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火葬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其實早在兩宋時期,京師汴梁、臨安、河東路、兩浙路等地都盛行火葬,一些城市還出現了火葬場,時人稱之為『化人場』。
南宋臨安城有數十處火葬場,臨安還出現了類似現代『殯儀館』的服務機構,設有專門的房舍供人存放骨灰罐。
古代漢族葬禮文化
事實上,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流行『火葬』的封建王朝,這也導致了歷代宋皇不得不立法禁止『火葬』,維持傳統。
宋代為何會盛行火葬呢?這跟佛教的普及有關。
火葬乃佛家之俗,隨著佛教影響力的擴大,火葬之風也擴散開來。
研究者根據有關的史料及調查發現:宋代凡是火葬盛行的地區,佛教都非常發達。
還有一個原因是土地兼並嚴重。
趙匡胤在『杯酒釋兵權』之後大肆封賞,將土地賞給了有功之人,並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結果就導致宋朝立國不足百年,土地兼並已經嚴重到『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境況,造成的後果就是『地窄人多,不能遍葬』,『其境土狹民眾,惜地不葬』。
也就是說,宋朝的土地兼並已經嚴重到『活人活不起,死人死不起』的局面,部分地區已經無法實現傳統的『土葬』。
明末史地學家、思想家顧炎武也認為,『宋代地窄人多,不能遍葬,相率焚燒,名曰火葬,習以為俗』
不過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並不接受火葬《隻有少數士大夫贊同火葬》。
一位宋代士大夫對火葬的習俗感到不可理解,認為火葬是對死者的不敬,他建議,『方今火葬之慘,日益熾甚,事關風化,理宜禁止』
南宋時也有人反對火葬禁令,如寫《吹劍錄》的俞文豹便質疑火葬之禁:『今京城內外,物故者日以百計。
若非火化,何所葬埋?』事實上,宋朝政府對火葬的禁令也沒有收到多大的效果。
民間火葬之風屢禁不止。
所以南宋初又有官員提出,『既葬理未有處所,而行火化之禁,恐非人情所安』並建議『除豪富氏族申嚴禁止外,貧下之民共客旅遠方之人,若有死亡,姑從其便』此建議得到宋高宗的批準。
這是宋政府對火葬的讓步,允許一部分人選擇何種葬禮,聽其自便。
在土葬與火葬之爭的過程中,宋朝還開創了一項公益之舉,設立公益性公墓——『漏澤園』,由官方出資,免費收葬貧窮無葬身之地的逝者和無主的遺骸,並撥款聘請僧人來主持管理,南宋時,仁和、錢塘兩縣有『漏澤園一十二所』,『官府委德行僧二員主管,月給各支常平錢五貫、米一石。
瘞及二百人,官府察明,申朝家給賜紫衣、師號賞之』。
僧人由政府支付薪水:每月五貫錢、一石米。
每收葬滿二百人,可得到請賜紫衣、師號的獎勵。
山西晉城發現的北宋澤州漏澤園墓志
宋代漏澤園有一套顧全逝者尊嚴的制度:墳墓統一規格,約八尺見方,以兩塊大方磚銘刻逝者的姓名、籍貫、生辰、安葬日期,有親屬信息的,也刻於磚上,作為標記;沒有棺木的逝者,政府給予棺木收殮;貧困家庭若有親人去世,也可主動申請安葬於漏澤園。
不得不說,宋朝在經濟方面領先世界,在民生公益方面也是做得相當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