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救火的?為何這位開國皇帝曾夢想當個兼職『消防員』?《網路歷史》

我們常在古裝劇聽到『天幹物燥,小心火燭』這麼一句提醒人們防火的話,那麼,要是真的著火了,古人又是怎麼應對的呢?

當時有專門救火的『消防員』嗎?

古人防火的意識相當強

由於中國古代的建築大多以木質為主,碰到點火就容易釀成『屋毀人亡』的大禍,所以古人養成了極為強的防火意識。

比如在《禮記》中就有這麼一句『執燭不讓,不辭,不歌』,意思是如果你手中舉著火把,就一定要專心致志,不能跟旁人打招呼、說話、唱歌,以免讓手中的火殃及他人。

周朝的時候,就設置了一個叫『司烜』的官職,來負責管『火』的事情。

而由於春天容易引發火災,所以這個司烜要在春天的第二個月裡『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敲鑼打鼓地提醒國人注意防火。

而更有意思的是,因為當時的人們極為害怕引發火災,所以就有人幹脆在天幹物燥的時節不生火做飯,而改吃生冷的食物。

此外,古人在建造房子的時候就將防火的意識融入其中。

比如後周在改造開封的時候,就專門規劃了一條『火巷』,用以在火災發生時隔離火勢,疏散群眾。

宋代開始有了專職『消防員』

雖然古人防火意識極強,但也不可避免會出那麼幾次天災人禍引發的火災,也因此,一支專門負責滅火的隊伍就顯得尤為重要並在歷史的演進中漸漸成型了。

在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執金吾』的官職,兼著防火的差事,而有意思的是,因為執金吾出行經常是『車騎甚盛』,所以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還曾羨慕過這個差事,放下了『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如陰麗華』的豪言。

可見,要是劉秀不當皇帝,沒準還真的會成為一名兼職消防的『執金吾』呢。

唐朝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叫『武侯鋪』的機構,雖然和漢代的『執金吾』一樣也隻是兼著防火的差事,但人家已經開始有了一定的消防設備,比如用於滅火的水袋。

在唐朝文獻《通典》中就有關於水袋的記載:『貯水三四石,將筒置於袋內,急縛如濺筒』,說這個水袋裡面插著一根竹筒,可以控制水流的方向,從而有效滅火。

到了宋朝的時候,已經開始出現專職的『消防員』了。

在吸取了前朝的經驗下,宋朝有了專門的救火機構——『潛火鋪』。

據相關史料記載,為了能在火情出現時迅速趕到現場處置,潛火鋪不僅設置了多座用以觀察火情的『望火樓』,而且將其成員以五人一組的形式遍撒城內。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的開封城基本上每三百步就有一個潛火鋪。

古人滅火的工具很齊全

相較於今人的滅火工具,古人也毫不遜色。

除了上述提到的唐代『水袋』,還有『唧筒』。

這是一種外表像水槍,實際上是一個能夠上下伸縮的套筒,在筒裡裝水,擠壓細竹筒,利用壓強的原理,不僅能將水噴出來,而且相當激流,很適合遠程滅火。

後來,唧筒獲得改進,附加支架、橫梁等等構件,成為類似於今天消防車的簡單的機械裝置。

而這種唧筒,射程可達十幾米,可謂是很好的滅火利器。

此外,宋代的潛火兵們除了水桶、繩子、斧鋸之類的常規滅火器具,更是裝備了雲梯這樣一個用於高層滅火的工具,可以說裝備是相當齊全。

其實,無論是逐步演進的消防機構還是在實踐中不斷發明的滅火利器,都體現了古人超強的防火意識,正是』建業千日功,火燒當日窮『,對於火,真的一點馬虎不得。

歡迎評論點贊收藏,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兜湯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