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的兒子中,除了朱標,最能幹,同時也最得朱元璋喜愛的,就是朱棣了。
實際上,要說到喜愛程度的話,朱元璋似乎更喜歡朱棣,而不是朱標。
為什麼這麼說呢?
《朱元璋》
朱元璋對朱標實際上是有不滿的。
不滿的原因,是因為他覺得朱標太仁慈,不是一個君王的樣子。
朱元璋認為好的君王,是既要仁慈,更重要的是要殺伐果斷,有威權。
隻有威權才能確保皇位的穩定。
有史料記載,朱標對朱元璋擅殺功臣一事很不滿,提醒朱元璋不要殺戮太多。
朱元璋很生氣,不但追打朱標,而且還專門找來一根刺條,把上面的刺拔了,對朱標說,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將來能夠坐穩江山。
就算如此,朱元璋還是對朱標不放心,他給朱標找了一個最豪華的教師團隊,幾乎把朝中所有的大臣,都讓他們給朱標當老師,想以此建立朱標和大臣們和諧的關系。
而朱元璋對朱棣不是這樣。
朱棣一直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朱元璋覺得朱棣更加像他。
照理說,一個皇帝更容易立像自己的兒子為繼承人。
比如劉邦就曾試圖立『類我』的劉如意為繼承人。
就算是朱棣,也曾試圖立朱高煦為繼承人,而不是不像自己的朱高熾。
《朱標》
當然了,朱標作為嫡長子,雖然他不太像朱元璋,朱元璋立他的繼承人,而不是立朱棣為繼承人,肯定一點問題也沒有。
但是既然朱標已經去世,照理說,朱元璋立朱棣為繼承人,應該就是順理成章的,可是他為什麼最終並沒有選擇朱棣呢?
我認為,朱元璋之所以最終沒有選擇朱棣,與朱元璋對皇權制的理解,有莫大的關系。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從朱元璋開始,是皇權制的一個重大轉折。
實際上皇權制發展到宋代,雖然皇帝在削弱相權,但是皇權制卻有走向開明的傾向。
在研究問題的時候,可以皇帝和大臣們商量著決定。
但是,朱元璋當了皇帝後,他認為皇權制應該就是一種集權制。
而他也就圍繞這個集權,做了非常多的事情。
這些事情中,核心有兩點:一是強化家天下,一是維護嫡長子制。
所謂『強化家天下』,就是說,朱元璋認為,天下就是他朱家的,不是任何別人的。
所以整個國家的體制,就要嚴格按照『家天下』來建設。
不但中央應該是朱家控制的,地方上也應該是朱家控制的。
所以,他把所有的藩王送到地方上去,讓藩王們坐鎮一方,成為比地方勢力更強大的力量。
這樣一來,就實現『天下』就是『家』,『家』就是『天下』了。
強化了『家天下』以後,就剩下皇家內部的問題了。
皇家內部當然是必須要有一套秩序的。
這套秩序,就是要讓皇位不能有懸念。
因為有懸念,必然就有爭奪。
有了爭奪,朱家的孩子們肯定會大打出手,天下肯定就不穩定了。
《朱允炆》
要讓皇位繼承沒有懸念,就必須維護『嫡長子制』。
這一制度,是從奴隸社會開始就形成了的,後來在西周的時候得到了強化。
封建社會以後,這種強化又一次得到了加強。
實際上,『封建』這個概念,就是從西周那時候借來的,就是為了維護等級秩序和嫡長子制的。
而朱元璋就是極力維護嫡長子制的。
也因此,就算朱棣的能力超強,就算朱棣非常像朱元璋,朱元璋也不能立他為繼承人。
立朱棣為繼承人,便意味著誰的能力大,就立誰為繼承人。
這種想法顯然是危險的,因為所謂誰的能力大,隻是一個相對而言的概念,主觀性很強。
這與皇帝的個人喜好,有莫大的關系。
還有,那些王爺們也會因為覺得自己的能力很強,參與到皇位繼承人的競爭之中。
所以,朱元璋為了確保皇室內部的穩定,必須把規則定得死死地,不能逾越。
所以朱標死後,他才會毫不猶豫地立朱允炆為繼承人。
因為立朱允炆為繼承人,就是維護『嫡長子制』。
反過來,立朱棣為繼承人,就是破壞『嫡長子制』。
在這樣一種思考之下,朱元璋才選擇朱允炆。
不過,雖然朱元璋考慮得很周到,很有邏輯性。
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在皇權社會裡,拳頭越大越有理的叢林法則,其實才是發揮關鍵作用的。
朱元璋在打別人的時候懂得這個道理,用在他自己家人身上,就不願意這麼想了。
《參考資料:《明史》《明太祖實錄》等》