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吃大黃把自己作死的湯鵬,後有求死沒死成的宋朝張璪。
張璪初名琥,字邃明,滁州全椒人。
嘉祐進士,歷任鳳翔法曹、縉雲縣令。
熙寧中,王安石用為編修、並授集賢校理。
很多人應該沒有聽說過張璪這個人的名字,主要是他也沒啥突出的貢獻,唯一的貢獻就是給大家上演了一段張璪求死的名場面。
張璪與蘇軾是同一年考中的進士,兩人也算是同袍了,蘇軾一度將張璪看作是自己的鐵哥們兒,甚至還專門給他寫了一篇文章,按理說兩人關系也算是深厚吧,偏偏在烏臺詩案的時候,張璪對蘇軾落井下石,把蘇軾給坑慘了。
張璪的前半生很活躍,基本上哪兒有熱鬧他就去哪兒,卻沒有翻出多少浪花來,看著蘇軾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的問世,看的張璪那叫一個眼饞不已。
隨著年紀上來了,一點兒能夠標榜千古的事跡都沒有,於是張璪就開始在這上面動心思,尋思來尋思去,自己都這把歲數了,上陣殺敵是不可能了,獨攬朝政自己也不是那個料,唯一的方法隻能夠取巧了。
那時候大宋對文官的待遇十分的優厚,不僅是薪資酬勞豐厚,就連出個差都有各種補貼,宋朝一直以來都是外憂內患,所以常常需要一些外交官與敵國交涉,當時不叫外交官,叫使臣,時使臣大多數都需要能言善辯的鬼才,畢竟出使也是有風險的。
朝廷為了免除使臣的後顧之憂,往往不僅會薪資加倍,補貼翻番,就連你在出使期間發生意外,不僅會得到皇帝的表彰,追封個謚號之類的,還會得到一大筆的撫恤金,如果你出使的國家於宋朝的關系沒有惡化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對方也會送來一大筆的安慰金。
張璪一看,當個使臣死了,不僅能夠美名在外,還能夠得到兩筆撫恤金,這等好事,哪裡去找。
於是,張璪就時刻準備著當使臣,為國犧牲,恰巧這個契丹的使臣要走了,大宋為了表示自己的友好,就打算派個大臣將使臣送回去,可是選誰好呢?
很快要選大臣去契丹的風聲就傳出來了,張璪幾乎馬不停蹄的就去拜見皇帝,表明自己要為國家出力的決心,皇帝嫌他年紀太大了,這一路上風餐露宿顛簸的很,怕他的身子骨堅持不住,偏偏張璪一聽這個更加興奮了,苦口婆心的哀求了許久,最後皇帝實在是沒有辦法了就答應了張璪的請求。
張璪如願的當上了使臣,然後就開始了他的求死之路,吃飯的時候不吃熱的,專門吃冷的,喝水也隻喝冷水,如此反復試驗了好多次,他的身體好的不得了,為了能夠早點兒死,穿薄衣服,晚上不蓋被子,結果凍病了,還堅決不吃藥,本以為這一次終於可以死了,病了半個多月之後,風寒竟然自己奇跡般的好了。
人人都說活著艱難,求死很容易,可到了張璪這裡想死都死不成,真真的體會了一把什麼叫做生不如死,為了能夠死掉,張璪不惜下血本吃了一點兒自帶的毒藥,藥性是發作了,疼得他滿地打滾,最後也沒有死成。
張璪這一路上的騷操作不斷,看的身邊的人都以為他是不是瘋了,張璪一心求死,可偏偏從宋朝到契丹,在從契丹到宋朝,他是一次都沒有成功過,反倒是害的自己大病了好幾次,活受罪不說,目的也沒有達到,反而平平安安回來了。
待到支持變法的宋哲宗親政後,張璪也倒黴失勢,狼狽貶出京去,也不知道是誰把張璪的糗事給傳揚出去了,成為了眾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張璪聽說之後,不到一年就被活活氣死了。
哎,真是什麼奇葩的人和事兒都有啊!
果然,多讀書還是很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