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清朝,元朝統治基礎更薄弱故國祚未能超過百年。《網路歷史》

中國古代社會,不僅漢民族《華夏族》建立了政權,不少少數民族也紛紛建立政權。

中國古代統一王朝中元朝和清朝都由少數民族建立。

元朝為蒙古族建立,清朝為滿族建立。

至元八年《1271年》元朝建立,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統一全國,洪武元年《1368年》元朝滅亡。

如果從至元八年《1271年》算的話,元朝的統治也就是98年。

如果從至元十六年《1279年》算的話,元朝的統治也就是90年。

元朝並不算是一個長命的王朝。

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宣統三年《1911年》《農歷》清朝滅亡。

如果從皇太極稱帝建清算的話,清朝的統治為276年。

如果從清軍入關算的話,清朝的統治為268年。

同樣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清朝的統治能延續270年左右,元朝延續卻沒有超過百年。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皇位繼承制度

元朝建立之時便沒有確立好皇位的傳承制度。

這是蒙古汗國遺留的問題,當時大汗繼承制度就比較很亂,每一次大汗繼承都會引起一定紛爭。

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後,依然沒有處理好皇位的繼承制度問題。

元朝皇位繼承的時候,多多少少都會出現了一些紛爭。

元成宗之後,幾乎每一次皇位繼承都要經歷一番爭奪。

每一次皇位爭奪都要白白消耗元朝的國力,元朝的國力在一次次皇位爭奪中被大大消耗。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清朝前期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努爾哈赤駕崩之後,出現了皇位爭奪戰,最終皇太極獲得大位。

皇太極駕崩之後,皇位也出現了紛爭,最終順治帝即位。

康熙皇帝時期,出現了著名的九子奪嫡。

雍正皇帝繼位之後,確定了秘密立儲制度。

此後皇子們也競爭,但是基本上沒有出現皇位爭奪戰。

清朝皇位得以和平傳遞。

清朝的國力沒有因為爭奪皇位而削弱。

加強皇權與削弱相權

中國封建社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有兩組基本矛盾: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歷史的大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

但是這種趨勢也有特例,一個特例是元朝,另一個特例是清朝的議政王大臣會議。

元朝在中央確定了中書省、樞密院、禦史臺制度,相當於秦朝三公九卿的翻版。

中書省的權力非常大,元朝宰相的權力也非常大,所以元朝權相輩出。

元朝不僅權相輩出,權臣、權將也輩出。

比如,伯顏、鐵失、燕鐵木兒、脫脫等權臣。

元朝皇帝始終要面臨擺平權臣、權將的問題,元英宗甚至死於軍事政變。

元明宗的駕崩也和權臣有關系。

由於元朝皇權被大大削弱,所以皇帝控制國家的能力有限,皇帝需要將大部分精力用於鞏固政權。

軍機處

清朝初年,各個皇帝便致力於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的權力。

比如,康熙皇帝設立南書房,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等。

軍機處設立以後,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基本上被架空,皇權達到了頂峰。

此後皇帝基本上獨攬大權,軍機處隻是皇帝的秘書班子。

雍正皇帝還設立密折制度,直接參與國家機要事務。

清朝時期,一般大臣如同家臣一般對皇權沒有任何威脅。

清朝統治的得以長時間延續。

有沒有實行漢化

元朝滅掉金朝和南宋之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漢族制度和文化的影響。

元朝的國號便是取自於《易經》,但是元朝的漢化程度卻相對較淺。

元朝統治者以征服者的姿態對漢族和其他各族實行統治,對漢族文化不是特別熱衷,而且政權的漢化程度也比較淺。

漢文化中有不少關於如何治理國家,如何厘清各種利益關系的例子。

元朝統治者卻沒有給予借鑒。

元朝選擇官員還主要依靠蒙古以往的模式,科舉極少舉行,而且名額分配極不合理。

元朝始終沒有得到士人的支持,元朝最終以短命收場。

清朝雖然非常注意皇族血統,但是清朝的漢化程度卻非常深。

清朝在很多方面隻是統治者是滿人,實際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漢化措施。

清朝的皇位繼承制度、選妃制度等都是有漢化的痕跡。

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昭示自己得帝位的合法性,很快便重開科舉,遵從儒學、拉攏士人。

清朝各個方面漢化程度都非常深,甚至連語言文字都已經漢化。

清朝實際上是滿族、蒙古族、漢族上層聯合統治。

清朝成功地拉攏了士人,得到了士大夫的擁護。

清朝利用漢文化中合理的部分,鞏固了統治,使得清朝得以長時間延續。

統治基礎的薄弱與否

元朝的統治基礎是蒙古人和色目人,這些人在整個社會中隻是極少一部分。

由於蒙古沒有厘清權力分配問題,所以蒙古人內部也不穩定。

元朝政權不能把所有力量集中在一起,元朝內部爭權奪利的現象非常嚴重。

對漢人和南人貴族、地主采取打壓政策,更加縮小了統治基礎。

元朝一旦出現問題最終隻能依靠自己,而自己本身力量又非常有限。

元末農民起義爆發以後,元朝統治者內部依然爭奪權力,錯過鎮壓起義的最佳時機。

湘軍

清朝的統治基礎則相對豐厚。

清朝初年便制定了『聯蒙制漢』的策略,後來又積極拉攏漢族地主。

清朝實際上形成了滿族、蒙古族、漢族聯合治理國家的局面。

八旗中不僅有滿軍八旗,還有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

清朝采取合理的政策,成功地拉攏各個基層,清朝的統治基礎相當厚實。

清朝中後期,維持清朝統治的其實是漢族地主的力量。

清朝皇帝在各個階層中都相當有地位。

民族政策得當與否

元朝建立以後實行四等人種制度,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

元朝統治者人為地將整個社會割裂成為四個等級,每個等級的權利與義務並不一樣。

蒙古人和色目人屬於統治階層,漢人和南人則是被統治者。

漢人和南人遭受著蒙古人和色目人殘酷的壓迫。

廣大漢人和南人對元朝的統治甚為不滿,對元朝也沒有多少認同感。

在廣大漢人和南人眼中,元朝統治者就是『入侵者』、壓迫者。

當元朝發生問題的時候,這些人不是盡心盡力輔佐元朝,而是想辦法推翻元朝。

當年朱元璋發動起義的時候,為了拉攏人心打出的口號便是『驅除胡虜、恢復中華』。

元朝統治者將自己推向漢人和南人的對立面。

清朝統治者也非常注意防范漢族地主,但是也懂得如何利用拉攏漢族地主。

清朝統治者與其他民族的關系處理得也比較融洽、得當。

比如清朝統治者以靈活的方式瓦解了蒙古人,蒙古人在不知不覺中被削弱,最後還認為滿蒙一家。

清朝對於新疆各族、藏族等民族的政策都比較得當。

清朝統治者得到國內其他各族的認可,滿清皇帝不僅是也滿族的皇帝,也是國內各族的皇帝。

清朝有在國內有極深的基礎。

比如,清朝滅亡之後,像康有為、張勛這樣的漢族人還是對其念念不忘。

面對統一的大漢局面,元朝統治者沒能及時改變統治策略,沒能鞏固自己的統治基礎,結果導致短命而亡,國祚隻延續了98年。

清朝統治者及時采取合理的措施,及時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最終得以延續27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