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戰敗身亡後,給明朝留下一份遺產,致使明朝稱雄世界三百年。《網路歷史》

公元1661年,鄭成功率領戰船數百艘,水師二萬五千人,渡海攻打盤踞臺南的荷蘭殖民者。

在臺江內海一戰中,鄭軍水師槍炮齊發,一舉擊沉荷蘭大型戰船柯克倫號,俘獲數艘。

荷蘭人損失慘重,上百具屍體被潮水沖到岸邊,困守熱蘭遮城的荷蘭總督揆一見大勢已去,開城投降。

誰能想到,國姓爺的這次勝利,竟然與明太祖朱元璋的死敵陳友諒有關。

陳友諒

從鄱陽湖走來的大明水師

公元1363年,陳友諒以號稱60萬大軍順江而下,史稱有樓船數百艘,船高幾丈,分為三層,甚至能在上面跑馬,最上層和最下層互相說話都聽不見。

朱元璋親率水軍20萬迎敵,雙方在鄱陽湖展開廝殺,開始時陳友諒把大船用鎖鏈鎖在一起,居高臨下,占據很大的優勢。

突然東北風大起,朱元璋命令部下順風防火,轉瞬間湖面上火光沖天,陳友諒大敗而歸。

在隨後的激戰中,陳友諒意外中箭而死,這場決定歷史進程的戰鬥落幕了。

雖然戰鬥中,朱元璋利用船小靈活的優勢反敗為勝,但對陳友諒的艨艟巨艦印象深刻,戰後利用俘獲的船隻和工匠,組建了明朝自己的無敵艦隊。

陳友諒《劇照》

明初定都南京,這裡是朝廷的政治中心和財賦重地,因此大明水師主要集中在南京江面的新江口。

為了管理這支重要的武裝力量,設立了提督操江一職,一般以副都禦史擔任,所以也叫操江都禦史,他們負責操練水師,監督軍紀。

操江武臣則負責水師日常管理,水上緝私捕盜等,相當於總兵官。

到明成祖朱棣時期,由於下西洋的需要,明朝水師的規模達到歷史巔峰。

據統計,當時明朝擁有各色艦船3000多艘,駐紮在龍江船廠的數百艘巨艦便是鄭和下西洋的雄厚資本。

鄭和寶船共六十二艘,其中最大的長100多米,寬60多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制帆船。

船有四層,船上九桅,可掛十二張帆,錨重幾千斤,要動用二三百人才能開動。

鄭和寶船采用先進的福船工藝,高大如樓,底平深大。

鄭和下西洋

經過部分專家考證,鄭和寶船排水量接近萬噸,堪比航空母艦。

而幾十年後的哥倫佈船隊,僅有三艘帆船,排水量隻有100多噸,即使按幾千噸來算,鄭和寶船也是古代造船史上的奇跡。

正是靠著這樣一支威力無比的船隊,在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鋤強扶弱,以武力威懾那些好勇鬥狠的國家,肅清海盜,促進了東南亞以至亞非地區的和平繁榮。

從此萬邦來朝,永樂盛世。

隨著明朝的對外政策趨於保守,官方的大規模出海活動停止,民間遵守祖制『片板不得入海』,明朝的大航海事業暫時沉寂下來。

明朝水師的第二次發展是在嘉靖隆慶年間。

嘉靖中後期,由於明朝和日本同時實行海禁,沿海居民難以維持生計,加上海防廢馳,日本的浪人和中國沿海的海盜相勾結,釀成中國東南沿海的倭患。

鄭和寶船

朝廷開始整頓沿海衛所,添置船隻,特別是在倭患最為嚴重的浙江福建,增加了六百多艘戰船。

與戚繼光齊名的俞大猷特別重視水師,多次向朝廷上書,提出中國最早的海權思想。

俞大猷指出,海上作戰,無非是以大船打小船,以大銃打小銃,其實就是後來西方的大炮巨艦理論。

於是他招募訓練一支水師,使用福船與倭寇在海上戰鬥,與戚繼光的陸軍相互配合,在福建一帶對倭寇進行了最後一擊。

倭患平息以後,明朝開始調整政策,首先是隆慶開關,開放月港等處港口通關貿易,使明朝的財政狀況開始好轉,緊接著就是張居正主導的萬歷新政,明朝出現了中興局面。

張居正

為與通關貿易相適應,加強海防,明朝水師得到持續發展,並具有了跨海作戰能力。

萬歷後期的抗日援朝戰爭中,明朝水師配合陸軍千裡遠征,沉重打擊了日本關白豐臣秀吉以朝鮮為跳板,預謀侵略中國的野心,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朝鮮王朝,被稱為再造之恩。

在最後的露梁海戰中,明軍老將鄧子龍親率三艘大船沖入敵陣,橫沖直撞,簡陋的日本船隻根本不堪一擊。

還是因為友軍誤傷,將火器打到了鄧子龍的船上,導致起火而壯烈犧牲。

援軍趕到後,中朝聯軍兩面夾擊,擊沉焚毀日本戰船一百多艘,大獲全勝。

鄧子龍

鄭明水師重創西方殖民者

不過最為明粉津津樂道,體現明朝水軍實力的,是明朝行將滅亡時,還能暴打荷蘭海軍的料羅灣海戰。

崇禎六年,大明王朝已經風雨飄搖,關內李自成張獻忠發動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在一旁虎視眈眈。

朝廷財政虧空,更無力支持水師建設。

此時在福建東南沿海,卻是另一番景象,這裡有一個牛人叫鄭芝龍。

鄭芝龍,原名鄭一官,生於萬歷三十二年,他的舅舅是一名海商。

鄭芝龍從小就受到熏陶,到過東南亞,精通日語、荷蘭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

成年後他跟隨一個叫李旦的華僑出洋貿易,因為精明能幹,又拜李旦為幹爹,因此繼承了李旦的船隊。

料羅灣海戰

正是依靠這支船隊起家,鄭芝龍發展到船隻上千艘,部眾三萬人的規模,成為遠近聞名的『海龍王』。

崇禎元年,他接受朝廷招安,出任五虎遊擊將軍。

而此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積極擴張在中國的貿易,因為海禁影響,又受制於鄭芝龍,一直無法打開局面。

於是惱羞成怒,秘密組織了一支艦隊,準備給鄭芝龍一點顏色看看。

崇禎六年公歷7月7日,13艘荷蘭戰艦不宣而戰,對明朝南澳守軍突然襲擊,雙方互有傷亡。

於是荷蘭艦隊調頭北上,又在廈門襲擊了鄭芝龍的船隊,並在周邊大肆搶掠,強迫明朝政府開放貿易。

雙方邊打邊談,互相扯皮,其實都是緩兵之計。

荷蘭方面找來鄭芝龍的對手劉香,由他提供50艘海盜船提供支援;明朝方面福建巡撫鄒維璉從漳州趕來支援,集結了共計150艘戰船。

鄭芝龍

荷蘭戰艦是當時西方流行的蓋倫船,擁有兩層或三層甲板,火力很強,但是吃水深,比較笨重。

明朝戰船被荷蘭人叫做『戎克船』,相對較小一些,但是吃水淺,比較靈活。

10月22日,雙方在料羅灣,也就是金門島東南海域進行最後的決戰。

荷蘭8艘戰艦居中,劉香的50艘海盜船在周圍策應。

鄭芝龍具有兵力優勢,選擇主動出擊,他用50艘主力炮船直撲荷蘭艦隊,身後的100艘小船攜帶火具,在炮船的掩護下一擁而上。

荷蘭人完全沒有見過這種打法,頓時陣腳大亂。

料羅灣海戰中,鄭芝龍共擊沉焚毀荷蘭戰艦5艘《荷蘭方面記錄是2艘》,俘獲1艘,生擒118人,劉香的散兵遊勇幾乎全軍覆沒。

明朝戰船

這一戰打出了明朝的國威,也打出了鄭芝龍的名聲。

從此東南沿海一片祥和,通商貿易都打著鄭氏旗號,一路暢通無阻。

鄭芝龍被福建人奉為海上長城,他的控制范圍遠及東洋、南洋,名義上擁有各色人種構成的二十萬兵力,和三千艘大小船隻,成為西太平洋地區的小霸主。

明朝滅亡後,鄭芝龍降清,而鄭成功繼承了他的船隊,繼續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

雖然無力北伐中原,但對付老對手荷蘭人還是綽綽有餘,這就有了開頭的鄭成功收復臺灣,趕走荷蘭紅毛鬼的故事。

此後鄭氏三代經營臺灣,開發寶島,維護祖國東南安定,靠的就是縱橫海上的強大水師。

據《武備志》記載,明末的水師炮船,船首安裝紅夷大炮一門,船舷兩次安裝發熕二十門,其他小型火銃一百多門。

後來施瑯也在《靖海紀事》裡說,鄭軍戰船分雙層,安裝重炮,有水手一百戰兵三百,與清末的武裝漁船簡直是天壤之別。

鄭芝龍

鄭氏水軍的戰術一脈相承,可謂一招鮮吃遍天。

首先大型炮船發起沖擊,用船首的紅夷大炮壓制敵人,接近後再把炮船的右舷對準目標,右舷的火炮發完之後再用左舷,左右都打完了,小型火銃齊發,最後靠近敵人的船,跳上去展開接舷戰。

如果遇到靠不上去的軍艦,就會派遣十幾艘小型船隻圍繞敵艦用虎蹲炮和其他火器攻擊。

比如在料羅灣海戰和臺江海戰中,鄭軍用鳥銃和火箭將荷蘭人船上的帆燒毀,使其失去動力,變成待宰的羔羊,再萬炮齊發,直到徹底擊毀。

有人說,如果不是清朝入主中原,依靠明朝的海外貿易和航海技術,不至於在近代被動挨打,或許我們會提前進入大航海時代,保持在世界上的優勢地位。

歷史不容假設,但值得深思。

因鄭氏奉明朝為正統,自稱延平王,因此我們可以說,陳友諒給留下的豐厚遺產,使明朝擁有了當時最先進的造船和水戰技術,得以稱雄世界三百年。

參考資料

《明史·太祖本紀》

《明史·陳友諒傳》

《明史·鄭成功傳》

《武備志》

宮崎繁吉.《鄭成功》.甘肅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