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明月的熱播,把明朝那段歷史,又一次拉回到人們的視野,本來明朝就是一個熱門朝代,這次電視劇眾多老戲骨的加盟,更讓我們對這部電視劇期待很高。
劇中王勁松飾演劉伯溫,這個演員在飾演智謀角色的時候,眼神裡總是能感覺得那種不怒自威的犀利感,很符合劉伯溫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
但是,作為一個現代人,當我們重新翻閱那些史料的時候,你會驚訝地發現,劉伯溫看起來很普通呀,完全沒有民間傳聞的那樣神奇呀。
關於劉伯溫的地位,有句俗語說得很明白,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言下之意很明顯,那就是劉伯溫要比諸葛亮厲害。
我是忠實的武侯迷,當然我也不會為了誇一個而踩一個,如果我們認真地看一下劉基的生平事跡,你會發現他真的沒有那麼神,至少沒有民間傳說中的那麼厲害。
智囊最容易
在古代有個群體,叫做智囊或者叫做軍師,這類人是各類影視劇和小說,最愛渲染的人物,動不動就是,我有一計可安天下。
這種心裡,其實跟爽文差不多,就是給那些自以為很聰明,能看懂天下大勢,動不動就想指點江山的那種讀書人,李白就是個典型。
事實上,我們經常聽到的那些智囊團的故事,他們的作用,本質上都沒那麼大,而古代社會,可能最容易做的就是軍師了。
軍師是出主意的,最終的決定權卻在主公手裡,而執行者則是那些上陣殺敵的將軍們,這裡面的軍師可以完全立於不敗之地。
打仗無非兩種結果,贏和輸,贏了那時軍師的計策秒,輸了那就是執行者沒有按照計策執行,或者執行得不好。
要麼是主公沒用軍師的計策,輸了自然更加尊重軍師,贏了呢,仗都打贏了,回來頂多奚落軍師幾句,沒什麼大事。
所以最終的決策者才是那個承受壓力最大的人,況且不同的軍師,甚至主意都是完全相反的,而且在真正的大事情上面,其實所謂謀略,奇謀的作用非常小。
我們日常的生活場景,如果有人非常聰明,鬼點子非常多,你會覺得他能搞定很多事情,但是這個場景一旦被放大,面對超大的區域,甚至是全國的惡時候,所謂的謀略作用很小。
軍閥混戰的時候,決定勝負的是實力,並不是幾個看起來很高明的策略,幾十萬大軍出發,將帥的隨機應變,後勤糧草的保障,這些都遠遠超過什麼計策,幾十萬大軍要吃伐,要論起大刀長矛砍人,組織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尷尬的劉伯溫
劉伯溫大體來說,能算得上是元朝人,是個典型的聰明孩子,小時候想的也是一心報效朝廷,但可惜的是,元朝非常的腐敗黑暗。
劉伯溫兩次做官,最終還是歸隱山林,他已經對朝廷徹底失望了,他在其他明君的出現,而朱元璋就是那個他心目中的明主。
但劉伯溫的加入,是跟其他三個人捆綁在一起的,他們是龍泉的章溢、麗水的葉琛,還有浦江的宋濂,四個人合稱浙東四學士,史學家普遍認為朱元璋和一般的農民起義領袖有了本質的區別,就是從這四位的到來開始的。
這裡面劉伯溫的地位其實非常尷尬,他是以文人的名氣被朱元璋請進來的,但是要論文采他不如宋濂,這次此後的帝師,一直都保持這讀書人的本分。
而劉伯溫則更像是一個雜家,尤其是通曉天文陰陽術數等知識,算是朱元璋身邊一個奇人,因此他的名氣要大得多,但實際上宋濂做的,都是更具體的規章典籍的工作,正是這些制度文化設計人,讓朱元璋跟其他紅巾軍有了本質的區別。
要是按照文武來分,朱元璋身邊還有個更值得信賴的文人,那就是李善長,很多人都納悶為什麼大名鼎鼎的劉伯溫,最後論功行賞的時候,隻是一個誠意伯呀,因為朱元璋認為,他就是這個功勞呀。
朱元璋不是不知道文人的價值,淮西二十四將,都是大明朝的功勛,六公爵更是明朝的頂梁柱,但是排第一的卻是李善長,因為朱元璋知道,李善長在明朝的建立中做了多大貢獻。
不要再糾結劉伯溫為什麼隻得到誠意了,因為他的功勞就這麼大,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和原因。
更重要的是,劉伯溫在明朝統一之後,做了一兩年的言官領袖就辭職了,後來他為了活命,又回到京城,但也是無官職狀態,洪武八年劉伯溫去世。
可以看出來,在大明朝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的制度建設,法治假設和國家治理等制度性建設的時候,劉伯溫並沒有參與其中。
明朝的國策和祖宗之法,都是在朱元璋時代定下來的,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那就是一個老農民對國家的全部理解,非常的落後,完全沒有開闊的胸襟。
朱元璋雄才有餘,大略不足,非常務實,但是也隻能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看一個人的成就,你總得看他做了什麼吧,事實上劉伯溫對大明朝的貢獻,尤其是明朝建立之後的貢獻還真的不多。
大明需要諸葛亮
既然劉伯溫並沒有特備重大的貢獻,為什麼他的名聲會如此之高呢,主要是因為,大明朝需要一個張良,諸葛亮一樣的人物,尤其是朱元璋經常被拿來和劉邦做比較,那麼很自然的,劉伯溫就是張良。
在眾多的文臣之中,人們心目中的軍師形象,那也隻能是劉伯溫了,一旦這種形象被選定,那就會產生層類效應,各種事跡就會一層層往劉伯溫身上堆積。
至於說,各種神預測,和劉伯溫自己的傳聞,所謂預知未來的能力,無一例外全是假的,要麼是廣撒網,見人就說你必成才,要麼幹脆是成功之後,瞎編的。
總之,你如果相信有人可以預知未來,而且還是非常具體的未來,那隻能說九年義務教育,還是任重而道遠呀。
民間崇拜的人物,很多時候,跟歷史的真相,並不是完全相符的,畢竟朱元璋小時候想象中,皇帝的生活就是天天吃大餅,民間自有民間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