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秋,秦始皇第五次東巡,駕崩於沙丘宮《今河北廣宗》。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在祖輩的基礎上,勵精圖治,奮發圖強,終於統一了天下。
他本應高枕無憂,然而他高興不起來,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最後5年時間裡,卻成為了一個暴君,激起民怨,為秦亡埋下禍根。
那麼,一向賢明君主,為何後五年成為了一個暴君?秦始皇背後的秘密是什麼呢?
戰國時期,因為周王朝的衰敗,使得諸侯之間競相發展。
當時的秦國處於西北蠻荒之地,因為成立較晚,發展緩慢,所以在面對這些動輒幾百年歷史的諸侯時,就成為了被欺負的對象。
在內憂外困之下,秦孝公頒佈了《求賢令》,說『誰有計策能夠讓秦國強大,寡人就與他供奉天下』
此時衛國的商鞅正好懷才不遇,他來到秦國,實行了著名的商鞅變法,可以說商鞅成就了秦國,同時秦國也成就了商鞅。
商鞅變法簡單來說就四個重點,分別是弱民、重刑、軍功和禁旅,他先確定了土地私有制,而後又制定了嚴格的法律,這個加大軍功獎勵,表面上看是打破了貴族的世襲制,降低他們的權益,給了普通百姓一個上升通道,但實際上它的核心思想是弱民,讓所有人都處在生死邊緣,想要活下去就必須要為秦國努力。
商鞅的這一套,普通百姓沒有什麼感覺,但是對貴族來說就是晴天霹靂,所以這個變法在其他貧富差距極大的諸侯國無法推行,而落後的秦國就是最好的變法對象。
就這樣商鞅花了十年的時間,將原本弱小的秦國打造成為了一個軍事機器,後世的白起、王翦、蒙恬等將領,都是在商鞅變法的影響下催生出來的殺器。
突然強大的秦國也引起了另外六國的聯合討伐,於是秦國不得不送出質子,以求能換來一個穩定的發展時期。
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曾經就是秦國在趙國的質子。
秦莊襄王在趙國做質子的這段時間裡,遇上了一個關鍵人物,即衛國商人呂不韋,呂不韋與他達成了政治聯盟,答應幫助他坐上秦國王位,在他們接觸中,秦莊襄王還看上了呂不韋的小妾。
這個小妾就是趙姬,後來兩人誕下的子嗣就是一統天下的秦始皇。
公元前250年,秦莊襄王重回秦國,並坐上了秦國王位,之後趙姬成為王後,而呂不韋也如償所願,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
這本來是一場完美的交易,但可惜才過了兩年的時間,秦莊襄王就英年早逝,此後嬴政登基,成為了秦國的少主。
這一年嬴政13歲,開局卻是眾叛親離,首先是義父呂不韋利用自己把持朝政,弟弟成嶠想依靠外戚勢力奪權,就連生母趙姬整天都想著如何控制權力,如何禍亂後宮。
在秦莊襄王生前,呂不韋就曾與趙姬私通,到了襄王死後更是變本加厲,而且很有可能呂不韋就是毒害秦莊襄王的兇手。
後來呂不韋擔心嬴政的報復,開始刻意疏遠趙姬,同時也擔心趙姬心懷不滿,於是就將嫪毐介紹給了趙姬。
趙姬太過荒淫,被欲望沖昏了頭腦,不僅將朝政一把交給了嫪毐,甚至還為他誕下了子嗣。
公元前239年,成嶠依靠外戚勢力發動了『成嶠之亂』,而後又被趙姬的打手嫪毐平定,這次外戚在秦國徹底消失了,嫪毐也因此坐上了長信侯。
一年之後,嬴政在雍城舉行了加冠禮,開始親政,之後他先是透露口風,迫使嫪毐謀反將其鎮壓,後又囚禁趙姬並摔死了她的兩個私生子,最後免除了呂不韋的職務,賜他飲毒酒自盡。
做完這一切之後,嬴政才真正算是坐上了秦國的皇帝,徹底的集權和商鞅變法的加持,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根本原因。
商鞅的變法把秦國催生成了一臺戰爭機器,秦國的士兵看待戰場就如同我們看待高考一樣,這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在掌控秦國後,秦始皇根據李斯的建議,采取了先易後難,遠交近攻的策略,先是快速消滅韓趙,而後又穩住燕齊,吞並楚魏,最後收買齊國的宰相,破解燕齊雙方聯盟,並逐一擊破。
在公元前221年,39歲的嬴政一統天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
此後改正朔,易服色,以水為德,建立了大秦王朝。
在統一天下後,他面臨著一個巨大的難題,到底是使用商周時期的分封制,還是繼續堅持自己的集權理念?秦國的制度真的適合六國嗎?
分封制絕對是在走商周滅亡的舊路,秦始皇決定探索出一條新的道路,這也就是後來的封建王朝制度。
在往後的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其實都是將秦國的制度延續給了其他六國。
這樣一來就得罪了整個六國的貴族,秦始皇打定主意,『徙天下富豪12萬戶於咸陽』,收繳天下鐵騎,鑄成12銅人,為的就是以武力來壓制貴族的不滿。
早期的貴族幾乎都是崇尚周禮的儒生,秦始皇的理念一不符合他們的思想,二又損害了他們的權益,所以他們堅持讓秦始皇實行周朝的分封制。
就在這個時候,李斯站了出來,說分封的結局不就是重走戰國爭霸的歷史?李斯支持了秦始皇,他們共同確定了秦國以後的道路。
到了第二年,秦始皇來到了齊魯大地,遵循齊魯的禮法,想約儒生們去泰山封禪,如果將這裡的儒生理解為是整個天下的貴族勢力,那這次封禪就是秦始皇對貴族勢力的妥協和談判。
可惜的是,這次談判並沒有什麼結果,而且還迎來了儒生的譏諷與嘲笑,但即使如此,他也沒有趁機報復,能否找到一條合適的道路,可以說是關乎整個秦朝的存亡,秦始皇害怕嗎?
根據《秦始皇本紀》來看,他每天都要批閱120斤的竹簡,而且常年都要奔波在遊歷的路上,甚至最後還累死在路上。
毫無疑問,他是一個極度不安的帝王,那他到底在擔心什麼呢?
在封禪之後,秦始皇接連遇上了張良刺殺、蘭池遇盜,一個落魄的貴族刺殺當朝帝王,竟然舉全國之力都追查不到兇手,為什麼每次都有刺客知道自己的行蹤呢?到底又是誰在包庇這些刺客?
秦始皇不敢想象,似乎在他看不見的地方,還有一雙無形的巨手將要面臨一場同整個天下的博弈。
在44歲之前的秦始皇,一直都是一個賢明的君主,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五年,他才化身成為了一個暴君。
那這五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公元前213年,儒生淳於越再一次向秦始皇發難,建議重新采用分封制,而丞相李斯的據理力爭,與他在朝堂之上爭辯,距離上一次確立郡縣制度,已經過去了九年的時間,但依舊沒有一個結果。
面對每況愈下的身體,整個制度的逐漸崩壞,秦始皇決定鋌而走險,發動了焚書坑儒事件。
焚書坑儒,焚書確實是為了統一思想,但坑儒坑的不是儒生也不是術士,而是以侯生、盧生為首的攻擊秦始皇思想和秦朝體制的勢力。
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問題,在坑殺這些勢力的時候,他一直培養的繼承人扶蘇,卻以『諸生皆誦法孔子』為名替這些貴族求情,這說明自己一直培養的繼承人竟然站在了自己的對立面,與六國貴族是同一個勢力。
秦始皇是什麼態度呢?『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秦始皇真的是在懲罰扶蘇嗎?他讓扶蘇去邊疆監察蒙恬,而不是蒙恬監察扶蘇,蒙恬是什麼人呢?是坐擁40萬兵團的大秦第一武將。
既然扶蘇反對自己的路線,那為什麼還要讓扶蘇與擁兵自重的蒙恬為伍?如果了解完秦始皇的處境後,就會明白,扶蘇是他留給秦朝的一個機會,他準備與六國貴族進行最後一次博弈,如果失敗,扶蘇就是秦朝唯一的機會。
在秦始皇生命的最後五年,先是遷50萬人徙戍五嶺,又遷70萬人徙建阿房宮、驪山陵,而後又修直道,築長城,罷黜百家,獨尊法術,這個其實就是他與六國貴族之間的博弈。
那六國貴族如何反擊呢?
在公元前211年,東郡突然天降隕石,在隕石上還刻著『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樣,如果剔除所有的外因,這塊石頭之上的刻字,就是六國殘餘的貴族對秦始皇集權制度的反擊。
並且在同一年,還有人將一塊玉璧送到了秦始皇使者的手裡,而且這個人還帶給了秦始皇一句話,叫做『今年祖龍死』。
這個就是明目張膽地宣戰,從輿論上的宣戰。
這到底是一股多麼強大的勢力,他無法想象,在他埋下扶蘇這顆暗器後,就開始了大刀闊斧地改革,不惜用武力來統一思想、四處建設來消耗民力,使得他們再也不會有反抗的能力。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抱憾而終,可能他也沒想到此後會出現『沙丘之變』,秦始皇到底想不想讓扶蘇繼位呢?
這是肯定的,盡管扶蘇與他的理念不同,但秦始皇後期的舉動完全就是臨終之前的最後一次嘗試,如果失敗,與他對立的扶蘇恰好就是繼位的最佳人選,所以在他臨終前曾寫下了一份詔書,內容是讓扶蘇來參加喪事處理。
此後詔書交由趙高保管,其實這句話就是比較明顯地暗示,在明面上,扶蘇與自己是敵對勢力,自己的形象越差,那扶蘇繼位後就越容易穩定民心。
讓扶蘇有掌權的能力,又不指定他繼承,這個就是最好的做法。
就算以後朝中老臣反對,扶蘇帶兵殺回,反而可以安撫貴族勢力的躁動。
但李斯和趙高有不同,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如果扶蘇繼位,他所堅持的法家理念就會滅亡,於是他選擇聽從趙高的安排,繼續堅持秦始皇的理念,擁立胡亥為帝。
他們隱瞞了秦始皇駕崩的消息之後,又假傳詔書給扶蘇,賜他自盡。
盡管蒙恬勸他說,皇帝派我率領30萬軍隊鎮守邊陲,令您擔任將軍,這乃天下的重任。
但扶蘇卻依舊選擇自盡。
扶蘇為什麼一定要自盡呢?源自秦始皇的威嚴,其實就是他不知道秦始皇駕崩的消息。
秦始皇也沒有想到這一步,一直跟隨在他身邊的蒙武,是扶蘇的密探,秦始皇駕崩時,他竟然還在外面給他祈福,自始至終都不知道秦始皇駕崩的消息。
秦始皇是一個孤獨的人,此後秦二世胡亥繼位,進一步加劇了秦朝體制對於百姓的壓迫。
有可能胡亥已經被李斯和趙高架空,有可能這個人確實有問題,上臺沒幾個月就殺光了幾十個兄弟姐妹。
在胡亥上位的同年,陳勝、吳廣起義,理由有兩個,一個是秦法規定延期當斬,所以他們不得不起義。
但根據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來看,延期最多就是訓斥和罰款,根本威脅不到生命。
第二個是『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所以他們還是打著扶蘇的名號起義,這場起義就是兩種勢力對抗下所誕生的產物。
此後,先是陳勝、吳廣,後是項梁、項羽,原本不可戰勝的秦軍,才堅持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被徹底覆滅,這時整個天下都厭惡了秦朝的體制,就連當地縣令、地方長官也一同起兵謀反。
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入咸陽,秦朝徹底滅亡,秦朝盛於法,亡於法,算是一種比較中肯地評價。
在面對時代變革這個宏大的問題時,我們很難判定一個帝王的是非功過,但起碼我們不能像後世的王朝一樣,一邊罵著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一邊又幹著禁書燒書獨尊一脈的舉措。
我們不知道秦始皇的想法,他是一個偉大且孤獨的人,至於是非功過,或許到打開秦皇陵時可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