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話是誰說的?伯仁又是何人?《網路歷史》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東晉權臣王敦舉兵叛亂。

晉元帝司馬睿下詔定王敦為『大逆』,舉兵征討,大臣周顗則擔任護軍將軍一職,肩負起了防禦建康的的任務。

一天,周顗穿著得體入宮面聖,卻恰好在宮門碰到了王敦之堂弟王導與王氏諸子弟。

周顗素與王氏兄弟有舊,還是王導的好友,於是王導便懇請他為自己一家人說情,但周顗卻並未答應,王導因此心生怨恨。

可他不知道的是,周顗此舉隻是為了在人前避嫌。

在面見皇帝之後,周顗費力為王導周旋開脫,晉元帝終於答應暫不追究到王導的身上,可王導本人卻對此一無所知。

與皇帝痛飲一番離宮後,周顗又在路上碰到了還不敢離去的王導,此時喝高的周顗全然不顧王導眼中的希冀,對左右說:『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鬥大系肘』回到家後,周顗依舊放心不下,又上書為王導辯白,言辭懇切,但王導並不知情。

一者不言,一者不知,兩人漸生嫌隙。

後來晉元帝無力抵禦王敦,隻得被迫求和。

王敦想將周顗殺死,便去詢問王導的意見。

王導此時想起過去的事,沒有出言維護周顗,最終周顗為王敦所殺。

可不久之後,王導便在整理奏章後後悔了,並哭泣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是為何?

一、功勛之後,少有名譽

周顗出身汝南安城周氏,字伯仁,這支周姓自漢一脈相承,歷時千載,代代人才輩出。

周顗之父周浚仕曹魏時歷任尚書郎、禦史中丞、折沖將軍、揚州刺史,封射陽侯,仕西晉時歷任侍中、少府、將作大匠,封成武侯。

父親果敢剛烈,以才理見知,母親知書達理,秀外慧中,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周顗養成了寬裕友愛的性格。

同鄉人賁嵩以清雅德高聞名鄉裡,在見到周顗後倍為推崇,稱『自頃雅道陵遲,今復見周伯仁,將振起舊風,清我邦族矣』。

周顗神采俊秀,重禮重義,年少時就有名望,與同輩人相交於洛陽之時,大家都相互親昵狎玩,唯有在周顗面前不敢造次。

日後的權臣王敦,常常因為與周顗同遊而渾身不自在,『素憚顗,每見顗輒面熱,雖復冬月,扇面手不得休』。

周顗的弟弟周嵩性格亢直,自認為才能比哥哥要高,卻因為名聲不顯而心有怨恨。

一次兩人喝酒,周嵩喝高了,指責哥哥稱『君才不及弟,何乃橫得重名』,並把燃燒的蠟燭擲向周顗。

周顗不閃不惱,隻是開玩笑說用火攻是勝之不武。

周顗的從弟周穆嫉妒周顗的名望,想要將他壓過,但周顗不以為然,也不與他計較競比,『顗陶然弗與之校,於是人士益宗附之』。

二、縱酒狂人,清雅虛心

『周顗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識闇,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

周顗雖然有名望,但並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大才,也沒有遠見的目光,常常因為愛好喝酒而誤事,自己卻沒有半點改過自新的念頭。

自詡酒量無敵手的周顗在晉朝渡江後就喝死了昔日的酒友,擔任禮部尚書時,就被彈劾醉酒而免去官職。

後來轉為尚書左仆射,周顗還是這般隻顧醉酒無心政事,繼續被有司所舉檢。

雖然有晉元帝的縱容,但周顗還是在一次君臣歡飲的宴會上說錯話,被晉元帝一氣之下關了起來,差點腦袋不保。

也難怪名臣庾亮又怒又哀,說他是『周侯末年,所謂鳳德之衰也』。

雖然酒品不行,但周顗清醒的時候卻又是一個高雅謙虛的人。

權臣王導很器重周顗,兩人對坐詠唱,王導問他是否想學嵇康、阮籍,周顗謙虛著說:『何敢近舍明公,遠希嵇、阮』世人皆知周顗、樂廣盛名遠揚,常常將二人作比較,周顗也謙虛著說:『何乃刻畫無鹽,唐突西施也』晉元帝司馬睿一直與周顗交好,拜他為太子少傅,周顗上疏推辭說:『臣退自循省,學不通一經,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難,未能守分,遂忝顯任,名位過量』清醒時為當世名士,喝醉了卻又如爛泥一般,正是趣人一名。

三、國之重臣,為友請願

『周顗、戴淵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

若說王導是晉帝東渡的頭號功臣,那麼周顗堪稱第二。

司馬睿和王導在草創期相處融洽,成為佳話,但宗室的衰弱和王氏的膨脹讓皇帝慌了,他應對的辦法就是提拔周顗。

周顗推薦了庾亮、桓彝、溫嶠等士族人物為皇帝助力,事實證明這些人都為加強司馬宗室出了不少力。

晉元帝想要對王氏動手,掌握兵權的王敦先行發難,以『清君側』的口號向都城建康進軍。

王導擔心受到牽連而帶著瑯邪王氏族人每日到臺城待罪,而暗弱的司馬皇室卻命令不動那些門閥士族,皇帝自己掌握的軍隊也一敗再敗。

此時,周顗率先站了出來,且他心裡很清楚,背叛士族群體,堅定投向皇室的他不會有好下場。

晉元帝司馬睿下詔定王敦為『大逆』,表示要親率六軍與其決戰,周顗也出發了。

擔任護軍將軍一職的他負責都城建康的防禦,並從始至終以積極的態度應對王敦之亂。

臨行前,周顗入宮面聖,王導懇請他為自己家族的百餘人口說情,周顗卻徑自走開,連看都沒看王導一眼。

無他,若是讓皇帝看到名望第一和名望第二的兩人如此親近,周顗又如何保住王導的家人?

然而見到皇帝後,周顗聲情並茂為王導開脫,加上晉元帝感念王導昔日的功績,借驢下坡答應了。

周顗眼見此樁事了,與皇帝痛飲一番後歸去。

路上又碰到了還不敢離去的王導,此時喝高的周顗全然不顧王導眼中的翼希,對左右說:『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鬥大系肘』回到家後,周顗依舊放下不下,又上書為王導辯白,言辭懇切,但王導並不知情。

四、身殞奉國,負此良友

名士周顗與戴淵齊上陣都打不過王敦,晉元帝無奈向王敦求和,皇帝與東西二宮是安全了,但周顗知道自己的死已成定局。

不過,他不知道的是為自己敲響喪鐘的正是前番費力營救的好友王導。

王敦把持政權後,擔心周顗、戴淵聲望太高和自己作對,想殺了二人又怕這天下悠悠眾口,於是拿此事問王導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王導不答。

王敦再問:『若不三司,便應令仆邪?

』王導再不答。

眼見無法重用二人,王敦便想殺了他們,王導依舊不答。

於是周顗走到太廟時,大聲喊:『賊臣王敦傾覆社稷,枉殺忠臣,陵虐天下,神祇有靈,當速殺敦,無令縱毒,以傾王室』王敦的心腹趕緊將他殺死,長戟從周顗的口中刺入,血流到了腳跟,周顗依然從容不迫。

王敦掌權,也代表了王導掌權,在整理奏章時,王導看到了周顗極力為自己辯解的奏章,一時間悲不自勝,自以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害得好友就此喪命,哭著對家人們說:『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幽冥之中,負此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