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好美,為何被消失了?《網路歷史》

看多了甜膩的古偶,抓馬的後宮爭鬥,不少觀眾早就想換換口味了。

嘿!《天下長河》來的真是時候。

它沒有艷俗的服化道,沒有十級濾鏡,也沒有油膩的工業糖精,沒有狗血空虛的故事。

取而代之的——

是震撼的場面。

暴雨傾盆,黃河肆虐,兇猛的巨浪沖擊著河堤,威脅著周圍的城市農莊,黎民百姓。

是恢弘的歷史背景。

為解救蒼生,康熙支持河道治理工程,重用良臣為此奔波效勞。

是復雜的朝堂政治。

看似簡單的工程,背後牽扯重臣之間的利益,他們不斷試探和較量。

是利益面前的眾生百態。

貪婪的河道總督,挪用修理河道的銀兩,導致洪澇,一心為民的巡撫卻背著污名殉職,位於最底層的工人,哪怕被拖欠工錢,也必須守護家園,為此,一條條生命被洪水吞噬……

這部劇讓觀眾,震撼、揪心,且感慨萬千。

看罷,不禁嘆一句:

真過癮!

好久沒有這種感覺了。

確實,回顧近二十年,這般帶有歷史韻味兒的劇,是愈發的少了。

能被人銘記在心的,更是屈指可數——

《貞觀之治》

這部劇無論是佈景,還是服飾,都堪稱完美的再現了初唐時的風采。

唯二不足的,一個是特效真的很爛,一個是審核的剪刀手硬生生把80集砍成了50集。

但,這絲毫不影響它被打出9.3的高分。

畢竟,它所營造的歷史厚重感,是難能可貴的。

馬躍演的李世民,年輕時銳意進取,晚年時彷徨糾結,他的身上,既有帝王的謀略和手段,也有人性的柔弱點,有恐懼和狹隘。

除了他,還有長孫皇後、風塵三俠、貞觀諸臣,他們既不是完全的好人,也不是完全的惡人。

而是在各自的位置上,有符合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打造出下一個盛世。

可以說,這是一部難得的不是講權謀鬥爭,真正講治國的歷史劇。

《漢武大帝》

對於很多90後來說,這是小時候跟著父母一起看的劇,每天準時守候在電視機前。

看了無數遍,依然不覺得乏味。

並且,依然沉迷在動聽的片尾曲裡,被劇中那些穿著漢服的女演員的美和氣質,所深深的吸引。

不過,再有魅力也比不過男一號。

飾演漢武帝的是國寶級演員陳寶國,他把帝王的氣質、情緒,拿捏的恰當好處。

記得胡玫導演說過,有一場戲,劇中劉徹面對著千軍萬馬,眼神中燃氣希望之情,可實際拍攝,陳寶國面對著的,是空無一物的草場。

在陳寶國的演繹下,漢武帝即便做了很多錯事,卻依然是個有勇有謀、雄濤大略、 善於提拔將才的好皇帝。

他用一生驗證了一個道理:要懂得功成身退。

《雍正王朝》

這部劇經常被拿來與陳道明的《康熙王朝》進行比較,但過半數人認為——

沒看《雍正王朝》時,覺得《康熙王朝》多好看;

看過《雍正王朝》,才知道《康熙王朝》有多不好看。

當然了,每個人口味不同,不能認為的這麼絕對。

比如廠長就覺得,這兩部劇隻是亮點不同罷了。

不同於《康熙王朝》像是皇帝的個人魅力秀,該劇裡焦晃的康熙和唐國強的雍正是大局的左右者。

它在彰顯為君的孤獨之餘,重點更在於改革朝政。

劇集的敘事空前的大,從兩代立儲,滿漢沖突,從國家財政,到吏戶整頓,從攤丁入畝,到科場舞弊……

政治牽一發則動全身,看完了整部劇,便像看了一遍歷史書。

援引一位網友說的——

它幾乎塑造了80後一代人對宮廷乃至政治的認識。

《大秦帝國之裂變》

這是鮮少拍戰國時期的劇。

原著是作家孫皓輝先生花十年心血完成《大秦帝國》,後續還出了數部,但口碑褒貶不一,唯有第一部是當之無愧的神作。

神在角色。

在一個個老戲骨的演繹下,人物立體鮮活,無限貼近歷史:

王志飛的商鞅,大力推行變法,最後慘遭陷害,被處以車裂後示眾。

侯勇的嬴渠梁,招賢納士,重用商鞅,開展變法,扭轉了秦國羸弱的局面。

李立群的魏惠王,貪小自大,目光短淺,終使國家衰落。

……

神在臺詞。

隨手舉例就有,秦孝公對衛鞅的連環四問。

不能變?

法立如山。

不能緩?

法貴時效。

不能減?

減刑潰法。

不能特赦?

法外無恩。

一句『法治,誅行不誅心』,展現了秦國朝政論策的開明,點中禮制治國、治民的要害。

神在格局。

故事上追商鞅變法成強秦,下記楚漢橫空秦煙滅。

我們可以看到七國爭雄,百家爭鳴的壯烈景象。

看後讓人激動澎湃之餘,陷入沉思,思索古人的聰慧。

《大明王朝1566》

這部劇是當之無愧的國產歷史劇的豐碑。

它用實力證明,中國缺的不是好演員,而是好編劇、好導演。

確實,看過的觀眾,無一例外都對制作方芒果臺刮目相看。

有人說——

如果說《大明王朝1566》是中國版的《紙牌屋》,這是高看《紙牌屋》了。

還有人說——

看完這個,感覺《權利的遊戲》隻能改名叫《權利的鬥毆》了。

或許沒看過的,會疑惑,它到底牛在哪?

要廠長說,它格局之大,眼界開闊,堪稱現實的社會活在歷史中。

劇中,大明王朝裡的所有人,所有事,彼此牽涉,沒一個是自由的。

屬下揣摩官長,內閣揣摩皇上,太監揣摩主子,東宮揣摩父皇,君上揣摩臣下,師父揣摩子弟,官僚揣摩宮闈,地方揣摩中央,嚴黨揣摩清流,清流揣摩嚴黨。

鏡頭將每個階層從上至下,從內到外,看了個透徹。

正如嘉靖所說——

你們這些人有些是雲,有些是水,所做的事情不同而已。

都是忠臣,沒有奸臣。

乍一聽,是昏君的言論,實則是真正的為君之道。

是啊,在復雜的政治裡,沒有真正的賢臣,而賢與不賢,有時候也由不得他們本人。

明白這個道理,便賢時用,不賢便黜。

你為我用,才是生存之道。

能看出,此時的忠與奸,好與壞,沒有清晰明了的界限。

與不批判忠奸對應的是,不歌頌皇帝。

鏡頭把視野放在高處,俯瞰歷史,帶領觀眾看到了每個人在歷史命運中求生、掙紮,成功,或者失敗。

記得《大明王朝1566》的編劇接受采訪時曾說,『我敢在這裡說一句,我們這部電視劇出來之後,不管你哪個界,文學界的、史學界的,方方面面的,最後都得承認,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學作品』

『這部戲,要讓任何文學藝術門類的人看了,不敢小瞧電視劇』

如今看來,他說到做到了。

坦白講,廠長真心希望這幾句話能刻在每位影視人的心裡,尤其那些拍爛戲隻為了賺快錢的。

讓這些人知道,什麼是職業操守,什麼是影視人該有的抱負。

相信,倘若人人都能將此銘記於心,國產劇就後繼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