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和『站在自己利益這一邊』這類理念頗有市場。
秉持這種觀念的人認為,行為處事的判斷依據就不應以對錯來論,而應該是 — 能不能為自己或團體獲取利益。
這種觀念有沒有道理,最終能不能獲取成功,其實歷史上已經有兩位名人現身說法給出了答案。
這兩位名人就是元末明初的陳友諒和朱元璋。
陳友諒的一生是背叛的一生,他是一個將『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人。
通過結交夥伴、朋友,獲取資源。
榨取完價值後就毫不猶疑地拋棄、出賣他們,再結交新的夥伴、朋友,繼續獲取資源並向上『奮鬥』。
最終陳友諒頂替了自己的首領徐壽輝,成了天完國的皇帝。
此時的陳友諒擁有了元末眾起義軍中最大的勢力《地盤占了南方的一大半》,不僅地盤數倍於朱元璋,錢糧、人口、兵力也數倍於朱元璋。
別說征服朱元璋,進取天下似乎也是水到渠成了。
結果陳友諒不但沒能獲取最後的勝利,還速敗於朱元璋。
並不是朱元璋才能逆天,原因在陳友諒自己身上。
朱元璋本人是這麼說的:
陳氏之敗,非無勇將健卒,由其上下驕矜,法令縱弛,不能堅忍,恃眾寡謀,故至於此。
使其持重有謀,上下一心,據荊、楚之富,守江、漢之險,跨豫章,連閩越,保其民人,以待機會,則進足以窺中原,退足以抗衡一方,吾安得而取之。
《明太祖實錄》
在陳友諒眼裡,與人結交就是為了利用或者出賣他們為自己謀利。
所以他根本不相信有什麼『合作共贏』,同樣陳友諒也不會信任他的手下。
實際上他也不想去信任他們,他認為他們隻需要服從他老實當工具即可,這就是朱元璋所謂的『恃眾寡謀』。
陳友諒自己都將唯己之利是圖奉為信條,他的手下們自然不是正計劃著如何出賣他就是在準備出賣他的路上。
平時大家聽命於他隻不過是懾服於他的權力,以及靜候時機以便把他賣個好價錢罷了。
陳友諒和他的手下們不但互視對方為自己的籌碼,而且彼此都還非常清楚這一點,這還如何做到『上下一心』?
同時朱元璋采取了與陳友諒完全不同的策略。
除了『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之外,朱元璋做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放低姿態以『願與君共天下』的態度謀求最廣泛地支持。
朱元璋一方面主動撇清與紅巾軍的關系,指責紅巾軍是禍害天下的『暴兵』、『妖人』。
並且嚴肅軍紀,不允許軍隊去搶劫士紳大戶。
另一方面他也積極主動地去結交名紳大儒,不但給予禮遇也不吝官職賞賜。
因為在皇權的時代,不與士紳們合作,別說組建皇朝,一統天下都不太可能。
註:雖然會讓一些人不喜歡,但是這裡還是要提一下。
朱元璋默許自己的軍隊劫掠平民《尤其是初建政權那段時間》,常遇春就是個中翹楚。
當然朱元璋也會『耐心規勸』將領們不要濫行殺戮、肆意劫人妻女。
不過這也不是朱元璋歹毒,古代為了犒賞軍隊一般都會默許他們這樣。
除此之外對於麾下將領,朱元璋則盡可能地給予信任,對他們在外領兵征戰不做過多的幹預和掣肘,同時也通過封賞財物、世襲爵位、免死鐵劵等給予精神和物資上的鼓勵。
可以說朱元璋在做正確或者說符合當時社會規則的事情。
這兩相一對比,陳友諒和朱元璋之間的人心向背就一清二楚了。
因此陳友諒在和朱元璋交戰的過程中,大批將領向朱元璋倒戈,陳友諒的速亡以及朱元璋最終贏取天下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了。
如果朱元璋一直如此,歷史可能會是另一番場景。
但是朱元璋在本質上和他的敵人陳友諒沒什麼區別,這些隻不過是他為了獲取天下做出的偽裝。
皇朝統治穩固後,他也露出了唯己之利是圖的本來面目。
或者說為了自己最根本的目的,在朱元璋的眼裡裡曾經的夥伴不但沒有了利用價值,還成了自己的障礙。
通過四大案對士紳、武將、勛貴們進行血洗,殘酷到什麼程度,用一個小數據就可以說明。
有明史專家統計過,太祖免死鐵券一共發了六十七份,但是洪武一朝就收回了六十三份。
被收回除了要交出鐵券,還附送自己、自己全家,甚至自己全族男丁的腦袋。
註:洪武一朝滅族並不是全族全部處死,一般處死成年男丁,幼年男子入奴籍。
女眷入教坊司為奴或發至軍衛配婚。
後永樂朝滅族也基本如此,不過對於女眷成祖更願意把她們送入教坊司,生不如死,非常淒慘。
朱元璋高舉大刀的目的是什麼呢?我們看看他行為的結果就知道了。
胡惟庸、空印、郭桓三大案,不但關閉中書省取消了延續千年的丞相制度,還對整個士紳集團進行持續性的血洗,同時也將天下富戶一掃而空。
這不但大幅度削弱了士紳的勢力,也將皇朝的權力大幅度向皇帝集中。
直白一點就是之前的『共天下』不作數了。
在發動『藍玉案』之前,太祖已經重啟了宗親封藩的制度,將軍隊軍權系統性地從將領、勛貴那邊轉移到自己兒子們手中。
再通過『藍玉案』進行大面積的肉體毀滅,這樣武將們也就徹底翻不起浪了。
在太祖看來,共患難沒問題,同富貴有點難。
這麼做是為了天下蒼生麼?他沿襲元朝的戶籍制度並將其拓展和嚴苛,將海內子民及其後代固化於出生地和職業中。
怎麼看都是讓子民們安分守己、放棄夢想、不生雜念。
朱元璋的目的是讓整個皇朝為他朱氏一族服務。
他構想的皇朝未來是這個樣子的:朱氏皇帝坐鎮朝廷統禦皇朝,宗親藩王們在外圍帶兵藩屏皇朝《外懾蠻夷、內防權奸》,其餘朱氏宗親們則高爵厚祿享受生活。
至於皇朝的其他臣民,則應該無條件服從皇權安排,任勞任怨。
如果讓朱元璋給明朝定一個口號的話,我想他八成會選『全心全意為朱氏服務,為朱明奉獻一生』。
朱元璋成功了麼?他成功了,但是他自己也直接把成功給毀滅了。
朱元璋確實是實現了目的。
不光洪武一朝,甚至整個明季,士紳、武將們別說有能力顛覆朱氏,連動搖朱氏統治的機會都沒有。
但是朱元璋在實現目的的過程中也為朱氏培養了敵人,這個敵人就是朱氏一族自己。
朱元璋一直希望後續皇帝們能像他一樣以最大的寬仁對待自己的族人,而且他也是以此為標準培養和挑選著繼承人。
但是他唯己利是圖的方式,也影響著他的後輩們。
他們各個有學有樣,並進一步縮小『己』的范圍,從『朱氏一族』縮成自己小家、甚至自己一個。
朱元璋親選的皇太孫朱允炆,在朱元璋還活著的時候一副即使宗親們不軌,也要對宗親們仁至義盡的態度,但這隻不過是為了忽悠朱元璋。
朱允炆一登基就換了一副面孔,叔叔們都是敵人,仁義是沒意義的,上大刀。
朱棣掀翻朱允炆後,也是嘴上喊著要尊崇、恢復父親的祖制,但折騰起自己的親戚們是一點也不手軟,找各種理由來打擊、削弱各宗藩。
原因無它,唯己利是圖爾。
因為此時皇朝的『利』基本都在『朱氏一族』手中,不對朱氏一族開刀自己如何獲利?
有了這叔侄二人為榜樣,後續皇帝們哪裡還會束縛自己手腳,朱氏一族很快也就從『人上人』被盤剝成了圈養的『朱』。
被圈養後,皇帝和皇朝又開始視他們為負擔,各種辦法去削減、克扣他們的宗祿。
到了嘉靖朝甚至出現了堂堂皇親活活餓死的事情。
這就和太祖的構想相去甚遠了,太祖時代如果有人提議這麼對待皇族,你覺得太祖會滅他幾族?但是這個禍害朱氏一族的坑,確實是太祖自己親手挖出來的。
不過後續皇帝們的唯己利是圖,一樣反噬了他們自己。
明朝的皇權實際上已經集權得非常厲害,一點也不弱於清朝《清朝也是承接明朝制度》。
但為什麼大家印象中明朝不少皇帝被文臣們折騰得死去活來呢?
因為明朝的皇帝們自己把自己的幫手『宗親』給廢了。
皇帝們空有龐大的權力,卻沒有精力和能力去控制和使用,隻能轉交予朝堂官員。
僅從能力和精力對比我們就能看出,朝堂官員能實際掌控比皇帝更多的權力。
皇帝們唯己利是圖視臣子們為工具,臣子們自然也是盤算著怎麼從皇帝那裡獲利了。
這也是皇帝們被折騰的原因。
病急隻能亂投醫,用特務加強監控,拉身邊的宦官幫忙。
這也是宦官一旦被皇帝信任就能橫行朝堂的原因,不是他們能力逆天,是皇權本身就擁有至上的權力。
但是這種不規范、不受制約的權力使用,也會禍害皇朝自身。
明朝眾多亂象、弊政,就源自於此。
唯己之利是圖的最終結局都是自我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