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板有辭 廟貌彌新。《網路歷史》

高州冼太廟俯瞰圖。

馮章 攝

國家『非遺』項目高州木偶戲在冼太廟上演。

馮章 攝

高州冼太廟前的冼夫人銅像。

馮章 攝

尋根

中秋已過,氣溫不減。

高州市區光明路上車水馬龍,道路周圍高樓林立。

光明路18號,坐落著一座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明清樣式廟宇建築——高州冼太廟。

高州冼太廟廟群規劃整齊,遊客往來不絕。

『高州冼太廟是目前高州373座冼夫人廟中規模最大的廟宇』高州冼太廟管理所所長張明志說。

高州冼太廟,始建於隋。

嘉靖十四年《1535年》,高州知府石簡主持,將冼太廟從高州市長坡鎮舊城村隨城遷到此。

現址上的高州冼太廟,經歷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和清同治年間兩次維修。

歷經歲月長河的高州冼太廟,幾經修葺,古樸依舊,真容猶在。

高州冼太廟背後所承載的冼夫人故事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經年累月已積淀為群眾生活和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作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中華文化傳承基地,高州冼太廟歷久彌新,煥發出時代光輝。

幾經修繕

所存碑刻是冼學研究重要史料

高州冼太廟坐北朝南,三路四進。

中路為紀念冼夫人的廟宇,依次為前座、中殿、正殿和馮公廟《後殿》。

冼太廟門頭正中為木刻『敕封譙國夫人廟』七字。

譙國夫人,是隋文帝給冼夫人的封號。

《隋書·列女·譙國夫人》記載,公元590年,冼夫人出兵平定番禺俚帥王仲宣叛亂後受封,官階從一品。

張明志表示,冼太廟在1994年修復以後,在高州市政府主持下,又經過多次擴建整修。

2001年,高州市政府拆除周圍辦公樓、居民自建樓,冼太廟從而有了擴建的空間。

2007—2009年,高州市政府對冼太廟進行修整,新建冼夫人騎馬銅像、浮雕、書法長廊、冼夫人紀念館等。

近年來,冼太廟也歷經數次修整。

走進冼太廟,隻見紅墻綠瓦、鬥拱飛簷、裝飾華美。

冼太廟解說員李萍清介紹,冼太廟所有建築都是磚木結構,硬山頂,保留鮮明的明清嶺南建築特色風格。

中殿兩面墻壁上,鑲嵌13通碑刻。

其中,傳記碑3通、捐題碑4通、規條碑4通、詩文碑2通。

這些碑刻目前都被框裱保護了起來,成為研究冼夫人及冼太廟的重要史料。

說起對碑刻的發掘過程,高州冼學研究會會長張均紹了如指掌。

1983年底,高州縣博物館搬到冼太廟辦公。

時任博物館館長張均紹無意間用小鐵錘敲打大廳墻壁,聽到墻壁聲響,似有中空。

考古出身的張均紹繼續鑿了兩三公分,隱隱發現墻壁內有字跡,就一直往下鑿,最終發現一塊保存完整的碑刻。

張均紹親自盯著工人將兩面墻壁鑿開,一共發現1塊明代碑刻、12塊清代碑刻,碑文1萬多字,記述了後人對冼夫人生平事跡的記載以及高州冼太廟修建情況。

其中一塊『重修譙國冼氏廟碑』碑刻,是明嘉靖年間《1564年》冼太廟第一次重修時所立的石碑,由高州府通判吳恩詳撰寫。

碑刻詳細記述了重修冼太廟的背景和緣由,詳述冼夫人一生的歷史功績。

該碑刻被列為國家二級文物。

碑刻『冼廟和詩碑』,記述以高州府事戴錫綸為首的10名高州府屬官員結伴瞻仰冼太廟時題的詩。

戴錫綸即席題詩一首,其餘9名官員按韻和詩。

每首詩64字,詩中多有『巾幗』『女師』『健婦』『英雄』等詞,表達對冼夫人的崇敬和稱頌。

冼夫人展廳墻壁上,掛著歷代追封冼夫人的封號:隋開皇九年,冼夫人被封為『宋康郡夫人』;五代十國時期,冼夫人被追封為『清福夫人』。

而冼太廟正殿匾額上所書的『巾幗英風』,是由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在90歲高齡時題寫的。

周恩來更稱冼夫人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

2000年後,高州冼太廟陸續被確定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華文化傳承基地。

冼夫人像前的臺案上,群眾自發放上水果、鮮花、餅幹。

『在百姓心中,冼夫人英勇抗敵,維護祖國統一,守護一方水土,群眾非常敬重冼夫人』李萍清說。

文化聯姻

『好心精神』澤被南洋

來到冼太廟的後殿,這裡供奉著冼夫人和丈夫馮寶的雙人雕像。

張均紹說,不管是從馮冼二人的關系,還是他們的歷史功績來看,這二人都是不可分割的。

民間把馮冼合像尊稱為『和合神』,蘊含漢俚融和、南北融和、民族融和、國家融和等多重含義。

公元436年,漢人馮跋開創的北燕國滅亡,末帝馮弘被遼東諸侯王高璉所殺,馮弘的一個兒子歸順了北魏,另一兒子馮業率300人從海邊登船逃難,投奔劉宋。

馮業後續如何,遼寧史料裡並無記載。

直到2013年1月,《遼沈晚報》開展『三燕尋蹤』報道,無意間發現《南方日報》一篇報道提及冼夫人的夫君馮寶為北燕王室後裔,這才將斷了千年的歷史重新續上。

《隋書·譙國夫人傳》記載,馮業在今天的廣東新會登岸,劉宋封馮業為新會太守,後封為羅州刺史。

作為北方漢官,馮氏很難在南嶺之地站穩腳跟。

為打破僵局,馮業之孫馮融力促兒子——時任高涼太守的馮寶與冼氏俚人首領之女冼夫人結為秦晉之好,開創了當時當地漢俚通婚的先河。

張均紹說,冼夫人是嶺南百越族女首領,馮寶是北燕皇室後裔和地方太守,漢俚聯姻治理嶺南,促使嶺南人心團結、發展穩定。

遼寧省朝陽北票市是史籍中記載的北燕馮氏祖陵所在地。

正是因為這樣的歷史機緣,2018年4月,高州市和北票市簽訂千年友好城市協議,實現了文化聯姻,馮寶冼夫人像矗立在了北票博物館外面的三燕文化廣場上。

在冼太廟的功德碑上,能夠看到逐年更新的捐贈人的名字,其中不少人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國家和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區。

據統計,目前全球有2000多座冼夫人廟,遍佈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國及中國香港、澳門、廣東、廣西、海南等地。

李萍清介紹,馬來西亞的增江冼太廟,建築設計風格與高州冼太廟非常相似。

增江冼太廟由華僑陸兆熊於1962年參與興建,當地華人希望當地各民族能在冼夫人『好心精神』的影響下和睦共處。

2013年,馬來西亞高州總會又從高州冼太廟請回18尊冼夫人像,運回各地紀念、供奉。

新冠肺炎疫情前,馬來西亞高州總會每年都會舉辦尋根夏令營,組織青少年回中國走訪參觀,而茂名是必到的一站,高州冼太廟更是必到的參觀點。

如今,各地冼夫人廟傳承活動,也多參照高州冼太廟的活動模式進行。

每年農歷十一月廿四,廣東、海南冼太廟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泰國等地冼太廟都會舉辦盛大慶典,根柢都在高涼古郡的鄉親們歡聚一堂,共同紀念這位巾幗英雄。

千年前,冼夫人將海南島重新並入中華版圖,在海南恢復郡縣制,為唐宋促進南海諸島上各民族團結,推動和保護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正常航行打下基礎。

據史料記載,冼夫人管轄范圍包括今天的兩廣、海南以及越南北部、老撾北部、緬甸北部在內的廣袤地區。

『今天,冼夫人正在成為一張重要的文化名片』張均紹說,自己將繼續追隨冼夫人的足跡,深入研究冼夫人廟在不同地區的分佈特點。

■守護者說

高州冼學研究會會長張均紹:

『高州冼太廟是高州373座冼夫人廟系統的中心』

從1972年到高州縣文化局參加工作,一直到退休後這20年,張均紹研究冼夫人文化將近50年。

冼夫人廟作為冼夫人文化的重要載體,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高州冼太廟因此具有重要地位和研究價值。

高州冼太廟完整供奉了冼夫人、馮寶及其幕僚,乃至高力士在內的後代子孫,是非常完整的廟宇群。

從這個意義上說,高州冼太廟,是高州市373座冼夫人廟系統的中心。

近年來,高州市政府不斷修繕高州冼太廟,加強對冼夫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從文物遺跡來看,冼太廟中殿墻壁的石刻、彩繪等非常珍貴,記載了冼夫人在歷史上的地位和貢獻,既表達了後人對冼夫人的尊敬,又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隨著冼夫人文化走出國門,我們更要牢牢抓住這個關鍵載體,圍繞冼夫人文物開發、利用保護和文化傳承,不斷融入時代特色,做好冼夫人文化的傳承工作。

高州冼太廟管理所所長張明志:

『傳播好冼夫人忠誠、團結、和平、友好的故事』

冼夫人『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的『好心精神』潛移默化影響著當地人的精神生活。

下一步,高州冼太廟將對冼夫人史記陳列展館進行進一步改造升級,傳播好冼夫人忠誠、團結、和平、友好的故事,進一步做好相關文創產品的開發宣傳。

作為廣東省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文化傳承基地,高州冼太廟將配合學校,做好中小學校本研學工作。

目前,高州冼太廟正在積極申報國家3A級景區。

■傳奇

冼夫人第六代孫

高力士與茂名荔枝

高州冼太廟後殿馮公祠內,有馮冼後人——兒子馮仆、孫子馮盎、第四代孫馮智戴、第五代孫馮君衡的雕像。

他們都曾為朝做官,有所作為。

還有一位為國人所熟知的人物——唐朝宦官高力士。

高力士是冼夫人第六代孫,原名馮元一。

因家道中落,幼年入宮,由武則天賜名力士。

因由老太監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姓高,為高力士。

因高力士曾助玄宗平定韋皇後和太平公主之亂,深得玄宗寵信,加封齊國公。

高力士被封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

在唐十八陵中,高力士墓位是最東端玄宗泰陵唯一的陪葬墓。

高力士的墓志銘中記載:『公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

故近無閑言,遠無橫議』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高州人一直以來口口相傳,唐代高力士貢奉給楊貴妃品嘗的荔枝摘自家鄉茂名高州。

現在,高州根子鎮還有一個據傳曾經專門種植貢奉朝廷荔枝的古荔園——貢園。

清代兩廣總督阮元曾作詩:『新歌初譜荔枝香,豈獨楊妃帶笑嘗。

應是殿前高力士,最將風味念家鄉』

■印記

冼夫人長聯

——廣東廟宇第一長聯

高州是中國楹聯文化城市,而高州冼太廟也是楹聯教育基地。

廟內有對聯15副。

大殿5副對聯中有兩副出自兩名高州籍的進士之手。

其中有一副長聯字數達236個字,經專家考證是廣東廟宇第一長聯,為清咸豐年間進士、首任中國駐美公使陳蘭彬所寫。

陳蘭彬長聯引用了《隋書·列女傳》『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記述了冼夫人歷經三朝而始終堅持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的文化內涵。

上聯 一郡主君,雄州獨據,部領百越蒼頭,想當年,般般效順輸誠,佐梁朝輔陳室匡隋氏,常訓子孫雲,我事三代主,惟用一好心,忠肝義膽,發出緯地經天,蕩寇除氛,樹成豐功駿烈,請試勤披汗簡,更任遠覽鼎鐘,曾幾見娘子將軍,胸藏豹略,安車繡幰,職幹虎臣,合一身論德,而頌不輟工,統數世書勛而筆無停史。

下聯 萬家香火,金像莊嚴,廟享千秋血食,直至今,赫赫威靈顯應,扶社稷護國祚庇民生,疊奉帝詔曰,予嘉乃丕績,封爾太夫人,春禴冬蒸,常使令官主祀,箋題石刻,時傳嶺海謳思,閑嘗仰溯元宗,每為靜搜神記,真可與竹林水月,救苦觀音,渤海慈航,濟人聖母,運兩大元功,而天將比壽,普四照恩澤而日可齊光。

參考文獻

《冼夫人文化全書》《第一卷》,白雄奮、吳兆奇、李爵勛著

《尋找冼夫人足跡》,張均紹著

《隋書·列女·譙國夫人》,魏征主編

總策劃 張俊華

策 劃 陳戈 劉俊

統 籌 劉棟銘

采 寫 葉潔 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