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傳——杜如晦篇。《網路歷史》

前言: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為君十幾年的唐太宗從當初意氣風發的少年英雄步入了中年,年紀越大也就越懷念舊事,為了紀念當初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唐太宗便命畫家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

這些畫像比例皆真人大小,面北而立。

凌煙閣總共三層,最內一層是功勛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層為其他功臣。

按照順序這二十四人是: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勣、秦瓊。

今天要說的正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三的杜如晦,成畫時已去世13年,生前位居尚書右仆射、吏部尚書、蔡國公,死後追贈司空、萊國公,享年45歲。

杜如晦出生於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年》,字克明,京兆郡杜陵縣《今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人,自幼聰慧,喜愛歷史及文學。

隋煬帝登基後杜如晦被征為預備官員,當時的吏部侍郎高孝基非常看重杜如晦,便授予他滏陽縣尉的官職,但杜如晦不久便棄官而回。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淵起兵反隋,同年攻取長安,秦王李世民便召在京的杜如晦入府擔任法曹參軍,後又遷升杜如晦為陜州總管府長史,杜如晦由此成為李世民心腹。

隨著李世民在外南征北戰,秦王府的人才也越來越多,秦王勢力擴展迅速。

這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不安,為了削弱李世民的勢力,他向唐高祖李淵進讒言將秦王府的官員外調,李淵欣然同意。

李世民見自己府中的人才被調離的越來越多,未免有些擔憂,房玄齡卻寬慰他道:『府中幕僚雖然被遷往外地的人比較多,但是沒有什麼好可惜的,隻有杜如晦聰慧,能洞察事理,這個人有王佐之才,大王如果為鎮一方,那用不上他,但如果以後要經略天下,那就非杜如晦不可,隻有此人才能幫你大忙』李世民聽後如夢初醒,趕忙向李淵上奏,請求將杜如晦留在秦王府。

杜如晦雖是一介書生,但他也為唐朝建立和統一天下立下了大功。

以隨軍參贊軍事的身份跟隨李世民先後於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討伐薛仁杲;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出擊劉武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進攻竇建德、擊破王世充。

在李世民征戰天下的過程中少不了杜如晦為其運籌帷幄、判斷軍勢。

武德四年《621年》封無可封的李世民讓李淵絞盡腦汁為其專設了一個天策上將的職務,李世民擔任天策上將後建立了文學館,任用杜如晦為從事中郎,為十八學士之首。

李世民還經常去文學館與杜如晦討論經義,一待就是一天。

太子李建成見狀又不平衡了,再次上言李淵,將房玄齡與杜如晦逐出了京師。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建成認為光瓦解李世民身邊的文官還不夠,他還要拉攏武將,尉遲敬德就是他拉攏的對象之一,可他沒料到尉遲敬德對李世民忠心耿耿。

遭到拒絕的李建成惱羞成怒,派人刺殺尉遲敬德,刺殺不成後又上言李淵將尉遲敬德打入大牢。

李世民自然不會對愛將置之不理,很快就將尉遲敬德保釋出來,但此時他與李建成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就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商議要在昆明池殺害李世民之際,消息卻提前泄露。

李世民手下將領紛紛勸他先發制人,但他卻下不了決心。

這時李世民才想起自己還有兩個智囊房玄齡和杜如晦,他便取下佩刀讓尉遲敬德將房玄齡和杜如晦秘密帶回京城秦王府,經過與二人徹夜謀劃,李世民才終下決心發動兵變。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門之變爆發,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誅殺,太子黨瓦解。

三天後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兩月後李淵退位,大唐最大功臣李世民登基稱帝。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李世民成為皇帝後自然要對手下論功行賞,杜如晦被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賜實封食邑一千三百戶。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杜如晦又以檢校侍中之職兼任吏部尚書,並仍然總管東宮兵馬《李淵退位後仍然霸占著太極宮,已成天子的李世民隻能在東宮處理政務》。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杜如晦代替長孫無忌成為了尚書右仆射,與房玄齡一起輔佐朝政,二人在當時獲得的贊譽非常高,被稱為良相。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年僅45歲的杜如晦感染惡疾,向李世民請求辭官,李世民恩準他停官不停俸,並十分關心他的病情,多次派遣使者和太醫前去詢問醫治,頻率之高以至於派遣的人在路上前後都能望見。

但這些畢竟是徒勞,杜如晦最終還是病逝了。

李世民悲痛不已,為其輟朝三天,追封杜如晦為萊國公。

李世民想要設立凌煙閣時杜如晦已經去世13年之久了,但他依舊沒有忘記這個曾經為自己運籌帷幄的功臣,將杜如晦列為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