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發展成因(五)。《網路歷史》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西漢建立後,漢承秦制基本繼承了秦朝制度,然而漢初中央的實力無法和秦始皇當年相比,天平有所向,分權傾斜。

一方面,多年戰火使天下經濟凋敝,人口銳減,中央的絕對實力不強

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平民出身的劉邦,他實際上是被其下屬,比如韓信、蕭何、彭越這些人給臺上的皇帝寶座,所以沒有辦法,他隻能大肆的分封他們,以換取他們的忠心。

因此呢,西漢在建立之初,劉邦被迫放棄了完整的郡縣制,而保留了一些分封,這其實跟西周當時建立的情況有點像,自己的實力不是那麼的強,所以呢,隻能做點妥協了。

不僅很多常年跟著劉邦打天下的人得到了分封,為了在與項羽爭奪霸權時得到更多的支持,劉邦不得不向項羽很多揮師的大將或者有影響力的人分封,或者是做出分封的許諾,比如日後的淮南王英佈。

再加上對於自己家族的眾多分封,漢初中央僅能控制全國不到一半的人口,而這種封國與郡縣制共存的局面,被稱為郡國並行制。

這些分封出去的國家呢,雖然名義上是服從於中央的,但是實際上呢,他自己也挺牛逼的,這些封國他們能夠自行收稅,任免官員,還握有極大的司法權,所以實際上他們的獨立性還是挺高的,一旦中央不穩的時候,買不買中央的賬,全看他們自己的心情,說不定也直接反了中央。

劉邦在世的時候,他也知道這些封官都不是什麼善茬,所以找出各種。

各種借口幹掉或者廢掉了除了一個慫蛋長沙王以外所有的異性王,簡直是逮到蛤蟆鉆出屎來,編造各種各樣的借口,所以大量的異姓王不是被造反就是被逼造反,各種狗血。

對於劉邦來說,這些異性王現在有沒有造反的心其實不重要。

劉邦剪除了大量的異姓王,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日後給漢朝帶來真正挑戰的卻是他剩下的這些同姓王。

而劉邦死後,由於地方實力的進一步做大,各個封國對於中央指令的陽奉陰違越來越多,隨著中央與地方的矛盾逐漸激化,最終終於爆發了七國之亂這一正面武裝沖突。

七國之亂的起因是劉邦的孫子漢景帝希望推行削藩來減少這些地方封國對中央的威脅,但是呢,卻遭到了以七個劉姓封國為首的地方封國的對抗,最終西漢朝廷平定了這場內亂,而勝利的漢景帝和其後的漢武帝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來進一步削弱地方封國勢力,甚至是有時候就直接找各種理由了,將部分封國直接納入中央的管轄。

在此之後,地方封國已不再成為漢朝的不穩定因素了。

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漢初呢,經濟凋敝,所以就推行與民休息的經濟政策,輕徭不富,使漢朝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其實啊,在古代只要政府不對民間太多的壓榨,不造太多的孽,民間的經濟都不會太差。

漢朝的變患呢,一直都挺嚴重的。

在漢初,劉邦想趁統一天下之勢,一舉遠征匈奴,徹底解決匈奴的問題。

結果呢,他帶著手下的步兵去打人家的匈奴騎兵,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下,狼狽不堪。

最後據史書記載,劉邦是賄賂了匈奴單於的老婆,最後才逃了出來。

自從劉邦被圍困於白登山下之後,漢朝就基本上奉行著和親的政策。

即定期向匈奴給予大量財物,並嫁給匈奴單於、皇室公主。

當然,有的時候啊,還會給他們一個假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