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大明朝正式建立,朱元璋得天下完全仰仗手底下一幫文武能人,這些人中有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是朱元璋一統天下的核心力量,也是朱元璋最為信賴的群體,因為這些人都來自朱元璋老家,有些還是他兒時玩伴,他們就是淮西將臣,如常遇春、徐達、李善長、胡惟庸、藍玉、湯和等等,明朝建立後,他們以『淮西勛貴』自居,還抱團組成了『淮西集團』。
『淮西集團』是明初兩大政見團體之一,另一個是『浙東集團』,他們自恃有朱元璋做後臺,開始把持朝政、拉幫結派、組黨營私、陷害忠良、違法犯政,劉基嫉惡如仇,屢次向朱元璋進言,如此一來觸犯了淮西子弟的利益,浙東集團是淮西集團硬生生劃出的一個對立面,實際上就劉基一人,一個人與如此龐大的權勢團體對抗,劉基最終還是失敗。
洪武初年,朱元璋對淮西將臣保持縱容,因為天下未定,遠在北方的蒙元依然是不可忽視的威脅,而打敗他們還得依靠淮西子弟,不過淮西集團的勢力一天天膨脹,已經到了不得不除的地步,天下大定之時,這些『勛貴』也就難逃厄運,胡惟庸和藍玉兩案,開國的淮西將臣幾乎被殺光,這是他們作惡多端的報應,但在這些『勛貴』中,唯有一人得以善終,他就是湯和。
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看似殘忍無情,但我們反過來想一想,這些人真的就光明磊落嗎。
他們是否做到了一個臣子應盡的本分?
朱元璋既然要殺他們,肯定可以搜羅出很多證據,筆者認為他們是死於情商低,而且是咎由自取,湯和之所沒有被殺,我們就來說說原因,這些事倘若其他人都能做到,自然也可以逃脫被殺的厄運。
第一:甘為人臣,唯命是從
湯和與朱元璋是小時候的玩伴,他比朱元璋大三歲,參加起義軍也早於朱元璋,朱元璋早年也許並無鴻鵠之志,加入起義軍絕對是他人生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湯和正是他的引路人,朱元璋加入起義軍時,湯和已經是一位小領導,正是在湯和的幫助下,朱元璋漸漸展現自己的才能,很快也當上了領導,而且位置在湯和之上。
湯和對自己帶出的小兄弟不僅沒有半點嫉妒,反倒更加擁戴,而且從始至終對朱元璋言聽計從,相比之下,其他那些和朱元璋出生入死之人,有些甚至自始至終與朱元璋兄弟相稱,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還有人不服氣,背地裡說當年如何如何,典型情商低的表現。
第二:淡泊名利,不與爭功
洪武元年和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群臣,第一次封了六位公爵,即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 、曹國公李文忠、 宋國公馮勝 、衛國公鄧愈 、鄭國公常茂,論戰功,湯和不在六位之下,論資歷,徐達、李善長都沒有湯和深,最後湯和竟隻被封了侯爵《中山侯》。
湯和其實並沒有犯大錯,封其侯爵可能是朱元璋有小心思,不論什麼原因,湯和並無怨言,依然兢兢業業,替朱元璋平天下,朱元璋最後還是給湯和晉封為信國公。
在這一點上,藍玉就很魯莽,藍玉因和太子朱標關系好,被封為太子太傅,但他卻嫌職位低,公然說可以勝任太師,藍玉最後沒能逃過朱元璋的誅殺。
第三:急流勇退,低調為人
1388年,朱元璋開始著手削弱武將兵權,沒等上位開口,湯和主動找到朱元璋,表示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揮軍隊,希望告老還鄉,朱元璋一聽很高興,立馬答應,還在鳳陽給他修建了府第,並封賞大量金銀。
再一次就是湯和被啟用抗倭,但結束後又立刻交出兵權,湯和在鄉裡做人很低調,從不以開國功臣自居,不談國事,所以能夠安享晚年。
『知進知退』已經不足以形容湯和,湯和是在人生巔峰之時,兩次選擇告老還鄉,這其實是急流勇退的表現,不貪圖留戀官場的權利,明朝開國功臣中無人做到,徐達也隻是在力不從心之時才隱退,他告老還鄉之時其實已經過了人生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