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口誤叫錯一水果名字,後人也跟著叫錯三百年,至今仍然讀錯。《網路歷史》

有一類甜瓜在清朝價值千金,除了皇帝幾乎無人有機會品嘗。

瓜的名中有一字常被搞錯,『密』字被誤解為『蜜』,但其實不然,它真正的名字與兩字皆無關。

這種清朝禦貢,被譽為『百瓜之王』的水果有著1500年的歷史。

首次貢瓜

清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率兵親征漠北在昭莫多大敗噶爾丹,自此結束了他在西域肆虐的歲月。

曾經在準噶爾丹暴力統治下的地區得到了解救,紛紛投奔更強大的清朝,其中有新疆東大門之稱的哈密在噶爾丹被打敗後,立刻上書清朝,請求歸附大清。

為了贏得康熙信任,哈密首領額度貝拉不斷向清朝提供噶爾丹動向。

康熙三十六年初,得到噶爾丹食物斷絕派其子外出掠奪的消息,額貝都拉派遣長子郭帕伯克將其生擒並押送至京城。

康熙大喜,授予額貝都拉為哈密的『紮薩克一等達爾汗』,頒發紮薩克印。

朝廷命裡藩郎院中佈爾塞到哈密授印,額貝都拉以當地的最高禮儀接待他。

在宴席前額貝都拉準備了當地甜瓜和茶點請佈爾塞品嘗,佈爾塞嘗過這種瓜以後贊不絕口,提議可以把這種瓜以珍惜產品名義向康熙帝進貢。

授印第二年,康熙三十七年冬,額貝都拉得到聖旨,要去京城陛見。

在準備的貢品時,加上了佈爾塞提議的哈密特產上等甜瓜。

從哈密到京城,經過黃沙邁過黑土,日月輪換,歷經50天的跋涉,額貝都拉的隊伍才抵達京城。

從新疆而來的進貢甜瓜能抵達中原內陸實乃奇跡,十餘個甜瓜僅有少數破損,佈爾塞與額貝都拉都感嘆這是皇恩浩蕩,是神袛保佑的奇跡。

元旦盛宴那日,康熙皇帝將哈密進貢的甜瓜分給王公貴族享用,香甜可口的味道讓群臣贊不絕口。

康熙也是第一次品嘗到如此甜潤爽口的瓜,發覺這種瓜與其他品種大不相同,便問管理貢品的官員這種瓜叫什麼名字,貢品官員也不清楚這甜瓜的名字,隻能含糊作答說這是哈密進貢來的,康熙聞言便叫這種瓜為哈密瓜。

清《新疆回部志》載:『自康熙初,哈密投誠,此瓜始入貢,謂之哈密瓜』。

哈密瓜與其他瓜果不同皮薄肉厚,熟透以後口感綿密,因生長在日照較長的新疆地區,所以相比內地水果口味更甜更爽口。

但其實這種瓜在清朝以前另有名字,延續至今的『哈密瓜』並不是他的本名。

絕非『鄯善瓜』

關於這種瓜學者發現它已經有1500多年的種植歷史,在這1500年中它曾有過許多名字。

它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至漢代,《漢書·地理志》載:『杜林以為古瓜州地,生美瓜,長者狐入瓜中食之,首尾不出』這裡所稱的古瓜州為敦煌一帶,在歷史上,敦煌、安西被先後稱為瓜州。

《廣志》記載:『瓜之所出,以遼東、廬江、敦煌之種為美,瓜州之瓜,大如解,禦瓜也然』

哈密曾隸屬於敦煌,其所生產的薄皮甜瓜也曾移植栽培到敦煌,敦煌的其他甜瓜生脆難食從不用來進貢,隻有從哈密來的薄皮甜瓜是可用來上貢的禦瓜,因北宋時期敦煌貢獻過此瓜,所以所以敦煌甜瓜唯指哈密瓜。

《唐書·地理志》記載:沙洲、瓜州等皆不貢瓜,或以其生脆難改,故不人常貢耳。

敦煌瓜亦有二種,皮薄而軟者出哈密回城等處,大者如枕,瓜熟時到口即消融,無滓,其貢禦者乃系未熟時生摘。

『敦煌甜瓜』這個名字是以貢者名字冠名,使用其實並不廣泛,也容易被誤解此瓜就是敦煌產出,所以這個名字隻在元代以前有使用。

哈密瓜更廣泛的一個用名,則是『甜瓜』。

因為較高的甜度,這種瓜在本地長久以來被叫做甜瓜。

內地名為『穹隆』或是『可洪』是維吾爾語和突厥語甜瓜一詞的譯音。

進獻給康熙的哈密瓜原名其實就是『甜瓜』,因管理貢品的官員未做了解,所以這個瓜從此有了個新名字。

在多數文章和科普叢書中作者都認為『哈密瓜』這個名字不是新取名,而是康熙口誤叫錯了名字。

原因在於這些人認為瓜的原名是『鄯善瓜』,而這種薄皮蜜瓜出自鄯善,且鄯善的品種是最佳的。

在《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叢書》農業卷中的一段話,寫有:『據說當時進獻宮中的哈密瓜采自吐魯番盆地都善縣最佳品種,又是因哈密郡王所獻,所以冠以哈密地名』

在其他雜志文章以及網絡文章中也都如此向讀者解釋,但其實這種說法毫無依據且不負責任,證明哈密瓜原名不叫『鄯善瓜』原因有二。

第一點,清朝期間,鄯善與哈密之間的關系並不融洽,兩地無任何往來和交流,並且這種情況一直到九世哈密回王的時候才結束,1909年哈密將女兒嫁給了魯克沁王兩地開始有經濟往來。

第二點,是哈密與鄯善之間的距離,兩地之間距離遙遠且道路非常坎坷,《省道裡程》記載,『如吐魯番東行205裡至都善。

810裡至哈密,地盡戈壁,窮苦萬狀。

為新疆東部行程最困難的地方之一』

被稱作鄯善瓜的隻有鄯善本地的甜瓜,而哈密進貢的甜瓜都是本地采摘,並沒有摘自鄯善一說。

鄯善的瓜比哈密更佳也是無稽之談,在當時鄯善與哈密都已有長久的種瓜歷史,兩地的氣候、日照等等種植因素都適合種植哈密瓜,並沒有較大的區別,所以哈密的瓜與鄯善的瓜品質相同,甚至哈密更勝一籌。

瑞典科學家斯文·赫定在《馬仲英逃亡記》中載:『早在馬可波羅(1275年)時代,哈密綠洲就以它豐饒的果園和芳香的水果而聞名了,流傳著一句諺語說: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伊犁的馬兒,還有庫車的姑娘美如花』

曾任過新疆佈政使的王梅楠著《新疆小正》中載:『凡瓜甜而美者,皆哈密來也』

民國2年吳紹磷著《新疆概況》載:『瓜,有西瓜、甜瓜、香瓜三種。

各地均產,其中尤以哈密所產之甜瓜最負盛名……清時,曾以人貢』。

額貝都拉所進獻的瓜都是本地培育的最佳品種,所以哈密瓜說的就是哈密所產的瓜,不存在『鄯善所產品質更高』也不存在原名『鄯善瓜』。

哈密瓜的原名為甜瓜,因康熙賜名後廣為人知,並且這個名字沿用至今,凡是新疆甜瓜多用此名,但哈密瓜就是哈密所產,其餘產地的甜瓜大多是冒名。

劉文海的《西行見聞記》中寫道:『三數長雜辮雜服士兵,方吃甜瓜,強讓餘以一塊,其香脆甘潤之味,無可形容,精神頓為之振,餘就一人問之為哈密瓜。

餘曾環遊世界兩次,又足跡遍全中國,所嘗瓜未有美於此者,不覺極口稱贊』。

這裡所記載的哈密瓜就是真正的曾貢獻給康熙皇帝,哈密所產的甜瓜,哈密周邊雖也美味但與真正的哈密瓜還有區別,它們也叫『哈密瓜』的原因就在於康熙將『甜瓜』賜名『哈密瓜』後大多新疆甜瓜也都叫做哈密瓜了。

因康熙而聞名

哈密瓜的盛名自清朝開始大為流傳,人人皆向往,許多典籍詩句都有記載哈密所產的瓜最美味,哈密瓜之所以如此受追捧也與康熙密不可分。

第一次的貢瓜對其實是不完美的,當時額貝都拉在貢品中並未準備貢瓜,是受佈爾塞建議後加上的,所以十分倉促,隻能從已經摘下的瓜窖中選擇較優的當做貢品。

結果送入京城的哈密瓜得了康熙喜愛,讓額貝都拉對貢瓜一事重視了起來,額貝都拉準備建造一片貢瓜田,專門培育品質最佳的貢瓜用來上貢。

《哈密志》記載:『哈密城北,天山南山口水……一支過哈密城西歸人南湖,一支西流上漫坡轉人孔雀園,又東分一支灌溉貢瓜地』

經過不斷地擇取和培育,在哈密瓜園中的瓜品質一次比一次高。

為了保證貢瓜鮮美,選擇貢瓜也有嚴苛的標準,有專人在當年七月從園中選出品質最好的瓜掛上標牌,等到十月馬上成熟時摘下晾曬,後裝入特質木箱,快馬加鞭送到京城。

因為往年元旦節都要有此瓜作為果品,所以必須在臘月祭灶前到達。

《昆侖旅行日記》中寫到康熙每日早餐後都要使用,西太後更是喜愛吃這個瓜,每年貢瓜入京康熙會先送去給太後賞用。

哈密瓜的保存雖比其他水果容易,但歷經長途跋涉難免偶有損傷,為了能上貢更多哈密瓜且使瓜完好,讓康熙皇帝能品嘗到最新鮮上等的瓜,額貝都拉組建了一支貢瓜隊伍,共計百餘人。

清初著名學者張寅之在河西走廊曾目睹哈密獻瓜的盛況,將此場景在《西征記略》中記載了下來。

『路逢驛騎,進哈密瓜,百千為群。

人執小兜,上罩黃袱,每人攜一瓜,瞥目而過,疾如飛鳥』。

這樣的盛況僅僅是為了送瓜到京城給皇帝吃,真是讓人倍感唏噓,但或許若不是有康熙皇帝對哈密瓜的美譽,哈密對甜瓜的培育也不會如此重視,這種被贊為『天下一絕』的瓜不知何時才能廣為人知。

從前重金難求的哈密瓜如今已經隨處可見,而關於它的這段有趣歷史卻少有人知,且常有人宣傳哈密瓜原名『鄯善瓜』,更是誤導人。

雖然內地難見記載中所說的甘甜無比大如西瓜的哈密瓜,但也不該為其亂取名。

『甜瓜』雖無特色,但確實是哈密瓜最早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