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or暴君?如何評價西楚霸王項羽?《網路歷史》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

在中國文學史中,英雄史觀一直是人物評價的主流。

常言道:成王敗寇。

在歷史朝局的變遷中,失敗者往往會被歷史忘記,或者是被後人所詬病。

尤其是史官在記錄歷史事件時還會遵循『春秋筆法』及『為尊者諱』,這使得失敗者更難得到後人的認同。

然,項羽卻是個例外。

楚漢相爭八年,最終以項羽自刎於烏江而結束戰爭。

但司馬遷在給項羽立傳時,將一個敗軍之將記入《本紀》之中,且給予帝王的立於,這使項羽成為第一個失敗的英雄。

我這裡還是稱他為英雄吧。

雖然後人對項羽的是非功過褒貶不一,還是個悲劇性人物,但不可否認,他也算是歷史長河中轟轟烈烈的英雄人物。

一、西楚霸王項羽

西楚霸王項羽,籍(前232-前202》,字羽。

下相(今江蘇宿遷》人。

漢族。

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起義領袖,著名軍事家、戰略家。

中華史上最強武將。

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

人稱西楚霸王。

楚漢時代傑出的軍事家。

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在江東崛起,舉兵反秦。

三年,征伐九州,一統天下。

率軍入關中,以五諸侯滅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冊封十八諸侯,大政皆由羽出,號為『霸王』,權同皇帝。

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他的出現,為中國的歷史掀起了一場風雲,寫下了一段神話。

這是書中對項羽生平的簡介。

西楚霸王,楚漢時代傑出的軍事家……

看到這些,讓我想到曾經毛澤東在讀《史記·高祖本紀》時的一段批語:『項王非政治家。

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他為何會這樣評價項羽呢?

1963年1月3日,毛澤東將《史記》中的《項羽本紀》『送各同志閱』。

並在之後的談話中說到他對項羽作為一軍主將所犯的三個失誤:一是在鴻門宴中,不聽范增所言,放走劉邦;二是楚漢訂立鴻溝協定,項羽重諾,而劉邦不以為然,不久就違反協定向東進攻楚。

三是項羽建都徐州,位置沒有選好。

那既然說到這裡,我就不得不提著名的鴻門宴了。

二、鴻門宴能說明項羽的『仁義』嗎?

詩雲: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在後人眼中,項羽是亂世之中的梟雄,忠肝義膽。

說起這『鴻門宴』,有人覺得項羽太仁慈,有人覺得他重義氣,也有人覺得他太愚蠢。

那項羽究竟是怎樣的呢?

我開頭說得,項羽忠肝義膽,實則不然。

因為史書中評價英雄人物時,似乎都很喜歡用『忠』『義』二字。

古語雲:『義者,宜也』又雲:『行而宜者謂之義』。

那麼項羽鴻門宴中不殺劉邦,真能稱之為『義』或者『仁』嗎?

兩軍對壘,項羽不聽謀士之言,縱虎歸山,最後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

而在這所體現的『仁』則是『婦人之仁』。

鴻門宴不殺劉邦,這並不能說明項羽『仁義』。

實則是因為他對自己太過於相信,他相信劉邦不敢反抗他,也相信劉邦不敢關中稱王。

這也就能解釋後面為何她在聽到曹無傷報劉邦欲王關中時,他為何大怒,下令軍中『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再說說李清照的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表面看上去似乎是在誇贊項羽自刎於烏江的英雄氣概,但只要結合李清照當時的生活背景,不難看出這是她在破家亡之後,借題發揮,批判南宋小朝的廷茍且偷安。

就連晚唐杜牧的《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這首詩不用多解釋,也知道杜牧對於項羽自刎的看法是怎樣的了。

就連毛澤東對於項羽自刎一事也有著自己的見解。

1939年4月8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的演講中曾說:『楚霸王項羽在中國是一個有名的英雄,他在沒有辦法的時候自殺,這比汪精衛、張國燾好得多。

但項羽尚有一個缺點,從前有一個人在他自殺的地方做了一首詩,問他你為什麼要自殺,可以到江東去再召八千兵來打天下。

我們不學汪精衛、張國燾,要學項羽的英雄氣節,但不自殺,要幹到底』

據曾擔任毛澤東衛士的李銀橋回憶:『毛澤東喜歡看京戲,不同時期喜歡點不同的戲看。

那段時間《指全國解放前夕》,他喜歡看《霸王別姬》。

看到西楚霸王項羽同他的虞姬生離死別一幕,毛澤東睫毛顫抖著,眼裡濕漉漉的。

回來路上,他對我說:‘不要學西楚霸王。

我不要學,你也不要學,大家都不要學!’』

我想,對於項羽這個歷史人物,毛主席應該是不怎麼喜歡的吧。

為什麼這麼說呢?

如果你看過《毛澤東批閱古典詩詞曲賦全編》,就會發現毛主席隻讀過杜牧《題烏江亭》,但卻沒有讀李清照的《絕句》。

毛澤東讀書百卷,以他的淵博,不可能沒看過李清照的這首詩,從他『不可沽名學霸王』的詩句來看,足以說明他不欣賞項羽,故而也不欣賞李清照的這首《絕句》。

三、項羽是暴君嗎?

項羽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是英雄還是暴君?

在後人的評價中,對項羽的評價褒貶不一,有欣賞他的,也有討厭他的。

欣賞他的人愛之欲其生,討厭他的人恨之欲其死。

很多人都覺得《垓下歌》體現出了項羽的柔情,可正是這種柔情,葬送了項羽的一生,至少在司馬遷的筆下是這樣認為的。

楚漢爭霸,面對全軍覆滅的命運,身為一軍之主的項羽,沒有想到為他送命的、長期出生入死的十萬將士,而是心心念念的愛人,可見這樣的人或許是個好情人,卻非好將主。

和劉邦『為天下者不顧家』的氣概相比,項羽的『愛』顯得更加狹隘,假使這樣的人真做了君主,想必後人對他也並非是認同吧。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也曾記錄這一發生的四面楚歌、生死廝殺的場面,這和項羽入咸陽時『收其貨寶婦女而東』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體現項羽胸無大志,貪戀欲利,至死不悟的一面。

司馬遷也曾說過,這是『禍莫憯於欲利』。

這樣的項羽,還算是柔情嗎?

歷史上對項羽的是非功過、人物品性各種評論不一,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標準。

要說起項羽的狠,那就不得不提項羽的暴虐。

項羽征戰一生,多次屠城殺降。

24歲時攻打襄城,遭到頑強抵抗,等拿下襄城後,他暴怒屠城。

不僅如此,他還曾在城陽屠城、新安殺降、咸陽燒殺、齊國殺降,殺人如麻,為後人所憎恨。

而關於世人對『項羽引兵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收其貨寶、婦女而東,秦民大失望』的評價,《貞觀政要·誠信》中記載:貞觀十七年唐太宗與侍臣講『去食存信』,曾言:昔項羽既入咸陽,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誰奪耶?

這便是唐太宗在正式場合下批判項羽的不仁不信。

可難道就是因為項羽屠城就能說明他是暴君嗎?

其實,我一直覺得項羽是個矛盾的存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人格分裂。

他剛愎自用,但是優柔寡斷;他容得下樊噲的頂撞,卻容不下儒生言他沐猴而冠;他寡恩薄情,放逐范增,卻又能寬恕呂馬童的背叛,寶馬送長亭,割頭送故人。

這樣的項羽,你能說他正常?

你又能說他絕對的『狠』?

項羽在秦王朝最強大的時期宣稱:『彼將取而代之』!在和劉邦對峙鴻溝時承諾:『天下連年征戰,不過你我相爭。

咱幹脆來單挑,誰贏誰得天下,免得老百姓受苦』這樣的豪情,這樣的仁愛,他也曾有過。

雖然結局是失敗的,但並不能否認掉他曾經的氣魄。

為了救巨鹿之圍,項羽更是破釜沉舟,僅攜三日糧,領兵渡河,視死如歸。

別虞姬,自刎於烏江,這隻能說明一個失敗者走完了他人生中最後一程,無關柔情,無關仁愛!

毛澤東評價項羽非政治家,但不可否認,項羽是一位軍事家。

巨鹿之戰、彭城之戰、成皋之戰、垓下之戰,都是項羽短暫一生中所經歷的幾場重大的戰役,其在軍事上,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研究方向。

這是無關於人品和性格的。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