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北伐是諸葛亮勝算最大的一次北伐,當時曹魏自劉備死後,對蜀漢已經放棄了進攻政策,甚至連防守都慢慢地空虛,而諸葛亮出兵又具有突然性,所以蜀漢大軍一出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皆降,『關中響震,朝野恐懼』。
可是就在這局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參軍馬謖所駐守的街亭卻偏偏失陷在了曹魏右將軍張郃的手裡,諸葛亮失去了前方據點,又擔心曹魏援軍越過隴山進入隴右,不得已隻能退兵,勉強保住蜀漢的根本,也把第一次北伐的勝果全部丟棄了。
一、關於馬謖在街亭的安排是否有誤?
以《三國志》關於此戰當事各人的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馬謖之所以會失敗的原因:
當時馬謖所駐守的地方為南北走向、寬一百八十多裡的隴山南部,山下就是街亭。
據《秦州記》記載:『隴山東西百八十裡,登山嶺,東望秦川四五百裡,極目泯然』。
所以隴山和秦嶺是呈一個包圍網,隴山之左為山高險峻的隴右地區,以右為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
馬謖將軍隊安置在山上,就是要依靠險要的地勢,以及蜀漢精通的山地兵,來阻擋張郃的騎兵大軍團,這一點並不能說馬謖錯了,當年馬超聯合韓遂、楊秋等人,在關中集結了十萬大軍,可數個月就被曹操擊敗,馬超被迫逃入隴右。
結果就憑著從張魯那裡借來的軍隊和一些氐、羌聯軍,馬超和夏侯淵在隴右硬生生地相持了一年有餘,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隴右的地勢給了馬超很大的幫助和掩護,夏侯淵始終無法將其全部擊潰所導致的。
而張郃所說的馬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或許隻是張郃想當然耳。
想一想就知道了,曹魏會不會把可以克敵制勝的佈陣之法教給敵軍呢?
至於水源問題,其實隴山上是有水的,《秦州記》也說了『故歌曰:‘隴頭流下,分離四下』這一點和《漢書》所說的可謂是大同小異:『天水有大坂,名隴山,其旁有崩落者,故曰坻頹。
又曰: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柱』。
所以隴山是有水的,《王平傳》所說的『舍水上山』其實並不正確,或許是王平自己對諸葛亮說的。
二、馬謖在南山的佈排是他在看到了街亭不足守之後的戰術改變,可卻是依靠兵書的死記硬背,因為他本來就不是這塊材料
馬謖作為諸葛亮最早的內定繼承人,他本來就是屬於蔣琬、費禕這類的謀士,而不能做魏延、王平之類的先鋒,諸葛亮此舉或許是為了培養馬謖,可他不應該把馬謖安排在如此重要的街亭之地,這是諸葛亮的鍋,無奈卻是馬謖背上了。
在看到街亭地小無險之後,馬謖不得不將軍隊佈置在山上,並讓王平和高翔在山下紮營,互成犄角,一旦張郃攻山則王、高來救,一旦張郃繞山前進則馬謖包抄其後路。
這樣的佈局無非是為了給諸葛亮爭取時間,讓他可以盡快蠶食鯨吞隴右地區,隻有諸葛亮完成了隴右攻略,到時候張郃不管是攻山還是繞山,北伐之戰都已經進入收割狀態了。
可是諸葛亮越級提拔馬謖,任人唯親,這一點自然會引起諸將的怨恨,尤其是一向對諸葛亮有怨言的魏延和性格狹隘的王平,前一個是諸葛亮隴右攻略的負責人,後一個是馬謖的副將兼機動救援部隊,這兩人一旦拖緩了攻略的進度或者不去救援馬謖的話,那等待馬謖的就是張郃五萬大軍來襲,而馬謖一無臨場經驗,二無足以抵擋張郃大軍的兵力,自然也無法守住南山了。
諸葛亮做事一向以自我為中心,很少聽得進別人的話,前有越級提拔馬謖,讓諸將心寒,後有姑息魏延和楊儀之爭,差點把蜀漢大軍葬送在了南谷,就連他看重的將軍向寵,最後卻死在南征之戰中,連屍體都被南中蠻夷搶了去,這三點足以證明:諸葛亮識人不明,看人的能力比起劉備、曹操來要弱得多了。
總結:馬謖之敗,是敗在了諸葛亮手上,他自己固然有責任,可在當時的情況之下,他在街亭的佈防其實並沒有什麼錯誤
馬謖戰敗後被諸葛亮明正法典斬首,這時遠在成都的劉禪派諸葛亮心腹蔣琬前來,問諸葛亮為什麼要這樣做?
而諸葛亮卻以孫子用法嚴明而制勝於天下的理由搪塞過去。
連不問政事的劉禪都知道馬謖之罪,罪不至死,難道諸葛亮就看不出嗎?
其實諸葛亮是為了安撫將領的心,他越級提拔馬謖本來就得罪了一大批武將,要是馬謖贏了還好說,可現在馬謖敗了,敗得一塌糊塗,這不直接證明諸葛亮的用人不明嗎?
多少被諸葛亮打壓的人都在看著這笑話呢,所以諸葛亮隻能把矛頭轉移,把所有罪過全部推到馬謖身上,自己摘得幹幹凈凈。
《三國志》所說他『戮謖以謝眾』,可《襄陽記》也提到『十萬之眾為之垂涕』,可見當時不願馬謖死的人還是占大部分的,就連成都的劉禪也是一樣,諸葛亮所謂的『謝眾』,其實是要給魏延、王平等人一個說法,給他們出氣,要『謝』他們。
當然諸葛亮最後也為馬謖祭奠,並善待其家人,他或許也知道馬謖其實不該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