這時,常人的出路應該是投奔老董,可是孫堅不行。
可以這麼講,孫堅和董卓的關系猶如趙雲和袁紹的關系,兩人是不可能走到一塊的——當然,和趙、袁比起來,老董對老孫還是不錯的。
不過,因為某種原因《這一點我想在以後分析董卓時詳細展開,在此我隻想提一點,那就是,董卓實際上更本就沒有被山東勤王軍所打敗,董卓的人生末年可以這樣概括:成也晉軍,敗也晉軍》,當時老董沒有趁機籠絡孫堅,而是啟用了當年的黨錮名士劉表出任新的荊州刺史《很奇怪,有許多現象表明老董對當年慘遭宦官排擠的黨人是同情的,這很不可思議!》,另外,為了安撫已經自願流亡在南陽魯陽的袁術,老董任命他為南陽太守——這對孫堅來說很有點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味道!經過慎重考慮,孫堅終於投靠了袁術,袁術也很爽快地接受了,同時立馬提名孫堅擔任豫州刺史《豫州的大部在當時還不是袁術的控制區,實際上孫堅擔任的是袁術的『征豫將軍』》。
孫堅從『大名』的身份淪落到家臣!——呵呵,記得有網友說前期的袁術很強,那還不是靠著孫堅父子?
孫堅北上的第一站是豫州的潁川,受到了太守李旻的積極響應,李太守還親自加盟了孫堅軍。
他們西進河南,占領了梁城《今臨汝一帶》。
不過,好景不長,不久在董卓手下大將徐榮、李蒙的進攻下,孫堅軍大敗,其本人僅保全了數十騎而還!李旻活捉被烹!
孫堅失敗後,由於獲得了當地豪族的支持《可能也有袁術的因素》,很快就在梁又組織了一批部隊回合陸續歸隊的殘兵敗將,在陽人又和董卓軍展開了大會戰。
實際上,這次董卓軍的統帥是胡軫、副帥是呂佈,軍力顯然比上次梁縣會戰要強,孫堅手裡的不過是些敗軍和新兵,軍力與上次比要弱,按理,孫堅是必敗的,可是,由於在戰場上胡、呂二人的嚴重不和《實際上是董卓軍中並州派和涼州派不和的集中體現》,孫堅居然第二次梁縣會戰時大獲全勝,還斬了老董的愛將華雄!
正在孫堅想要乘勝追擊上洛《這可才是真正的上洛,鬼子的上洛真是……》之時,一直負責供給糧草的袁術由於害怕孫堅功高震主,停止了補給。
孫堅隻得親自回到袁術的老巢魯陽向袁術討糧《說句良心話,孫氏父子對袁術可謂忠心耿耿,至於孫策後來的背叛實在是袁術自己太不像話》,袁術被孫堅感動,終於繼續供應糧草《在三國時期,糧草是非常重要的,有時甚至比軍隊還重要!孫堅當初投靠袁術,除了軍力因素外,糧草的缺乏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有了後勤的保障,孫堅繼續北上,這時,董卓才發現孫堅的厲害!盡管多年以前在平定涼州的叛亂時老董對孫堅有過一面之交!於是老董向孫堅求和,孫堅當然不同意《客觀上講,孫堅雖然是流氓出身,可比起某些名流來說對漢室要忠心得多!至於孫堅暗藏玉璽實在是一些不負責任的人的造謠》,他馬不停蹄,一舉攻克洛陽的『南大門』大谷關。
這時,董卓親自出馬,和孫堅在洛陽郊外展開會戰,結果,董卓軍被擊敗,董卓自己也撤離了洛陽。
孫堅在擊敗洛陽守將呂佈後《當然,當時的呂佈也是無心戀戰了》,進入了洛陽城。
孫堅進洛陽城後,一邊安撫百姓,一邊修復帝陵,表現了他忠君愛國的一面。
孫堅顯然沒有什麼大野心,在占領都城後,他依舊西出函谷關向老董的新據點長安進攻!
董卓在撤離洛陽後曾對他的秘書長劉艾說,『關東諸將數敗矣,無能為也。
唯孫堅小戇,諸將宜慎之』的確,孫堅在關東官僚集團中並不是什麼大人物《袁術是!》,可是,他卻是擊敗董卓軍的最大功臣,和董卓的作戰也最為徹底,可惜,老羅為了烘托劉備,把孫堅的事全安在了劉備頭上《演義裡和董卓作戰的劉、關、張的原型即是老孫》,實在是……
正當孫堅兵進澠池準備一舉打到長安時,他的敵人——他做夢也想不到的敵人出現了!
初平二年仲夏,孫堅正率軍前往長安準備和董卓軍展開又一場大戰時,袁術從魯陽發來急信,原來,勤王軍的盟主袁紹趁著孫堅遠行,派會稽人周[日禺]《後漢書作周昕,周[日禺]的長兄,那時是丹陽太守,另外,會稽周家還有一個當時的名流,就是周昂,周[日禺]的次兄,時任九江太守……呵呵,有點魯迅一家的味道吧?
》擔任豫州刺史《真是不把老孫放在眼裡!》,其實就是派他來進攻豫州的!豫州在當時屬於袁術的勢力范圍,袁術推薦孫堅為豫州刺史,實際上是讓孫堅來替他抵抗北方的袁紹、曹操《當時還未成氣候,不過,早在靈帝年間,曹操就是公認的袁紹的人了,而且是袁紹政治集團中很有地位的大人物,以至於曾遭到袁術的追殺——見《曹真傳•;註》!》,他本人坐守南陽和劉表對抗《很顯然,袁術的用心主要在劉表身上,他把孫堅基本上當作盾而不是矛,孫堅出於一片忠君愛國心,冒險單兵與董卓軍作戰,實際上對袁術而言是件很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按袁術的意思,先取荊州,後取江東,然後揮師北上,一舉而天下定。
袁紹和曹操當然也看穿了袁術的心思,所以趁孫堅西征之機來攻打豫州,使袁術得以腹背受敵《當時,袁紹、曹操、劉表是盟友,袁術、公孫瓚、劉備——那時不過是公孫瓚的手下,就如孫堅同袁術的關系——是盟友》——事實上,以當時的情形看,董卓已經勢微《當然,還是最有實力的諸侯》,在關東,袁紹的最大敵人就是袁術,所以,關東軍盟主袁紹的第一刀揮向自己的同父異母弟也是很理所當然的了。
孫堅得知後,這位公元二世紀的男子漢也不免流淚感慨道:『同舉義兵,將救社稷。
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當誰與戮力乎!』——如果孫堅說的是心裡話,那麼,隻能說,孫堅實在是太單純了,他在那時的中國也的確隻配當個奴才而做不了主子!和他的兩個傑出兒子相比,老孫也太……於是,孫堅退兵,中國的主戰場從關中的東西軍會戰轉移到關東的軍閥大混戰。
在袁術的幫助下,孫堅順利地擊退了周[日禺]軍,在豫州鞏固了政權。
這時,袁紹正忙於處理冀州宗主權問題,也沒空繼續派兵,袁術暫時緩了口氣,作了個決定,讓孫堅出征劉表!這個決定即使從後人來看也是很正確的——無論從戰略上講還是從戰術上講——可是,對於孫堅而言,他死期臨近了,盡管這完全是意外!
初平二年的最後幾個月,孫堅開始轉戰於荊北。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戰爭進入高潮,孫堅率軍在樊、鄧一帶擊潰了劉表的大將黃祖,兵鋒直抵襄陽。
應該說,袁術已經勝利在望了。
如果孫堅不日攻克襄陽,繼而鏟除劉表、平定全荊州,那麼歷史將會完全改變!可是一次非常意外的事發生了。
孫堅在襄陽城外『單馬行峴山』,這一魯莽的軍事行動使老孫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老孫被手下敗將黃祖的軍士所射殺。
——一代豪傑的死往往很突然、很意外《不過,比起銀英中楊的突然死亡,老孫的死可謂『波瀾不驚』了》。
孫堅的死,是袁術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同時也推遲了南中國《荊揚》的統一近30年。
——這裡還要指出一點,英雄記上說孫堅死於初平四年正月初七,看來是筆誤吧。
最後想綜合談一下孫堅。
孫堅初起時,不過是吳郡的一介流氓,雖然在家鄉就已經才華畢現,可由於和會稽大部分貴族不和被調離揚州,在江北擔任一些小地方官。
真正的起家是跟隨朱儁討伐黃巾。
孫堅雖然出身低微,往往和世家大族鬧矛盾,可是,從他討伐董卓軍的事跡來看,他才是勤王軍的中堅力量,他表現出的忠心比任何世受皇恩的豪門望族還要豐富。
孫堅和袁術的結合應該說也不是偶然的。
起初,孫堅『為他人作嫁衣裳』,袁術狠很地利用了一下孫堅,竊取了他的勝利果實,不過,後來,有相當多的史料可以證明袁術和孫堅的關系還是很不錯的,倆人可以說是很合得來的,這個,我想,同袁術的『俠氣』也很有關系。
總之,演義裡孫堅、袁術之間你死我活的爭鬥絕對是一派胡言!
從孫堅的表現看,他至少是一個在戰場上很能發揮的將軍,作戰指揮能力極為出眾,可是行事莽撞《當初和許多會稽名流鬧翻,後來殺王叡、張咨,最後『單馬行峴山』以至身死,這些都是莽夫的所為》,董卓『小戇』的評語實在恰如其分。
所以孫堅還算不得真正的英雄,他的長子、次子比他更符合這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