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營口西炮臺,看著依然佇立在海岸的炮臺,盡管殘垣斑駁,仍能感受到它昔日的威嚴,體會那永遠刻印著歷史的沉重外,還應該去看看西炮臺遺址中的二個展館:『中國近代海防炮臺展』和『西炮臺歷史陳列館』,從中了解近代中國悲壯的海防史。
炮臺,是永不褪色的歷史備忘錄。
炮臺,就是架設火炮的臺基,它是隨著火炮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戰時工事。
一般設在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塞,有兩門以上的火炮組成。
炮臺通常設置在視界開闊、射擊方便、能居高臨下的險要地點。
在陸地上主要建在地勢險要的隘口,從山頂、山腰和山腳下采取層層配置;對所要控制的海面、海口和海岸等海防炮臺,它的要求更高,通常需要配置射程較遠,威力更大,能遠距離摧毀海上目標的火炮。
同時炮臺還要做到火力集中,炮位疏散,消除死角,減少損失,以達到互相掩護,大量殲滅敵人的目的。
中國近代炮臺史是一首靈魂和血肉的交響曲,是一部在歷史迷蒙中追求光明和進步的悲壯史詩。
近代以來,由於來自海上列強的威脅日益加重,國防需求逐漸加大。
已入垂暮之年的『天朝大國』——大清的自傲已不復存在,華夏大地圖強自救之聲日益響起,迫使清廷也痛下決心,修建衛國要塞,構築海防屏障。
經近代以來對原有老舊炮臺的利用改造和新式炮臺的修建,中國沿海逐漸形成了規模龐大的炮臺體系,它們雄歭江口海岸,高揚著國威,震懾著外敵,成為中國海防的一道重要屏障。
清政府自光緒初年廷議加強海防建設後,興起了修建新式炮臺的高潮。
在中國遍佈南北的近代軍事要塞——炮臺中,天津大沽口炮臺、海南秀英炮臺、上海吳淞口炮臺、廣東虎門炮臺、廈門胡裡山炮臺、營口西炮臺、深圳赤灣左炮臺等聞名遐邇,飲譽百年。
這些炮臺以宏大的規模,巧妙的構造,強大的火力,險要的居勢和悲壯的歷史,書寫著中國近代海防炮臺史。
營口作為當時東北唯一的通商口岸和遼河門戶,不僅經濟地位舉足輕重,而且政治、軍事地位也日顯突出。
光緒八年《1882年》,奉錦山海關兵備道續昌奏請朝廷,在遼河入海口修建炮臺。
它飽經甲午戰火的洗禮,歷盡百年歲月的滄桑,凝聚著華夏子孫非凡的才智,彰顯著中華民族不屈的靈魂。
落後就要挨打,無奈孱弱的國勢引來列強覬覦的野心,炮臺也見證了近代的屈辱史。
但侵略者的堅船利炮可以逞兇一時,不屈的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彎下堅強的脊梁。
當一個幾千年的文明古國在世界的巨變中剛剛睜開沉睡的眼睛,歷史的車輪已在頭上滾滾碾過,新的覺醒,新的抗爭,新的崛起由此開始。
展館帶著我們穿越炮臺滄桑的歷史長廊,一種警醒和奮發、屈辱和昂揚、不堪回首和砥礪前行的感受交織在心底。
華夏民族曾輝煌過,以磅礴的氣勢引領著世界,也曾經一度彷徨過,在近代洶湧的大潮面前成為觀望者和受害者。
但具有5000年文明積淀的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在坎坷和失敗面前止步不前,總是以巨大的民族自信心迎接挑戰,豪情滿懷地面向未來。
炮臺的歷史已經遠去,炮臺的身姿已經衰老,但它蘊含的深刻的歷史內涵卻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
經過一個多世紀戰爭和風雨的洗禮,它們依然屹立在中華大地上,默默地矗立在海疆,成為中華民族不畏強敵,奮發圖存的象征,也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