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在安徽省會合肥的人都知道,在合肥城裡,有一個叫做『廬州古城』的4A級國家旅遊景點。
古城四周,分別有著七道城門:城北拱辰門,城東威武門 、時雍門,城南南薰門 、德勝門,城西西平門、水西門。
在合肥還有一個傳說。
在距今約一千年前的一個盛夏,原本熙熙攘攘的廬州街市無一開張,人們不分婦孺老少都披麻戴孝,手持紙錢香燭,跪地痛哭。
隨後,21架靈車載著21個棺材,從城中一處大宅緩緩拉出,在全城的哀痛悲泣中分頭駛向7個城門,前往郊外墓地。
這21口棺材之中,隻有一個裝載著遺體,他就是最令合肥人感到驕傲的千古名臣、清官代詞包拯『包青天』。
包拯一世清明廉潔,歷來被視作正義的化身。
合肥另一位名人李鴻章雖然權勢還蓋過包拯,但終究在貪腐私德上遠遠落了下風,到今天也是爭議詬病極多。
正因如此,這種詭異的下葬方式反而成了包拯光輝形象上的一個重要疑點:包家為何要采取如此大張旗鼓、奢靡浪費的疑葬呢?莫非是那個完美無缺的青天隻是人們的幻想,真正的包拯還有什麼見不得人的秘密嗎?
國丈與禦史
北宋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皇帝宋仁宗又遇到了同一件煩心事。
是什麼樣的『同一件事『,還讓皇帝』又『煩心了呢?那就是來自監察禦史包拯的彈劾,而且彈劾的對象還是和上次一樣,戶部侍郎兼淮康軍節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張堯佐。
張堯佐也許大家都不太熟悉,但凡是看過和包拯有關的小說和電視劇,如《七俠五義》、《楊家將》、《包青天》的觀眾,一定會對其中的大反派、包拯死對頭國丈龐太師記憶深刻。
這個張堯佐,其實就是龐太師的最大原型,他是宋仁宗愛妾張貴妃的伯父。
貴妃生父早死,由哥哥一手撫養女兒成長,親如生父。
而張貴妃又偏偏特別受宋仁宗寵愛,說她『三千寵愛在一身『是毫不誇張,她在後宮中的地位與皇後不相上下,死後也在正宮皇後還在世的情況下,立即被皇帝不顧禮儀追封為』溫成皇後『。
所以張國丈的後臺,那不是一般人敢隨便反對的,他考上進士短短沒幾年功夫,就飛升到了三司使。
三司分別是鹽鐵轉運、戶部﹑度支,總管全國財政大權,與最高行政機關政事堂、最高軍事機關樞密院並列,因此三司使又號稱『計相』。
於是這就觸動了諫官們的神經,因為他們的頭頭叫做包青天。
去年公元1049年,包拯帶領手下一大群諫官陳升之、吳奎等人,輪番向皇帝進言,數落張堯佐才德不配高位,要求罷免他三司使的職位,並把城中出水、黃河泛濫、地震爆發等異象都歸罪在張堯佐『小人當道『身上。
宋仁宗抵不住轟炸,隻好把張堯佐改成三司下面一個分支戶部的侍郎。
可是前朝滿足了包拯,後宮張貴妃必定不肯善罷甘休,她幾次三番吹枕邊風,要求皇帝好好補償伯父。
補償的方法就是給張堯佐加上這個使那個使等一大堆新的官銜。
其中掌管皇家宴會禮儀、檢視內外進奉名物的肥缺『宣徽使』是張堯佐志在必得,而且他還必須要當南北兩院中,地位更高的宣徽南院使。
張貴妃趁著送宋仁宗上早朝的機會,摸著皇帝的後背反復囑托:『官家千萬不要忘了宣徽使!』宋仁宗連連說:『放心!放心!』
到了朝堂,包拯又是第一個帶頭炮轟張國丈,強硬要求皇帝收回任命,不僅宣徽使不能當,連節度使也不能給張堯佐。
君臣吵到激烈之處,包拯唾沫星子都飛到了皇帝臉上,宋仁宗用袖子遮臉擋住口水,無奈地說了一句:『還要再說張堯佐嗎,節度使不過是個粗官,你們還爭什麼呢?『
結果包拯用一句話就讓皇帝連話都說不出來:『太祖太宗都當過節度使,恐怕不能說粗官吧?『
最後在包拯等人強行勸諫之下,張堯佐隻能在宣徽使和節度使中選一個,他為了保全面子,隻好在當天就自己『辭去『了心儀的宣徽南院使和景靈宮使。
回到後宮,面對失望抱怨的張貴妃,宋仁宗也隻能無奈地表示:『你隻知道宣徽使,可包拯也是禦史呀。
『
女婿的妙計?
都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包拯的口碑,其實不少都是在他曾經擔任過的官職上,和前後任們比出來的。
在包拯手中吃了大苦頭的張堯佐,在1048年『權知開封府』當了首都市長;8年之後,包拯也坐上了這個位置。
原本張堯佐和其他前任開封市長的時候,有個規矩,要告狀的百姓必須先把訴狀交到知牌司,不能直接交給市長本人,於是產生了大量貓膩。
包拯一到任,就撤除了這個多餘機構,大開正門,這才有了電視劇中我們熟悉的,普通老百姓直接把狀紙遞交到包青天手裡,官員小吏不敢再對他有任何欺瞞。
又比如張堯佐被彈劾掉的計相三司使,後來張方平和宋祁接連擔任這個職位,因為賤買別人的田產、公款吃喝,又都被包拯給彈了下去。
兩人去職之後,宋仁宗秉持『你行你上』的原則,讓包拯自己出來當三司使。
於是包拯趁機免去了從外地強征皇家貢品的制度,改為設立專門市場采購,四方百姓少了一項巨大的負擔。
北宋嘉祐七年五月二十四日《公元1062年7月3日》,一個令許多王公大臣松了一口氣的消息從包府傳出:包拯去世了。
令貴戚宦官收斂忌憚的『包彈』從北宋官場上徹底消失,此後一千多年也再未有人重現。
為官多年隻講公務,不分親疏,平常連一封私人書信也沒有,因此在合肥老家的許多故舊、親戚也早就斷了來往,這樣的人放在今天恐怕也找不出一個來。
此時包家僅有一個五歲的小兒子和寡婦董氏,那些過去受他彈劾懷恨在心的貴族大官們如果要報復,包家人當然是沒有任何還手之力的。
因為包家沒有成年兒子,朝廷隻好把包拯的女婿、國子監主簿文效任命為保信軍節度推官,護送包拯的靈柩回家鄉合肥公城鄉公城裡安葬。
7門21棺的傳說,也許就來自於文效的一片孝心,以避免老丈人的墳墓遭到仇家的破壞。
君臣相知是假象?
千年以來,伴隨著包青天美譽,宋仁宗一直是古代少有的賢君形象。
別的不說,就憑包拯能夠當面把口水噴皇帝臉上、彈劾無數皇親貴戚還能安然無恙善終的結局,他也的確脫離不了皇帝的成全。
但是一次意外讓人們突然發現,這段君臣相輔相成的千古佳話,好像有了瑕疵。
1973年,在合肥包河南岸,合肥二鋼廠的一次拆遷施工中,人們需要對包氏祖墳進行清理遷墳。
按照包氏家族的地位,原本人們以為正北方的一個大墓最有可能埋葬著包拯,所以先從周圍次要成員的墓穴開始。
結果當專家們挖開西南角第一個小墓穴,就被裡面出土的三件文物嚇了一大跳。
這三件分別是:刻有篆書《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和《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銘》的兩塊墓碑,其中夫人的墓碑還缺了一角,以及十分高檔的金絲楠木大棺。
墳墓中,還遍佈著許多碎骨。
墓碑上的身份官職與包拯去世後的史料記載完全吻合,於是在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場景下,包青天的最後安身之所重見天日。
但是人們很快就發現,墓穴中再也沒有其他文物發掘出來,墓室的規格也和棺木的等級格格不入,莫非好女婿的妙計最終還是付諸東流,連包青天也沒能逃過盜墓者的毒手?
再研究下去,疑點甚至扯到了千古好皇帝宋仁宗的身上。
原來,當專家們把墓中遺骨送往北京實驗室化驗得知,骨頭除了符合包拯的年齡性別特征之外,竟然還含有大量的有毒元素汞,也就是水銀。
根據史料記載,包拯是在一次工作中突然發病,回到家中吃了皇帝送來的『良藥』,短短十二天就病重不治了。
而且宋仁宗對包拯的感情也明顯比不上對張貴妃和老丈人張堯佐這對父女。
包拯去世的時候,宋仁宗輟朝一日表示哀悼,但張貴妃去世,宋仁宗足足七天沒有上朝。
張堯佐多次被包拯彈劾得灰頭土臉下不了臺,死後卻被追贈最高的太師榮譽,皇帝還給張家每天三千貫錢的補貼。
如果宋仁宗對包拯隻是表面上信任,暗地裡卻放任他的死對頭下毒謀害,包家人在出殯時大張旗鼓佈下疑陣似乎就更說得通了。
難道千年的佳話要在一朝破滅嗎?
誰是盜墓者
隨著調查研究的進行,上面的疑雲開始漸漸淡去。
首先人們可以肯定,包公墓不是被漢人盜掘的。
其實在盜墓這個上不得臺面的行當,各種關於陰陽、鬼神、禁忌、報應的奇怪規定多如牛毛,盜墓者並不是什麼墓都願意光顧的。
包拯墓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不會是普通盜墓者考慮的對象。
古代盜墓的目的,基本上隻有謀取不義之財。
包拯是世人皆知的清官,史書記載,他去世的時候,家裡並沒有什麼財產,他的衣服家具飲食都和老百姓一樣。
另外一層原因,則是包拯的形象太過高大,在古代被視為二十八宿之奎星、文曲星下凡轉世,和軒轅黃帝、聖人孔子、武聖關羽一樣,屬於被神格化的人物。
如果有漢人敢盜包公的墓葬,除了要徹底破除鬼神報應的心理之外,還要考慮一旦行徑暴露,如何面對全天下人的唾棄,毫不誇張地說,恐怕將禍及整個家族。
一項收益差不多為零,卻要搭上萬世罵名的生意,想來是沒人願意做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可以理解的是,據說包拯去世當天,盜墓行業就多了一條新規矩:絕對不能盜包公的墓。
那麼包拯之墓是否又是北宋官員在皇帝默許之下破壞的呢?也不太可能。
根據科學分析,包拯頭骨之中,除了汞之外,另一個劇毒元素砷《來自於古代下毒最常用的砒霜》的含量卻低於常人。
而汞的異常含量也有合理解釋。
因為包拯是在炎熱的夏天死於河南開封,最後運回老家合肥下葬的。
為了防腐,包家需要在棺材中放入大量含有水銀的朱砂,經過千年時間,當然會有不少滲入骨頭之中。
後來在末代包拯守墓人之一的夏廣宏的指點下,『包公墓清理發掘領導小組』來到了出土包拯墓志銘的小墓北方,一處已經成為油菜田的拐角處,挖出了另一個大型墓穴。
這處墓穴明顯比周圍包氏祖墳的規格地位要高大得多。
墓室是用條石砌成的一個拱形頂地宮,地宮寬5米,進深4.8米,面積25平方米。
地宮內有放置棺材的磚臺,長2.15米,寬1.3米,高0.33米,保存完好,但棺材已經不見了。
墓門下隻留下兩個石門窩,門前橫砌了一個磚底座,原是放置墓志的。
經過比對,磚臺和墓志底座的尺寸,和一號小墓出土的金絲楠木棺、兩塊石碑完全吻合,這才是好女婿文效當年真正的將嶽丈下葬的原墓址。
這個墓中還出土了董夫人墓碑缺失的那塊角,和一個二品以上大員死後才能放置的『十二時辰神』木傭,除此之外再無多餘的財物。
經過專家推斷,包拯之墓的確經歷過人為的破壞,但最大的嫌疑者應該是北宋滅亡後,占領此地的金朝軍隊。
畢竟他們可不知道什麼『包青天』不『包青天』,只要是北宋的好官,那就是金朝的大敵,必須予以消滅。
另外,我們也可以推斷出,文效安排21個棺材通過7個城門為老丈人送行的傳說,多半也不是真的。
畢竟以包拯的清廉,要留下一口金絲楠木棺的費用不太現實,很可能是來自於朝廷的賞賜或是家族集資,哪來的錢一口氣買21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