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文化:3個生死異姓的家族,都有被迫換姓的緣由。《網路歷史》

姓最早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每一個氏族或部落都有自己的姓,同姓的人有共同的女性祖先。

而隨著社會的演變,姓就變成了我們每一個人固定不變的符號,這也有了『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這把不王炸我就把姓名倒過來寫』等等流行語。

然而有3個生死異姓的家族,生前是一個姓,死後又一個姓,而他們生死異姓的背後,都有一個被迫換姓的緣由。

接下來我們便來說說這3個生死異姓的家族以及他們被迫換姓的緣由吧。

1、生姓吳,死姓張。

在江蘇泰州薑堰區城北村的吳氏家族,他們記載的祖訓便是『凡我同姓,生姓吳死姓張』。

那麼他們為什麼要生姓吳,死姓張呢?

原來他們的先祖是張士誠。

張士誠是元末軍閥之一,既起義造反抗擊過元軍,又投降過元軍割據一方。

但他被我們熟知的原因,在於他與明太祖朱元璋爭過天下,雖然最終戰敗身亡,但也稱得上是英雄。

但封建時代的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保衛江山,都會對前任統治者的後人族群進行迫害,張士誠的族人們並不想死,也不願造反,於是就改姓吳。

這裡也誇一下張士誠,那就是他在造反起義割據一方後,並沒有魚肉鄉裡百姓,相反他廢除元朝施加在農民和鹽民頭上的苛捐雜稅,推行了種種鼓勵和支持農民發展的命令,還推行教育,只要願意進入他開辦的學校讀書的,夥食全包還有生活費。

正是張士誠善待和重視統治區內的百姓,所以盡管張士誠戰敗身亡,但統治區內的百姓願意庇護他的後人,在張士誠後人改姓吳,又得到百姓庇護後,總算是躲過一劫。

如今和平年代到來,張士誠的後人們也在前幾年計劃集體改姓,從吳姓改為張姓。

2、生姓張,死姓李。

在廣東潮汕地區,有4個村的張姓村民有著『生姓張,死姓李』的祖訓。

這四個村就是南溪、新溪、北溪、下尾。

那麼這個被迫換姓的祖訓,是怎麼來的呢?

這就要談到四個村的歷史了。

在南宋末年,福建莆田縣人李涵江考中進士後,被分配到潮州府擔任教諭,負責潮州多個地方的學政,頗受當地民眾的愛戴,後來李涵江攜家定居在潮州府,是公認的李姓入潮始祖之一,李涵江長子李龍創下南溪、新溪、北溪、下尾四村。

李龍繼承了家族樂於助人、仗義疏財的家風,對四村族人和百姓都非常照顧,因此也得到了四村百姓的愛戴。

但是人紅是非多,有鄰村的秀才眼紅李龍的聲望,便跑去報官,稱李龍聚眾造反。

那時南宋已滅,元朝初定天下,正警惕有造反勢力誕生,因此官員並沒有派人調查真相,而是直接出兵捉拿李龍以及剿滅李姓四村。

李龍收到消息後,一方面發動人脈幫自己澄清,另一方面則是通知四村的村民集體改姓張,將村落的李姓燈籠換下,掛上張姓燈籠,四個村就從李姓村落變成了張姓村落。

由於朝廷官兵人生地不熟,沒發現有李姓村落後,隻能打道回府,而同時李龍的人脈也發揮了作用,將真相告知了官員。

隨後官員拿下了污蔑李龍的秀才,還了李龍和李姓族人的清白。

為了感謝張姓的救命之恩,又為了不忘先祖根源,於是四個村落就有了『生姓張,死姓李』的祖訓。

3、生姓李,死姓吳。

在山東煙臺市牟平區的小屯圈村,這裡的李姓族人也有著『生姓李,死姓吳』的祖訓。

根據村裡老人的說法,那就是他們實際上不姓李,而是姓吳,因而死後在牌位和墓碑上改為吳姓,以示認祖歸宗。

原來他們的祖宗是吳三桂。

作為清朝一統天下的大功臣,吳三桂卻由於漢人的身份備受康熙帝的猜忌,為了反抗迫害,吳三桂決意起兵推翻清廷,然而吳三桂病逝後,大軍群龍無首,最終在1681年戰敗。

歷代統治者都不能容忍造反行為,因此吳三桂全家遇害,據悉有一孩子被托付給姥姥家,被姥姥帶到山東煙臺躲避追殺,後面改姓李,但為了不忘祖宗,又留下了『生死異姓』的祖訓。

不過這種說法爭議還是蠻大的,有專家認為古代交通並不方便,從雲南到山東路程遙遠,且當時兵荒馬亂的,路上危機四伏,別說拖家帶口了,即便是幾個成年男子同行都很危險。

因此專家們覺得是吳三桂在遼寧的後人或者是族人躲到山東避禍。

畢竟吳三桂曾在遼寧鎮守多年,且妻妾成群,所以搬去了雲南時,也有可能留下不重視的庶子或者是族人看護遼寧的家業。

而在吳三桂出事後,這些族人自然也受到了牽連,那就要放棄家業四處逃亡了,其中有人逃到了小屯圈村,便改姓定居於此,然後留下『生死異姓』的祖訓。

看了上面三個生死異姓的家族後,大家有何感想呢?

筆者說一下自己的感想,那就是積善行德、仗義疏財、敦親睦鄰的家風真的很重要。

像張士誠後人以及李龍能夠躲避災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們待人足夠好,百姓願意保護他們。

而吳三桂的後人不管是從雲南去到山東,還是從遼寧到山東,則告訴我們做人一定要自強,唯有自強自立,才能在災禍來臨時,增加生存的概率。

關注我,了解更多家譜專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