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晚清時期被列強欺侮,在他們的堅船利炮下,中國緩慢打開了封閉已久的大門,開始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等一系列革新運動,從此頂著極大的壓力進行經濟工業化的嘗試和發展。
那中國的工業化到底有多少成就呢?
光緒十六年《1890年》11月,漢陽鐵廠正式興建,光緒十九年《1893年》全部竣工,1894年5月出鐵,繼續建設到光緒二十年《1896年》4月,累計耗資500萬兩,3年的產能也就14萬噸。
然而這個擁有先進設備,世紀幾個工廠,3000多工人的東亞最大鋼鐵企業,所產的鋼鐵質量不高,所制鋼軌容易斷裂,受到用戶抵制,銷路不暢,長期虧損,到了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就轉爐停產了。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把漢陽鐵廠由官辦改成官督商辦,接手漢陽鐵廠的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買辦商人盛宣懷。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盛宣懷委任李威格為漢陽鐵廠總辦,全面負責漢陽鐵廠的改建和擴建工程,經過三年改造,鋼質量得到了改善,產量也逐年增加,漢陽鐵廠面貌為之一新。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漢陽鐵廠遭受重大損失,盛宣懷也出走日本。
為維護其本人及故舊僚屬的利益,盛宣懷決定與日本人合辦漢冶萍公司,並於民國元年《1912年》2月簽訂了《中日合辦漢冶萍公司》草約。
漢冶萍公司
草約一出,全國嘩然,群起反對。
漢冶萍公司的股東會也以『《中日合辦漢冶萍公司》草約有損國權、商業』予以否決。
同年5月,漢冶萍公司股東會常會批準盛宣懷辭職。
這時漢陽鐵廠在李維格、吳健等人的負責下,於民國元年《1912年》11月修復兩座100噸高爐並轉入投產。
民國二年《1913年》產鐵67512噸,以後又修復了250噸高爐一座,到民國四年《1915年》1月1號新建的了一座高爐開爐。
到了民國八年《1919年》,漢陽鐵廠當年生產了166096噸生鐵,創造了漢陽鐵廠歷史上產鐵的最高紀錄。
這時候的漢陽鐵廠號稱『亞洲雄廠』,到民國十一年《1922年》時,其產量占全國鋼鐵總產量的7成多。
也就是說,16.6萬噸是漢陽鐵廠產鐵最高紀錄,而其產量占了全國7成左右,那麼到民國十一年《1922年》時,全國鋼鐵總產量約為23.7萬噸的樣子。
這個數據應該與真實數據相差不遠,因為到了1950年時,全國鋼鐵總產量為50萬噸。
而且,這應該是在抗日戰爭之前中國鋼鐵產量的最高數據了。
按這個數據推測,在清王朝沒有滅亡之前,全國鋼鐵產量應該是低於20萬噸的。
那麼,在當時,這個產量在世界鋼鐵產量中又是個什麼水平?
時間進入20世紀以後,世界鋼鐵產量第一的國家是美國,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美國鋼鐵總產量為1035萬噸,到了民國二年《1913年》的時候達到了3180萬噸,民國十一年《1922年》4281萬噸。
20世紀前面20年,加入年產量『千萬噸』俱樂部的隻有兩個國家,美國和德國,英國維持在500萬到900萬噸左右的樣子。
當日清朝在亞洲最主要的對手日本,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鋼鐵產量為5萬噸,宣統二年《1910年》為16萬噸,到了民國九年《1920年》則為81萬噸。
雙方起點差不多,但差距逐漸拉大,到了民國十九年《1930年》時日本鋼鐵產量已經達到了229萬噸。
綜上所述,在清末,中國的鋼鐵產業雖然也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但基礎依然相對薄弱,單純的一個漢陽鐵廠,無法使得中國走向鋼鐵大國的行列。
而鋼鐵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的重要指標,清政府的成績隻能算是剛剛起步,以中國的人口和資源總量來看,這個產量是很小很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